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大黄治疗急性中风、病毒性脑炎、肺心病医案

  • 文章导读:

     

      清肠泄热,化痰利水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肺肾阴虚,痰热壅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喘心悸者。心肺俱虚,且挟痰热,虚实夹杂,治宜扶正祛邪,强心利尿,清肠泄肺,以降痰浊。

      病案举例

      冯某,男,63岁。主因咳嗽气喘半年余,1月来不能平卧。于1987年3月7日收住院。有咳喘病史30余年,近10年来咳喘胸闷加剧,每遇冬春季节则反复发作,曾多次住院治疗。诊断:①慢支继发感染;②肺气肿;③肺心病,心衰。刻诊:咳喘倚息,胸闷气短,痰多黄稠,不易咳出,口干便秘,舌青紫有瘀斑,苔黄厚腻,脉结代。证属肠热逆传,肺失肃降,心气亏虚,血络瘀阻。治宜清肠泄肺,豁痰平喘,益气化瘀。处方:党参20克,北沙参15克,五味子10克,麦冬15克,川贝母10克,生大黄10克(后下),胆南星9克,远志10克,黄芩12克,丹参20克,地龙10克。3剂,水煎服。

      二诊:大便已通,仍胸闷气短,声音嘶哑,上方去远志加竹茹10克。3剂,水煎服。

      三诊:胸闷气短,声音嘶哑均好转,结代脉消失。仍低热,心烦口干,纳谷已增,苔黄腻,脉弦滑。上方去党参五味子加紫菀15克。6剂,水煎服。

      四诊:热退,咳喘胸闷明显好转。续上法加减再服15剂,诸症基本消失,出院门诊调治。

      不同法炮制大黄功用不同

      以上是生大黄在临床的应用,但须知不同方法炮制的大黄有不同的功用。生大黄以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效好,临床多用于毒热便秘、火毒伤络(吐血、衄血)、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及热毒痈疽等,也可外用(磨汁研粉)调敷疮疡肿毒;熟大黄泻下力逊,清热化湿力强,多用于湿热内阻之黄疸、淋证及湿热引起的痞满之证;酒大黄长于活血行瘀,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腹痛、肠痈等;大黄炭偏于收敛止血,止泻之作用;醋大黄可泻血分实热,多与活血调经药配伍用以治疗实热壅于血分而致经闭、痛经及产后腹痛等症。

      煎煮法及用量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徐氏之论述充分说明煎药法的重要性。大黄的煎煮法,姜良铎多宗医圣张仲景之法,如大陷胸汤中大黄先煎,以治疗血热互结的大结胸证;大承气汤中的大黄后下,用作攻下实热,荡胃肠燥结;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与他药同煎,用于治疗寒实内结,阳气不足的邪实正虚证。大黄在汤剂中易于吸收,发挥药效较迅速;而丸药吸收缓慢,但药效持久。

      大黄大剂量以攻为主,小剂量以“补”为主;由实致虚者用量宜大,由虚致实者用量宜小。如大黄小剂量(0.6~1.5克)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中等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有缓泻,逐瘀之功效;大剂量(15~30克)通下攻逐之力更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驳大黄“苦寒败胃”说

      大黄苦寒为下法中要药,但古人有“苦寒败胃”之说,所以“闻大黄、巴豆则畏,见黄芪人参则喜”。姜良铎指出:“作为临床医生,要遵古而不泥古,余数十年临床,每每用大黄治疗疑难重症,持续用大黄越月者,病例甚多,非但未见久服败胃者,却见患者食量增加,胃口大开。”并总结经验有三:一是阳明热证时,且长服无妨;二是慢性病虚中夹实,设欲久服,应小剂量开始(一般为5克左右),或根据证情递减其量,或作丸剂缓图其功;三是治病求本,灵活配伍,调理脾胃,攻补兼施,则至稳至当。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