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反流性食管炎的经验

  • 文章导读:国医大师杨春波乃中医世家第五代传人,从医近七十载,学验俱丰,对脾胃病诊治有独特的见解。文章通过对杨老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验案进行分析,阐述杨老的临证思路与辨治方法,以期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是指胃或者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受损的一类消化系统疾病。反流性食管炎多表现为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症状,甚则有向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转归的危险[1]。西医多采用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动力等药物对症治疗,短期内效果明显,但远期疗效欠佳,临床症状容易反复。中医药治疗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方面有一定优势[2]。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2019年曾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其从医近七十载,对脾胃病诊治有独特的见解,现将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辨治思路介绍如下。

    1 杨老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中医学并无“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名,但据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为“食管瘅”“吞酸”“嗳气”等范畴。《景岳全书》有云:“吞酸嗳气……病在脾胃”[3]。可见,该病与脾胃关系密切。杨老结合长期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胃病的发生,多因体内湿热为患。一方面,东南沿海地区气候多潮湿,加之近年来全球气候逐渐变暖,易感湿热之邪;另一方面,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喜食甜腻、辛辣之食,易内伤脾胃,而致湿热内生。脾胃身居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相辅,共构气机升降之枢纽。若因脾胃受湿热之邪所困,则气机升降失调,下降的浊气下无出路,必将上逆于食管,出现反流、嗳气等气逆之症状。若湿热之邪上扰于心,则出现心烦、失眠等心火亢盛之征象。杨老认为湿热交蒸,难以速解,故反流性食管炎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湿热日久,又易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脾胃运化失健,出现胃脘胀闷不舒、纳差等表现。《脾胃论》有云:“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4]。反流性食管炎后期,可因脾胃虚弱日久而导致肾虚。但是在诊疗过程中,杨老发现肾虚并不是单纯肾阴虚或肾阳虚,而多见肾阴阳失调,虚阳浮越。故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伴见烘热汗出、夜尿增多、夜寐不安、心悸等肾虚阴阳失调的表现。另外,杨老还强调,临证中应注意脏腑间的“生”“克”关系[5],如:脾为肺之母,若脾土亏虚,土不生金,则可导致肺气宣肃失司,可见咳嗽、气喘等症;肝木克脾土,若脾胃亏虚,则肝木必乘,可见呃气频作、两胁不舒等肝气犯胃之症。故本病虽以脾胃为中心,亦不可忽视脏腑间的关联性。

    对于湿热引起的反流性食管炎,杨老并不是一味地清热祛湿。杨老认为湿性黏滞,单纯燥湿之药难除之,故须兼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健脾燥湿等药物,从多方面祛除湿邪。此外,湿热之邪阻滞气机,易导致血瘀,正所谓“气畅则血行”,故清化湿热时,还需注意搭配行气、散瘀之药[6]。因此,杨老施治时常辨证予经验方清化饮(茵陈、黄连、白豆蔻、赤芍、薏苡仁、白扁豆、茯苓等)加减,临床常获佳效。因湿热之邪含阴阳两性,既可上蒸以熏肺、扰心,亦可下注膀胱、肾,还可以旁达经络、肌肤、诸窍等[7]。故其临床表现多样,临证应精准辨证,随证治之。对于脾胃亏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症者,杨老常予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健脾;对于脾虚肝乘,出现脘腹胀满、呃气等肝气犯胃之证者,杨老常予北柴胡木香厚朴等疏肝行气;对于患病日久,出现不寐、心悸等虚阳浮越之证者,杨老常予黄精益肾填精,龙骨牡蛎等潜降浮阳[8]。由上可见,杨老结合其临床经验,对反流性食管炎有其独特见解,临证中用药灵活变通,处方精简有效。

    2 验案举隅

    案1:患者,男,40岁。2013年9月11日初诊。主诉:反酸、烧心1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因喜食辛辣之物,出现渐进性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偶感胃脘部胀闷不舒,行胃镜检查,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在此期间曾服用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药物,服药后反酸等症状有所缓解,但停药后易复发。辰下: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时时欲呕,偶感胃脘胀闷,知饥纳可,心烦失眠,大便日行一次,质地干硬,小便正常。舌淡红、苔黄腻少干,脉细缓。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食管瘅,主证为脾胃湿热、热扰心神、胃失和降,治以清化湿热、重镇安神、降逆和胃。方药:茵陈10g, 生扁豆12g, 黄连3g, 生苡仁15g, 茯苓15g, 厚朴6g, 佩兰叶9g, 白豆蔻4.5g, 赤芍10g, 龙骨15g, 牡蛎15g, 琥珀4.5g, 半夏10g, 干竹茹10g, 瓜蒌30g。21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2013年10月8日):服上方21剂药后反酸、胸骨后灼烧感有所缓解,仍感胃脘胀闷不舒,效不更方,续连服14剂,并配合中成药复方陈香胃片理气除胀。同时嘱其禁忌辛、辣等滋腻之品。一个月后随访,反酸、胸骨后灼烧感、胃胀闷皆消,纳寐尚可。

