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金匮发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中医人www.tcmer.com是以介绍健康知识为主,以推广中国传统医药为特色,包含医药卫生考试,培训的综合性医药门户网站。本文题目为金匮发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主要介绍“金匮发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金匮发微-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 |
论日。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不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
百合之病。余未之见。然意则可知。仲师以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为提纲。即可知其病在肺。盖饮食入胃。由脾阳运行上承于肺。乃朝百脉而输精皮毛。百脉精液得以沾既而不燥者。肺为水之上源。足以贯输而不竭也。故肺主一身治节。而独为五脏主。肺主皮毛。过于发汗。则肺液由皮毛外泄。而水之上源一渴。肺与大肠为表里。过于攻下。则太阳寒水由大肠下陷。而水之上源再竭。咽为食管。喉为气管。并接会压。吐之太过。则胃液竭而肺液亦伤。而水之上源三竭。三者之中。荀犯其了。则肺必燥。肺燥则无以滋既百脉。而百脉俱病。加以肺阴虚耗。病延血分。阴络内伤。肠中败血瘀阻。或由上源虚耗。胃中生燥。因病渴饮。或久渴不愈如消渴状。况肺阴一虚。易生内热。水泽不降。虚阳外浮。是生表热。病情不同。皆当以补肺之百合为主治之方药。此百病之大略。可由方治而揣测者也。肺阴不濡。则浊气不降。清气不升。诸藏之气。悉为顿滞。是太胃气顿滞。则欲食而不能食。意与萧索。百事俱废。故常默然。且肺阴不降。胆火上逆。因病烦躁。故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肺阴虽伤。胃气尚存。故饮食或有美时。然以筋脉懈弛。不能动作。中脘易于停顿。故或有不欲闻食臭时。肺主皮毛。肺阴伤则卫阳不能卫外。微觉恶风。故似寒无寒。津液不濡皮毛。时苦干燥。故如热无热。口苦者。肺阴不能滋既中脘而胆胃燥也。小便赤者。水之上源不足而下焦热郁也。溺时头痛者。水液下泄。郁热上冲于脑也。冲激不甚。则太阳穴经脉跳动。而但见淅淅然似痛非痛小便畅适。但有浮阳上冒。而病头弦。则其病更轻。若不知其肺阴之虚。而误投药剂。热药入口即吐。为其阴虚而内热也。凉药入胃即利。为其初无实热也。所谓如有神灵者。正如左氏传所云普候梦二竖。居膏之上。药所不能攻。针所不能达。使良医无能为力也。但病者身形虽如微和。其脉必见微数。微数者。肺阴亏而水之上源不足以即五脏而濡百脉。五脏热郁而经脉俱燥也。故此证但补肺阴,而诸恙不治当愈。譬之发电总机一开。而万灯齐明。万机齐动。所谓伏其所主也。此证或未病而见者。肺阴先虚也。或既病而见者。肺阴因病而虚也。或二十日一月后见者。则药误也。所以致此病者不同。故治法亦略有差别。此证大抵出于失志怀优之人。平时本郁郁不乐。以致此病一发。行住坐卧饮食。不能不自主。若有鬼物驱遗之者。口中喃喃。时欲速死。又如前生怨鬼索命。世无良医。无怪乡愚病此。召幽灵而女巫唱秋贲之鬼曲。设香颤而道士擅司令之淫威。未收愈疾之功。而已室如悬击矣误用哉。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百合知母汤方
百合(七枚 )知母(三两)
右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别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后合煎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下之后者。百合滑石代赭汤主之。
百合没有石代赭汤方。
百合(七枚 )滑石(三两碎绵里)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里)
右先煎百合如前法。别以泉水二升。煎滑石代赭取一升。去渣打后合和重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百合鸡子汤方
百合(七枚挚 )鸡子黄(一枚)
右先煎百合好前法。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百合地黄汤方
百合(七枚掣)生地黄汁(一升)
