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新闻频道 >> 中医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药资源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2013年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

  • 文章导读:

      凭借在中药资源保护与研究这一国家重大领域中取得的突出成绩,中药资源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2013年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团队。

      “我们目前对道地药材的研究努力做到了‘顶天立地’。这也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提出的要求。”团队领头人黄璐琦研究员说,团队研究成果在全球最权威、最著名杂志之一的PNAS上发表,得到权威学术界认可。而“立地”则是指研究成果真正落实到中药材种植的土地上。

      中药资源普查——团队的首要任务

      团队组建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生药研究室基础上,不断优化组合形成,并于2012年12月18日成立团队合作平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传承了团队的优良“血统”。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就作为组长单位组织了第二次全国中药资源的普查。团队原学术带头人谢宗万研究员是组长,他组织编写的《全国中草药汇编》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科研成果奖。

      2010年启动的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中,团队依然发挥技术核心作用。领头人黄璐琦是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组长,其中多人为专家技术指导组成员,团队承担了大量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指导工作。

      “团队的技术核心作用主要表现在:负责技术规范的起草、组织专家论证,培训全国各地技术负责人、骨干等,我们编制了《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统一普查技术方法和工作内容;研究开发了普查数据库系统,实现了国家、省和县3级普查数据汇总,参与实地调查和普查督导等。”黄璐琦说。

      “距上次大普查(1983年)近30年过去了,传统的中药资源普查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的模式和策略应有所创新、突出重点。”团队成员、全军中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说,补缺查新、摸清家底,动态监测、预警预报,应是今后中药资源普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因此,在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试点阶段,团队最早开展道地药材空间分析,并引入3S技术(以RS、GIS及GPS为基础),使中药资源普查在信息获取与信息处理的高速、实时与信息应用的高精度、可定量化等方面实现多种创新。

      “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空间格网化技术、数据库及网络技术的全面支持,开展全国中药资源普查,不但有望形成重要的创新性成果,如发现新物种、发现新的药用植物分布区,发现新的民间用药知识、获得最新的全国中药资源家底,同时,在技术方法上也具有巨大的创新性。”团队成员、中药资源中心副主任郭兰萍说。

      新技术在实践中也进行了不少因地制宜的完善。“有些偏远地区网络信号不好,采集的数据并不能实时通过网络回传。”黄璐琦说,团队研发了“单机版”的录入系统,野外调查人员可随时纪录数据,回宿营地后再上传到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库系统。

      道地药材研究——团队的核心任务

      道地药材是中医临床长期、反复实践中产生的、公认的优质中药材,是中药资源领域最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核心之一。常用500种中药材中,具有道地性的药材约占200种,其用量占中药材总用量的80%。近年来,对道地药材的掠夺性开发加之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致使许多道地药材濒于灭绝。因此,开展道地药材的研究不仅体现了中医药特色,而且保证了中医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物质基础。

      道地药材是中药资源创新团队的特色优势领域,其研究在国内外一直处于领军地位。团队选择苍术丹参黄芩金银花、乌梢蛇等十多种道地产区明确、大宗常用的典型道地药材开展研究。围绕道地药材形成的生物学原理,系统比较道地与非道地药材在化学组成及含量,遗传背景及环境因子方面的差异,研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提取道地药材的表型特征,明确道地药材的遗传及环境机理;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道地药材的科学内涵,提出道地药材形成及保护的模式理论,并通过受控实验结合生产实践进行验证和应用。

      在道地药材表型研究中,首次实现了以定量配比的方式为建立道地药材质量评价提供思路和依据。相关研究制定了道地药材标准通则及苍术道地药材标准,并提交国际标准。

      在道地药材遗传机理研究中,从新的角度探讨了道地药材形成过程的关键和主导因子,提出了道地药材形成的模式假说:道地药材的化学组成有其独特的自适应(self-adaption)特征;道地药材的道地性越明显,其基因特化(gene specialization)越明显;逆境(stress)能促进道地药材的形成。制作了首张道地丹参cDNA芯片,发现了一条丹参酮特有的二萜生物合成新途径。采用合成生物学的策略,使次丹参酮二烯产量达到365mg/L。

      在道地药材环境机制研究中,创出了中药材土壤综合治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从植物自毒的角度揭示了多年栽培道地药材坏死现象及连作障碍现象,在明确中药材土壤退化主导因子的基础上,开展中药材土壤性质改良及综合修复等关键技术的探索研究,建立了中药材重金属标准,承担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首个中药农业生产立地条件修复的课题,指导中药材GAP基地10万亩。

      团队道地药材研究先后两次获得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2012年道地药材形成机制研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我们构建了道地药材种质资源研究平台,向全国100多家单位提供176种药用植物种子近8万公斤,种苗近300万株,实现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实物共享。”团队核心骨干邵爱娟研究员说。

      下一步,团队计划联合全国的力量通过3~5年时间建设5~7个国家基本药物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圃,主要针对常规大宗中药材品种、道地药材品种、中药材新品种和特殊价值特殊繁育技术品种进行繁育。“目前拟定在吉林、北京、宁夏、重庆、广西分别建立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五个中药资源繁育基地。”黄璐琦说。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