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内科杂病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临床善抓主证 擅用经方

 刘渡舟还有着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辨证时抓主证是他临床上的一大特色。他认为,主证是决定全局而占主导地位的证候,直接反映了疾病的基本性质及规律,所以是最可靠的临床依据。抓住主证,不但是辨证的关键,而且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具有带动全局的作用。如有一次,为一崔姓产妇治疗,患者因产后腹泻,被误认为是脾虚,多次服用补益剂无效;又因其舌绛,苔薄黄,脉沉滑,下利而口渴,按厥阴热利证,投白头翁汤亦无效。后详审其证,知有小便不利、下肢浮肿,寐差,咳嗽等水气表现,因而抓住小便不利及“渴呕心烦咳不眠”之主证,参以舌绛脉沉,乃知此属少阴阴虚,水热互结之证,与猪苓汤5剂,小便得利而腹泻诸症皆除。

  擅长用经方治疗疾病,是刘渡舟临床上的又一大特色。仲景之方谓之经方。他认为,仲景制方,不拘病名为何,但求脉证切当,病机合宜,有其证则用其方,故不论外感、内伤,随手拈来,因证而施治。他还认为,经方治病有两大优势,一是组方精简,配伍严密,药少量轻而功捷;二是方证结合紧密,观脉证而定病情,随证施治,不拘一格。他在临床上运用柴胡剂治疗肝胆疾病,泻心剂治疗脾胃疾病,苓桂剂治疗水气病变等,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他还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师仲景之意而广仲景之法,创制了不少疗效很好的新方。如柴胡解毒汤、柴胡三石解毒汤、柴胡活络汤、柴胡鳖甲汤等治疗各种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变的系列方剂,疗效显著。

  水气病,是中医特有的病证概念。但自仲景之后,还没有哪位医家对水气病证治疗进行过系统的论述,致使水气的概念不清,证治不明。通过长期临床观察与治疗,刘渡舟发现水气为病在临床上既常见又多发,涉及面很广,特别是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常常表现为水气病变,临床上不得其法,常难取效。因此,他刻意对水气病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发表了《试论水气上冲证治》、《谈谈人体的津液链》、《谈谈“水证”的证治》等专题学术论文。他认为:“水气”的概念,应该是既有水饮,又有寒气。其发病的机理与心、脾、肾三脏的阳气虚衰有关。心为阳中之阳,上居于胸中,能行阳令而制阴于下;脾为中土,能行津液而制水于中;肾为水脏而主宰水液的气化作用。若心、脾、肾三脏阳气虚衰,则水阴之邪无制而汪溢为害。其中,尤是以心阳虚不能降伏下阴而为二:一是由“心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脾阳虚;二是由“脐下”部位气往上冲,主要责之于心肾阳虚。水气病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的辨证,典型者可出现明显的气由下往上冲逆的感觉。不典型者,虽不见明显的气冲之感,但从下往上依次出现的或胀、或满,或悸等证也十分明显,故临床不难辨认。甚者水气上冒清阳之位,还可以出现头目眩晕,或眼、耳、鼻、舌诸窍因之不利,亦当注意。此外,色诊,脉诊对诊断水气病也很有意义。水气之色上于头面,其人面带虚浮,其色黧黑,或出现水斑(额、颊、鼻柱、口角等处,皮里肉外,出现黑斑,类似色素沉着),谓之水色;舌淡嫩而苔水滑,甚者舌面津津然欲滴,谓之水舌;脉沉而弦,谓之水脉。色脉相应,便可辨为水气病而无疑。治疗水气病,法当温阳降冲,化饮利水为主。获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是治疗水气病的基本方。方中以获苓、桂枝为主药,获苓之用有四:甘淡利水而消阴其一;宁心安神而定悸其二;行肺治节之令而通利之焦其三;补脾固堤而防水汪其四。桂枝之用有三:通阳消阴其一;下气降冲其二;补心制水其三。此方若有获苓而无桂枝,则不能化气以行津液;如有桂枝而无获苓,则不能利水以伐阳。故苓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余如苓桂姜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杏甘汤、苓桂味甘汤等苓桂剂,皆可视作在此基础上的加减化裁。除了将经方有效的用治于水气病外,刘渡舟还创制了苓桂茜红汤、苓桂杏苡汤、苓桂龙牡汤、三参救心汤等治疗水气病的有效方剂,丰富并发展了中医治疗水气病的内容。

热心教育 诲人不倦

  刘渡舟在中医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了30多年,深知教书育人、培养中医接班人的重要性。在长期的中医教学中,他积累了两点非常宝贵的经验:一是读书须要背书;二是理论必须结合临床实践。

  他认为,背书有两大好处:第一,背书有益于明理识证。《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他指出“背”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而“识清”最终是为了临床上能够准确地辨证用药。第二,背书有益于日后进一步理解中医理论。由于经典著作文字简要,理论深奥,初学者难以一下子弄懂其全部义理,如果能够先将书中的内容熟记于心中,日久以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广泛与深入,尤其是随着临床知识的提高,对某些疑难问题就逐渐地有触类旁通之功,这可能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悟性”吧,这种“悟性”越多,其中医水平也就越高。刘渡舟曾说:“巧者人皆受之,若平时不下苦功先熟书于心中,则临证之时又有何巧之可言”?这对初学中医者来说,尤为重要。

  在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上,他十分重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他常常跟学生们说:“中医之所以能几千年而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在临床上能解决很多问题。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理论,就是为了能在临床上正确地运用它。如果一个中医不会中医临床,那他就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医。通过临床实践,不但可以验证已经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求发展。