    按:该患者喜食辛辣之物,导致湿热内蕴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调,气逆于上,则见反酸、胸骨后烧灼感,时时欲呕;气机阻滞,则出现胃脘胀闷不舒;湿热上扰心神,故心烦失眠;大便干结、口干苦,舌淡红,苔黄腻少干皆为湿热之征。杨老从其证,治以清化湿热为主,兼以重镇安神、降逆和胃,方拟清化饮加减。茵陈、生扁豆、佩兰叶、白豆蔻、生苡仁清化湿热,厚朴行气除满,赤芍活血通络,琥珀、龙牡重镇安神,半夏、干竹茹降逆止呕,茯苓健脾安神,瓜蒌润肠通便。复诊时,患者反酸、胸骨烧灼感有所缓解,表明湿热渐化,但胃脘仍胀闷不舒,考虑脾胃“烂谷”“运化”功能尚未恢复,食物停滞脾胃,导致中焦气机阻滞。故续予上方清化饮加减以清化湿热,湿热得化,脾胃才能纳运正常。同时,配合复方陈香胃片中成药理气消胀,并嘱咐患者注意饮食禁忌。一月后随诊,患者诸症皆消。

    案2:患者,女,63岁,2014年4月12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骨后烧灼样疼痛10年余,再发1月。现病史:患者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灼烧样疼痛,偶有反酸,于外院行电子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10年间断服用抑酸药治疗,症状稍有改善但易反复。1月前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再发。辰下:胸骨后烧灼感,泛酸,胸闷不舒,口干苦,纳差,寐差,梦多,活动后心慌,大便干,2日一行,夜尿2次。形瘦,舌淡暗,苔薄黄,脉细迟。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食管瘅,辨证为脾虚气滞、湿热瘀阻,治以健脾理气、清化散瘀,兼安神通便,处方:党参15g, 生白术10g, 生黄芪9g, 茯苓15g, 黄连3g, 枳壳9g, 砂仁4.5g, 茵陈10g, 半夏9g, 瓜蒌30g, 鸡血藤12g, 赤芍9g, 龙骨9g, 牡蛎9g, 琥珀4.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4年4月19日):胸骨后烧灼感明显减轻,偶泛酸,时感头晕,口干微苦,周身烘热汗出,知饥纳可,大便干硬难排,夜尿4次,夜寐欠佳,梦多。舌质淡红,苔少根腻,脉细缓。四诊合参,证属肾虚阳浮、痰瘀互结。治以补肾潜阳、化痰散瘀,兼润肠通便。处方:黄精15g, 龙骨9g, 牡蛎9g, 琥珀4.5g, 怀牛膝9g, 茯苓15g, 半夏9g, 赤芍10g, 生白术12g, 大黄4.5g, 火麻仁20g, 枳壳9g, 炙甘草3g。21剂,水煎服,日1剂。

    三诊(2014年5月10日):诸症减轻,大便日一行,质软,夜寐安。予复方陈香胃片、麻仁丸巩固治疗。

    按:该患者已有反流性食管炎10年病史,其病位虽在食管,但其本仍在脾胃。因病程较长,脾胃渐虚,纳运不及,故见纳差,疲乏;脾失健运,聚湿日久化热,循肺经而上,故见胸骨后灼烧样疼痛,泛酸,胸闷不舒;湿热上扰心神,心神浮越,可见寐差,梦多;舌淡暗,苔薄黄,脉细迟均为脾虚气滞、湿热瘀阻之征象。故治以健脾理气、清化散瘀通便为主。方中党参、生白术、生黄芪茯苓健脾益气,砂仁醒脾和胃,枳壳宽中行气,赤芍、鸡血藤活血化瘀,茵陈、黄连清泄里热,半夏、瓜蒌通便散结,并予龙骨牡蛎、琥珀重镇安神。全方补中寓疏,使补而不滞,寓清于补,标本兼治。二诊时,患者烧灼感明显减轻,知饥纳可,提示治疗后脾虚改善,肝气疏泄正常,瘀热已除。此时出现周身烘热汗出、夜尿频等肾虚阳浮症状,故当前治疗应注重补肾填精、重镇潜阳,予上方去党参、生黄芪,加黄精、怀牛膝,续予龙骨牡蛎潜镇浮阳;瘀热已除,故去鸡血藤、黄连、茵陈;患者现已无诉胸闷不适,故予去瓜蒌;大便较前难排,予火麻仁、白术及少量大黄加强润肠通便。三诊时,患者诸症减轻,为防止疾病复发,故予复方陈香胃片、麻仁丸巩固治疗。