右先煎百合如前法。内地黄汁。煎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太阳寒水。由三焦下达膀胱为溺。由肾阳蒸化膀胱。外出皮毛为汗。故溺与汗为一源。寒水下陷。轻则为蓄水。重则为蓄血。。汗之由肺出皮毛者。属水分。由脾出肌腠者。属血分。故血与汗为证。营为血之精。行于脉中。卫为水之精。行于脉外。人一身之水。藉血热面化气。故肌腠孙络温而后皮毛固。一身之血。得水液而平燥。故三焦水道通而后血海濡。今方治标准。可知病之轻重。汗伤肺阴者。治以百合知母汤。但滋肺阴已足。下后水液下出大肠。由府病累及藏阴。湿热逗留为病。则治以百合滑石代赭汤。吐后液亏。阳气上冒。累及主脉之心藏。而怔忡不宁。或至不能卧寐。则治以百合鸡子黄汤。此其易知者也。惟不轻吐下发汗。而见百脉俱病自来注家。未有知其病由者。陈修圆知其病在太阳。不能从伤寒太阳篇悟到太阳之变证。黄坤载识为瘀浊在里。不能定瘀浊之名。识病而不能彻底。非所以教初学也。予以为此证直可决为太阳标热内陷蒸成败血之证。故方治用百合七枚以清肺。用生地黄汁以清血热。(一升约今一大碗、须鲜生地半斤许。)血热得生地黄汁清润。则太阳标热除。败血以浸润而当下。观其分温再服。大便如漆。可为明证矣。(按肠中本无血、惟热郁蒸腐经络乃有之。此亦利下脓血之类、观于病蓄血者大便必黑。于此证当可了解。)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卤豉也。
病至一月不解。则肺阴伤于里而皮毛不泽。脾阳停于里而津液不生。内外俱燥。遂病渴饮。此非水气停蓄。阻隔阴液而不能上承。不当用猪苓五苓之方治治之。仲师主以百合洗方。已食以不用卤豉之蒸饼。其意与服桂枝汤后之啜热粥略同。盖食入于胃。营气方能外达。与在表之卫气相接。然后在表之药力。乃得由皮毛吸入肺脏。而燥热以除。所谓营卫和则愈也。其不用卤豉。以百脉既病。不当走血故也。
百合病。渴不解者。桥蒌牡蛎散主之。
桥蒌牡蛎散方
桥蒌根、牡蛎(熬等分)
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洗方。所以润肺主之皮毛。以肺藏张翕之气。原自与皮毛之张翕相应。易于传达。臂之百川赴海。一区所受。万派同归。又惟其未也。更食煮饼以助脾阳。使里气外出。引药力内渍肺藏。而其为渴当差。其不差者。必浮阳上升。肺藏之受灼特甚也。栝蒌根清润生津。能除肺胃燥热而濡筋脉。观柔痉用栝蒌桂枝汤可知。牡蛎能降上出之浮阳。观伤寒柴胡龙牡救逆汤可知。合二叶以为方治。即降浮阳。又增肺液。渴有不差者乎。然必杵以为散者。则以病久正气不支。药当渐进也。试观久饥之人。骤然饱食则死。徐饮米汤则生。可以知用药之缓急矣。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百合滑石散方
百合(一两灸)滑石(三两)
右二味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人体之府藏。清阳内涵则凉浊阴。内蕴则热伤寒传阳明。由于胃浊失降。其明证也。百合病内脏虽燥。其初固无表热。变热者。久郁而生热也。此证阳气与阴液俱虚。肠胃初无宿食。欲去郁热。三承气汤俱非所宜。白虎斤竹叶石膏虽能清热。而不能疏其瘀滞。仲师言方。用百合滑石散。滑石剂量三倍于百合润燥。滑石以清热。石质重滞。取其引热下行。但使服后微利。其热当除。所以用散者。亦因病久正虚。不宜汤剂也。
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
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盖统上七节言之。水液不足。卫阳大伤。故曰见于阳。养阴泄热。故曰以阴法救之。百合病为似病非病之证。所谓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本篇既不列病状。又无方治。读金匮者。不无疑虑。不知肺阴既伤。阳气外浮。故用百合养其肺阴。若营阴不达。当以扶助脾阳主治。即不当用百合。且不得谓之百合病矣。岂能更列于本篇乎。按太阳篇云。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此证卫强营弱。为阴。故曰见于阴。桂枝汤能振脾阳。故曰以阳法救之。若夫阳浮于外。复发汗以壮里阴。阳乃无所制。阴盛于里。复下之以伤中阳。阴乃寝成寒中。故皆为逆也。
狐感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嘎。甘草泻心汤方之(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灸、黄芩、干姜、人参各三两、半夏半升、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在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薰之。
苦参汤方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煎取七升。去渣。薰洗。日三。
雄黄薰法
雄黄一叶为末。筒瓦二枚合之。烧。商肛薰之