  刘渡舟对青年中医总是予以极大的关怀与支持。在他门诊时,周围总是围着一大群本科学生跟他抄方学习。对于学生的提问,从来都给予耐心细致的指点与教诲。在刘渡舟家里他的书案的玻璃台片下压着河南中医学院学生小杨的一篇散文,从中可以看出他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标题为《不曾见面的老师》。文中写道:“1982年,我还是个中医盲,考入河南中医学院之后,听高年级的同学说,在北京有一个著名的中医专家对《伤寒论》颇有研究。我怀着渴望知识和仰慕名人的心情,给在远方的老专家发出了第一封信。信中写道:‘敬爱的老师,我是多么渴望成为您的学生啊!’没想到,7天后就接到了回信。信中说:‘你的精神很使我感动,我认为,中医要发展,老年人就应该授业于年轻人,因此,我愿与你交个朋友,共研医道’。信是用正楷写的,苍劲有力。虽然我没见过他的手迹,但我相信,这封信是老专家亲自书写和发出的”。

  “一个青年,能与闻名于世的医学家交朋友,真绝了,我失眠了”。

  “随着学习进行,大脑里的问号愈来愈多了,我们的通信也就愈加频繁了。3年,到底通了多少封信,我告诉您,没统计过”。

  “时间越长,我和他相见的心情愈急迫。我想,将来,或许能成为他的亲授弟子。我终究是他的学生,我一定要见到他,我最尊敬的老师,刘渡舟教授”。

  除繁忙的教学,临床工作及大量的日常事务外,刘渡舟还承担着多项部级科研任务。如《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柴胡鳖甲汤治疗慢性迁延肝炎,早期肝硬变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老中医电脑程序——苓桂术甘汤加减的临床运用》等。其中,《中医古籍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科研工作,历经5年,经过反复的研究和专家论证,已经通过鉴定。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如今刘渡舟虽年逾古稀,但仍精神抖擞,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的第一线,决心为弘扬中医事业,培养新一代的中医人才,贡献自己全部的力量。

简历

  1917年9月10日 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
  1931—1937年 在营口、大连等地跟随王志远、谢泗泉学习中医。
  1938—1945年 在大连挂牌行医。
  1947—1950年 在北京挂牌行医。
  1948年2月—1948年9月 任华北国医学院教授。
  1951年 在北京毕业于由卫生部举办的“中医进修学校”。
  1951—1954年 任北京永定门联合诊所中医内科主任。
  1954—1955年 任北京南苑区大红门联合诊所主任。
  1956年—至今 任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副主任、主任、教授。

主要论著

  1 刘渡舟.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2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3 刘渡舟,傅士垣等.伤寒论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 刘渡舟,聂惠民,傅世垣.伤寒契要.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 刘渡舟.中国伤寒论解说.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83第1版;1985年第2版;1988年第3版.
  6 刘渡舟,苏宝刚,庞鹤.金匮要略诠解.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7 刘渡舟.新编伤寒论类方.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4.
  8 刘渡舟,程昭寰.肝病证治概要.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9 李培生,刘渡舟.伤寒论讲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10 刘渡舟,白永波等.伤寒论讲解.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 刘渡舟,李宪法,秦克枫等.伤寒论辞典.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12 刘渡舟,杨波,侯钦丰等.肝病源流论.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3 刘渡舟.我对甘温除大热的体会.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60,(1):59.
  14 刘渡舟.我对“战汗”证的一点体会.中医杂志,1961,(5):4.
  15 刘渡舟.阴火与阳火的证治.中医杂志,1962,(4):11.
  16 刘渡舟.试论水气上冲证治.浙江中医药,1976,(6):209.
  17 刘渡舟.阴虚性的肝胃不和证治.新中医,1978,(1):16.
  18 刘渡舟.对《伤寒论》一书几个问题探讨.新医药学杂志,1978,(2):18.
   19 刘渡舟.谈谈温胆汤证及加减运用的体会.新医药学杂志,1978,(4):17.
  20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条文排列组织的意义.陕西中医,1980,(1):4.
  21 刘渡舟.《伤寒论》刍言.新中医,1980,(4):12.
  22 刘渡舟.运用经方的关键在于抓主证.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0,(2):17.
  23 刘渡舟.谈谈成无己对《伤寒论》的贡献.湖北中医杂志,1980,(3):23.
  24 刘渡舟.谈谈人体的津液链.陕西中医,1980,(4):1.
  25 刘渡舟.谈谈《金匮》泽泻汤证.中医杂志,1980,(9):17.
  26 刘渡舟.谈温经汤的方义.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3):12.
  27 刘渡舟.清阳下陷的病机和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1,(1): 23.
  28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1,(1):12.
  29 刘渡舟.桂枝汤加减方证的应用.陕西中医,1981,(1):7.
  30 刘渡舟.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新中医,1981,(9):11.
  31 刘渡舟.《伤寒论》方证概述.辽宁中医杂志,1981,(9):28.
  32 刘渡舟.分析《伤寒论》几种载药上浮的方法.陕西中医,1981,(6):1.
  33 刘渡舟.谈谈“水证”的证治.北京中医,1982,(1):18.
  34 刘渡舟.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北京中医,1983,(4):8.
  35 刘渡舟.“六经”析疑.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9.
  36 刘渡舟.小柴胡汤解郁功效例举.中医杂志,1985,(5):12.
  37 刘渡舟.试论《伤寒论》之水火痰郁证治.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5,(4):23.
  38 刘渡舟.使用“经方”应灵活变通.光明中医,1989,(2):9.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