![]() | [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2023年度 |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 [中医]广东省中医药局公布第五届省 |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 [中医][组图]重磅!针灸专业硕士提 |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 [名家医案]朱明芳从湿热论治慢性唇炎 |
![]() | [五官科验方]唇炎验方 |
![]() | [中医]挖掘中医药产业潜能助力经 |
![]() | [医药][组图]首家外商独资医院来 |
![]() | [临床][图文]广泛期小细胞肺癌患 |
![]() | [中医][图文]王宏斌任广州中医药 |
![]() | [中医]中医药“牵手”人工智能 |
![]() | [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 |
![]() | [心血管科名中医][图文]毛德西 |
![]() | [名家医案]四妙丸加减治疗肺结节经验 |
![]() | [肛肠科名中医][图文]张小元 |
![]() | [皮肤科名中医][图文]王萍 |
![]() | [骨伤科名中医][图文]林晓生 |
![]() | [名家医案]仝小林院士治疗老年性痴呆 |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反流性 |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治疗脾胃湿 |
文章导读:朱明芳,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长沙410005),教授,博士后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继承人,湖南省225工程高层次卫生人才学科带头人。从事中医皮肤病专业30余年,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尤其从湿热论治慢性唇炎有独特见解。 |
1 病例介绍
周某,女,26岁,2020年10月24日初诊
唇部干燥脱眉伴肿胀2月余。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唇部干燥脱屑,未予重视,随后唇部干燥脱眉加重,伴肿胀,遂诊断为慢性唇炎。刻症见:唇部皮肤干燥脱屑,自觉肿胀不适偶有口干口苦,月经量中等,无痛经,纳差,夜尚可,小便偏黄,大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脾胃湿热;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药用:黄芩、白术各15 g,栀子、泽泻、连翘、槟榔、柴胡、黄精、四季青、地肤子、火麻仁各10 g,五味子9 g,甘草6 g。7剂,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第3煎外用:以药液蒸汽重蒸唇部皮肤。
11月1日二诊:唇部肿胀基本消退,干燥脱屑较前好转大便质可,舌淡红、苔黄,脉滑数。初诊方去四季青、连翘、地肤子、火麻仁,加白芍、麦冬各10g,7剂,用法如前.11月8日三诊:患者诉唇部无明显不适,无口干口苦,纳可,夜寐佳,二便调。舌淡红、苔腻,脉滑。二诊方减黄芩加黄芪20 g,7剂,巩固疗效。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该患者发病比较典型,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治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故初诊方以栀子、连翘、地肤子疏风清热,解唇部皮肤体表之热;黄芩味苦,性平,可清热利湿,尤善清胃中热;配伍味甘性寒之泽泻、味苦性温之白术以清热健脾利湿;槟榔归胃经,胃经走行挟唇,借经络走行,奏逐水之效,四季青性凉,清热解毒消肿,五味子味酸,入肾,益气生津,与黄精配伍可复耗伤之阴气;柴胡苦,微寒,可升举被湿热之邪遏制之阳气,有助于正气恢复;大便干结,予火麻仁润肠通便;甘草可调和诸药。诸药配伍以清热利湿健脾为主,佐以滋阴、升阳通便,使诸症得解。二诊,唇部肿胀消退,干燥脱眉好转,表明热较前减轻,去消肿之槟榔、解表热之连翔地肤子,大便调,去通便之火麻仁,加敛阴生津之白芍、麦冬,既可清余热,又能使耗伤的阴液得以恢复。三诊,热象基本解除,去清热利湿之黄芩,佐黄芪益气,使中焦之气充足则湿无以生。
2 体会
慢性唇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唇部黏膜干燥脱屑、发热灼痛、肿胀,甚至日久破溃、渗出结痂,具有反复发作、病程长、迁延难愈的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年女性[1]。慢性唇炎,中医称为唇风。其病名首见于《外科正宗》:“唇风,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宜铜粉丸泡洗,内服六味地黄丸自愈”。《诸病源候论》指出:“脾胃有热,气发于唇,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瘥乍发,积年累月,谓之唇紧,亦名沈唇”,概括了慢性唇炎病因多与脾胃积热、风邪及寒湿之气相搏有关。清代《医宗金鉴》针对慢性唇炎病机指出:“此症多生于下唇,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疼。由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李元聪教授则认为,唇风发病多因饮食不节,食肥甘厚味,易伤及脾胃,脾胃运化不足,致湿热内生;或火热伤津,津液输布,唇失濡养;或复感风热和风燥之邪[2]。皮肤科大家赵炳南教授则认为慢性唇炎发病多与唇部局部气血津液分布异常有关,分布不足多发为干燥、脱屑、皲裂,分布过多发为渗出、糜烂、结痂。
朱明芳教授认为,唇风发病多与脾胃湿热有关,又常复感风热,引动湿热之邪循经向上,蕴于唇部而发病。治疗应当注重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病情变化,灵活选方用药,或加或减,必须有的放矢,如此方能收效而不留后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