狐淫兽也。诗有狐绥绥。为寡妇欲嫁鲽夫而作。左氏春秋秦人卜与晋战。其系日乘三去。三去之余。获其雄狐。占之日。夫狐蛊。必其君也。盖晋惠公蒸于贾君。有人欲而无天理。故秦人以狐名之。此可证狐为淫病矣。又晋候有疾篇。有晦淫惑疾之文。下文申之日。夫女。阳物而晦时。淫则有内热惑蛊之疾。内热为女劳痹。惑蛊为二证。惑即本篇虫蚀之证。蛊则聚毒虫于雍。令自相食。或用暇墓。或用蜈蚣。最后通牒存其一。即为蛊。相传南方有此术。妇人于其所爱者将行。以蛊灰暗饮食中约期不至。即毒发而死。左氏传以三证并称。又可证惑为淫病矣。以理断之。直今之梅毒耳。盖阴阳二电。以磨擦生。火重之以秽浊虫生。遂成腐烂。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过强分病名。而其实则一。按此证先蚀于阴。阴蚀已。则馀毒上攻而蚀于喉。并有蚀于鼻者。俗谓之开天窗。譬之郁伏之火。冒屋而出也。鼻烂尽。其人可以不死。蚀于上部则声嘎。会压穿也。蚀于下部则咽干。火炎上也。惟蚀于肛者甚少。或者其乐童欢。世所称龙汤阳毒。盖即指此。所以状如伤寒者。以头痛言也。毒发于宗筋。则其热上冲于脑而头痛。俗谓之杨梅风。宜水磨羚羊角以抑之。所以默默欲眠。起则颠眩者。小便数而痛剧也。(或用车前汁饮之、亦有小效。)所以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者。昼夜剧痛。欲卧而不得也。所以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者。小便结于前。故不欲饮。大便闭于后。故不欲食。浊阴不降。中气顿滞。故恶闻食臭。热毒攻于上。故面目乍赤。脓血成于下。故面目乍黑。营气既脱。加以剧痛。故面目乍白。以促师方治巧之。狐惑之为虫病。灼然无可疑者。苦参汤洗阴蚀。则以苦参味性寒。兼有杀虫功用也。雄黄末薰肛蚀。亦以雄黄功用。去毒而兼能杀虫也。然则蚀于上者。何不用杀虫之品。日病起于下。虫即在下。蚀于喉。不过毒热上攻耳。(此厥阴证之口伤烂赤同。)故重用解毒之甘草为君。半夏黄连以降之。黄芩以清之。恐其败胃也。干姜以温之。人参大枣以补之。其不用杀虫之药者。口中固无虫也。陈修圆不知此证之为梅毒。乃至欲借用乌梅丸。夫证见乌梅丸能愈梅毒者乎。亦可笑已。
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皆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
赤豆当归散方
赤小豆(三升浸令芽出爆干)当归(二两)
右二味。杵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文日。脉数无热微烦。但欲卧汗出。无无脉数。此为阳中有癯。自汗出为脓未成。阳癯条下已历历言之。惟瘕将成之状。疮瘕篇初无明文。此云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内热蕴蒸之象也。又云七八日皆皆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目四皆黑。为内瘕已腐。而败血之色见。此当是疮癯篇诸肿节后脱文。传写误录于此。赤豆当归散治肠中所下之近血。则此条当为肠癯正治。妇人腹中痛用当归散。亦以其病在大肠而用之。可见本条与狐惑篇阴阳毒绝不相干。特标出之。以正历来注之失。
阳毒之为病。而赤。斑斑舅锦纹。咽喉痛。吐脓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主之。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
升麻鳖甲汤方
鳖甲(手指大一片灸)雄黄(半两研)升麻、当归、甘草(各二两)蜀椒(炒去汁一两)
右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之。老小再服。取汁。肘后千金方阳毒用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用甘草汤。无雄黄。
邪中之人。血热炽盛为阳。血寒凝结为阴。此不难意会者也。然则阴阳毒二证。虽未之见。直可援证状而决之。阳毒为阳盛之证。热郁于上。故面赤斑斑如锦纹。热伤肺胃。故吐脓血。阳毒为凝寒之证。血凝而见死血之色。故面目青血凝于肌肉。故身痛如被杖。二证皆咽痛者。阳热薰灼固痛。阴寒凝阻亦痛。咽痛同而所以为咽痛者不同。以方治论。则阳毒有虫。阴毒无虫。譬之天时暴热。则蛰虫咸仰。天时暴寒。则蛰咸俯。盖不独阳毒方治有杀虫之川椒雄黄。面阴毒无之。为信而有微也。方中升麻。近人多以为升提之品。在本经则主解百毒。甘草亦解毒。则此二味实为二证主要。鳖甲善攻。当归和血。此与癯毒用灸甲片同。一以破其血热。一以攻其死血也。又按千金方阳毒升麻汤无鳖甲有桂。阴毒甘草汤无雄黄。以后文水四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观之。似升麻鳖甲汤中原有桂枝。后人传写识脱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