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重磅!针灸专业硕士提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心血管科名中医][图文]毛德西 | |
[名家医案]四妙丸加减治疗肺结节经验 | |
[皮肤科名中医][图文]王萍 | |
[骨伤科名中医][图文]林晓生 | |
[名家医案]仝小林院士治疗老年性痴呆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反流性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治疗脾胃湿 | |
[名家医案]王昌俊教授中医辨治肠癌经 | |
文章导读: |
作者简介:战文翔(1971 - ) ,男,山东莱阳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药方剂学的实验研究及穴位解剖结构的三维重建研究。
西医学的胃炎分类很多,常见的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按其表现统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畴。对胃炎的治疗,裘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处方遣药颇有独特之处。笔者有幸跟从裘老抄方学习,获益匪浅,特就裘老治疗胃炎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病机关乎胃脾肝胆
胃炎病位虽在胃,而病机与脾、肝、胆的关系至为密切。胃以和降为顺,脾以健运为常,脾健则令精气敷布于全身,胃和则浊气转输于魄门。胃有病,必令脾无所输化;脾失健运,必致胃不能纳谷。一般胃炎初期,多表现为胃失和降,症见痛、胀并作;病久则波及于脾,脾之健运失职,症见神疲、纳呆及气血生化不足之虚象。反之,脾虚也会影响到胃的通降功能,最终形成脾胃皆病,虚实互见。肝胆与脾胃间属木土相克关系,肝胆主疏泄条达,与脾胃的升降功能密切相关。若肝气横逆,则木旺乘土;木郁不达,则中土壅滞;肝火亢炽,则迫灼胃阴;肝血不足,则胃失滋荣。胆与胃皆主降,《内经》有“邪在胆,逆在胃”之说,是指胆有邪可影响及胃。某些胆汁反流性胃炎会出现口苦、呕逆、泛酸诸症,大多因胆有郁热,胃气上逆而致。胃炎的发作或证情的进退,常与情志变动有关,其病机离不开气机郁结,肝胆失于疏泄,进而殃及脾胃的升降功能。
2 治疗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
胃炎的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寒热交错。虚,重在脾胃气阴虚亏;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阻等;寒,多因饮食生冷,积冷成寒,或脾胃阳气虚弱,寒从内生;热,缘因嗜食辛辣,湿热内蓄或脾胃阴分不足,阴虚而生内热等。基于上述认识,故治疗慢性胃炎崇尚辛散苦泄,甘缓和中或加酸收之法。辛散苦泄法针对胃炎出现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设。《内经》云:“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本法以苦辛合用,寒热兼施,一阴一阳,一升一降,有开泄痞塞,解散寒热,调节升降,疏利脾胃气机的作用。选用的辛药有半夏、干姜、高良姜、桂枝、厚朴等,大凡气得寒而凝滞,得热则散行,故用辛药有开结散痞、温中散寒、通阳运滞之功,临症时根据证情轻重酌情选用。苦药常用黄芩、黄连、龙胆草等。有人认为“苦寒败胃”,似不宜于胃炎。其实,苦寒药不仅可降上逆之胃气,清泄胃中之蓄热,且有健胃之功。以龙胆草为例,一般将其作为清泄肝胆之火药应用,常忽视其健胃有良效。《医学衷中参西录》载:“龙胆草,味苦微酸,为胃家正药。其苦也,能降胃气,坚胃质;其酸也,能补胃中酸汁,消化饮食。凡胃热气逆,胃汁短少,不能食者,服之可开胃进食。”胃为六腑之一,有“传化物而不藏”的生理功能,以通为补,苦以降逆,正顺应了胃的生理特征。再者,与辛药配伍,又有相反相成作用。若再稍佐柴胡、木香、茴香、香附等疏理肝胆、调畅气机之品,则其功益彰。
甘缓酸收法专为胃炎久病脾胃虚弱者而立。其中脾胃气虚者,用甘缓以建中,药用: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等;胃阴不足者,用甘缓以化阴,药用:乌梅、诃子与党参、玉竹、麦冬、甘草等。尤其要说明的是,对慢性胃炎出现心下痞胀一症,一般受“甘令人中满”说的束缚,而不敢用甘药治痞。裘老则一破后世偏见,辄用甘草、党参、大枣等甘药,甘草一般用量15~30g,与辛散苦泄的半夏、干姜、黄芩、黄连并用,使痞消结散, 胃脘畅然, 其他症状也明显改善。此法乃遵从仲景甘草泻心汤证治。《伤寒论》曾明示此方主治“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 心烦不安”。柯琴注“本方君甘草者, 一以泻心除烦, 一以补胃中空虚, 一以缓客气上逆。”《别录》也载甘草“温中下气, 可治烦满短气”。可见心下痞满忌甘药之说乃后人臆测之词,甘草本身具有下气除满之功,与辛散苦泄药相配伍,立意缜密,功效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