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脱出

  • 文章导读:

          温胆汤源于南北朝时期北周姚僧垣《集验方》(已亡佚),最早见载于唐《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始明确指出其出自《集验方》。由生姜四两、半夏二两(洗)、橘皮三两、竹茹二两、枳实二枚(炙)、甘草一两(炙)、六味药组成。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将本方加茯苓大枣二药,亦名温胆汤。原文为“温胆汤 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此药主之。又治惊悸。半夏汤洗七次,竹茹,枳实(麸炒,去瓤)各二两,陈皮三两,甘草一两(炙),茯苓一两半。右为?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关于本方之功用及主治证的机理,无论是原作者,还是后继者都早已说得清清楚楚。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后世医家,尤其是清以后持温胆者仅为少数。有人谓“命名温者,乃谓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也”(罗谦甫,录自《删补名医方论卷四》)。


      现不揣浅陋,试对其功用及主治证之机理初浅探讨如下。


      1 胆寒之机实难否定


      胆热则多眠,胆寒则不眠。如后汉*华佗《华氏中藏经》明言:“胆热则多眠,胆冷则无眠”。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在大病后不得眠候中讲得极其详细,曰“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


      众所周知,华氏在姚氏前,巢氏在姚氏后。隋紧挨北周,隋开皇初,姚氏八十二岁,三年后(约585年)卒。巢氏撰《诸病源候论》时(610年)姚只去世20多年,因此可以说巢氏与姚氏是同时代人。一般而言,同时代人的学术思想是相互影响的。巢氏“大病后……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与姚氏“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如出一辙,何其相似乃尔。足以说明“胆寒则不眠”在后汉、北周、隋朝时早已成为定论。


      另外,《集验方》与《删繁方》是同时代著作。《删繁方》的作者谢土泰与《集验方》的作者姚僧垣同是南北朝之名医。《删繁方》独具特色的脏腑辨证模式是“实则热,虚则寒;热则应脏,寒则应腑”。此理论也是南北朝时的医学特色,亦即《集验方》温胆汤的命名及主治证属性的依据。


      下此以往,如唐《千金要方》及《外台秘要》、宋《三因方》、元《世医得效方》、明《普济方》等著名方书,皆谓温胆汤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再一次证明,该方属胆寒之机,早被历代医家所肯定。


      现代学者岳美中教授对温胆汤亦有明论。岳氏在《祖国医学资料选编》中将“定性为胆寒的,发烦不眠,多痰呕逆,治疗用温胆法,代表方剂温胆汤。”


      综上所述,温胆汤证属胆寒之机实难否定。


      2 温胆之功合理合法


      既然温胆汤证属胆寒所致(兼有痰湿内阻),那么,根据“寒者温之”及“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等理论,宜用温胆、化痰等治法。温胆汤中重用生姜四两,该药辛温,能散寒邪,还可“去冷除痰”(《本草拾遗》)。很显然,其是针对胆寒而设。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说:“方中一味生姜,足以散胆中之寒。”半夏辛温而燥,为燥湿化寒、温化寒痰之要药。与生姜配伍,以温胆散寒、化痰和胃。《灵枢》将半夏与秫米相合,名半夏秫米汤,治目不瞑,不卧。《本草纲目》卷一在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中,将半夏列入温胆药之一。橘皮辛苦温,辛行温通,既能燥湿化痰,又能温化寒痰,理气健脾。


      总而言之,以上三药皆辛温之品,合用则相得益彰,温胆散寒之力颇强。故《医方集解》曰:“橘半生姜之辛温,以之导痰止呕,即以之温胆。”《医学入门》、《万病回春》、《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等书中所列的生姜、半夏、橘皮、川芎四味温胆药,该方竟用了三味之多。所谓“方中并无温胆之药”是否有点与实事不符?


      虽然方中用了两味微寒之药枳实、竹茹,但与辛温之药味数之比为2∶3,剂量之比为4∶9。无论剂量上还是药味上,温药都是凉药的二倍左右,占绝对压倒的优势。如此寒温并用,以温为主的方剂,比比皆是,举不胜举。况且在《中药学》教材多个版本上都未见枳实有清热之功,在此方,竹茹主要是除烦止呕,枳实主要是化痰理气。谓“温之者,实凉之也”不知从何说起?


      中医方剂命名,多有章可循。有以主药命名者,有以功用命名者,有以主药与功用合而命名者,有以主治证候命名者……,然逆功用而命名者,未之闻也。《千金要方》除载有温胆汤外,尚载有温经汤、温脾汤、温脾丸、温胃汤等。这些凡冠以“温”字的方剂皆寒热并用以温为主,功用与方名完全是统一的。温胆汤当然也毫不例外。因为治胆寒之证用温胆之方是顺理成章之举,千古不变之法。


      《三因方》虽加茯苓大枣二药,但也不可能将温胆之方变为清胆之剂。对此,《三因方》之作者早已作了肯定的答复。他在该书卷九中就有“温胆汤,治大病后烦虚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及在卷十中用治胆寒所致的“心胆虚怯,触事易惊……”。


      3 临床实践足以佐证


      王氏[1]用其治疗心胆虚怯型失眠(不属痰热者)50例,全部治愈,且服药皆不多。如一女性患者,因突然受惊起病,恍惚惊怖,心惊肉,心神不安,惊善怒,坐卧不安,闻声则惧,彻夜不眠,脉弦细,苔薄白。投温胆汤:橘皮25g,半夏20g,竹茹、菖蒲、枳实、炙草各15g,茯苓30g,远志50g,水煎服。共服6剂,治愈。


      又:查阅本方临床报道近百篇,以其治病(证)达50余种,尚未发现一例用原方治痰热者。而凡属有热者,未有不加寒凉药的。如治痰热内扰的失眠、眩晕等,用本方加黄连,名黄连温胆汤,治痰热内阻,胃火上逆的呕吐等,用本方加黄芩、黄连,名芩连温胆汤;治痰火扰胎的恶阻等,用本方加黄芩黄连麦冬、芦根,名加味温胆汤;治痰火内扰的虚烦不得眠等,用本方加栀子、豆豉,名栀豉温胆汤;治痰热内阻,肺失清肃的咳嗽等,用本方加瓜蒌、川贝,名蒌贝温胆汤等等。


      不言而喻,与二陈汤加减以后可以广泛用于多种痰证一样,虽然温胆汤加减以后可以清胆和胃等,但绝不能因此而言其本身就有清胆之功。


      参 考 文 献


      1.王吉友.温胆汤治疗心胆虚怯型失眠50例.中级医刊,1978,(6):51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