    案3:患者,男,44岁。2019年4月1日初诊。主诉:反酸8年余,再发1周。现病史: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酸、嗳气,偶感胸骨后烧灼感,曾在外院行胃镜检查,胃镜报告示:反流性食管炎A级,食管黏膜粗糙,齿状线上方见一索状糜烂灶,小于0.5cm。期间间断服用抑酸药,症状稍有改善,但近1周来服用抑酸药后症状未见缓解,遂来寻求中医治疗。辰下: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口干,不欲饮,神疲乏力,食后易饱,夜寐3~5小时,多梦,大便偏干硬,2~3日一行,小便淡黄,舌暗红,苔薄黄腻干,脉沉细弦。西医诊断: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食管瘅。辨证为脾虚湿热夹瘀、热扰心神,治以健脾清化、散瘀安神。处方:绞股蓝15g, 生黄芪10g, 茵陈10g, 白扁豆12g, 茯苓15g, 砂仁4.5g, 黄连3g, 丹参10g, 赤芍10g, 枳壳10g, 龙骨10g, 牡蛎10g, 琥珀6g, 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2019年4月15日):药后症缓,效不更方,连服14剂。

    三诊(2019年6月2日):3天前饮酒后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再发,疲惫乏力,四肢酸楚,心烦失眠,睡4~5小时,口干喜饮,大便干硬,2日一行,小便色黄,舌质暗红,苔薄黄腻,脉细缓。主证属:脾胃湿热夹瘀。治以理脾清化、散瘀安神。处方:茵陈10g, 黄连3g, 白扁豆12g, 佩兰10 g, 白豆蔻10g, 茯苓15g, 枳壳10g, 丹参10g, 赤芍10g, 琥珀6g, 合欢皮15g, 葛花10g, 炙甘草3g。14剂,水煎服,日1剂。同时嘱患者禁饮酒、禁食辛辣食物。

    按:该患者反流性食管炎长达8年之久,脾胃逐渐亏虚。脾胃亏虚,脾胃“纳谷”“运化”“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故出现反酸,食后易饱;脾胃亏虚,气血生化不足,故见神疲乏力;脾失健运,易聚湿生热,湿热上蒸,可出现胸骨后灼烧感;湿热扰心,心神浮越,故患者少眠多梦;舌暗红,苔薄黄腻干,脉沉细弦均为脾虚湿热夹瘀之征象。因患者脾胃亏虚症状较显,湿热尚轻,故治疗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清热化湿、重镇安神。考虑患者夹有湿热之邪,予绞股蓝、生黄芪健脾益气;砂仁醒脾和胃;黄连、茵陈、白扁豆清热化湿,寓清化饮之意,枳壳行气宽中,赤芍丹参散瘀舒络,龙骨牡蛎、琥珀重镇安神。二诊时,患者症状缓解,考虑效不更方,续予上方服用。三诊时,患者因饮酒后,反酸,胸骨后灼烧感再发,因酒易蕴湿生热,故主证属脾胃湿热,方拟清化饮加减。方中茵陈、白扁豆、佩兰、白豆蔻、黄连清化湿热,茯苓健脾利水,葛花解酒醒脾;因患者心烦失眠,故予重镇之琥珀合轻清之合欢皮以安神。同时嘱患者禁饮酒、禁食辛辣食物。

    3 小结

    杨老认为,反流性食管炎与脾胃密切相关,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调节之枢纽,气机失调、胃失和降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病机,脾虚湿热、胃络瘀阻等亦是临证中常见病机。辨证上不应拘于脾胃,应重视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肝、肾二脏,肝气郁滞、肾虚阳浮在临证中亦不少见,治病之要还在于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上,亦要主次兼顾,不能一法而概。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