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李振华治疗消化性溃疡医案

  • 文章导读:

    著名中医学家李振华老师,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及河南分会名誉会长。曾任河南中医学院院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及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职称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国家两部一局确定的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 2006年荣获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也是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李老出身于中医世家,业医六十年,从教五十载,为中医事业培养了大量学有成就的骨干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并多次承担国家和省级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均荣获科技进步奖。老师治学严谨,博学多闻,精研医理,善于辨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治疗内科杂病,尤其对脾胃病的治疗,具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用药特点,形成了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的学术思想。我们有幸作为李老的学术继承人,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精心指导,在耳濡目染中较系统地了解了老师阐述疾病的理论特点、辨证论治规律、用药妙诀以及诊疗技巧,特别是重点学习掌握了老师治疗脾胃肝胆病方面的经验,本文仅就李老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中医人 网站 www.tcmer.com,助力中国医药信息化!

    消化性溃疡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吞酸”、“痞满”等病范畴,临床以规律性腹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甚至吐血、便血为特征。因其反复发作,治疗不易,且常出现大量出血、急性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严重并发症,故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

    1 病因病机中医人tcmer.com,助力中国医药信息化!

    李老师认为本病的成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有关。如饮食不调,过食生冷,损伤脾胃,或素体脾虚,复因饮食寒冷所伤,致中焦阳气不振,虚寒凝滞,气血不畅,形成溃疡。或情志不遂,忧思恼怒,致肝气郁结,横逆于胃,胃失和降,气血壅滞不畅,久而形成溃疡。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若肝郁日久不愈,气郁化火,横逆于胃,可耗伤胃阴,灼伤脉络而见呕血、便血。本病病变部位在胃或十二指肠,而与肝脾二脏关系密切,因而在病机演变中分别见肝胃郁热,气滞血瘀,脾胃虚寒等不同病理机制,这些不同的病理机制,即构成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内在病理依据。

    2 辨证治疗

    李老师根据数十年临证体会,以病因病机为指导,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气滞血瘀,肝胃郁热三证论治。

    2. 1 脾胃虚寒中医人 网站www.tc mer.com,助力中国医药信息化!

    证见胃脘隐痛,痛处喜暖喜按,饥饿时痛甚,进食痛减,口淡食少,腹胀嗳气,泛吐清水,身倦乏力,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等。治宜温中健脾,理气活血。方用自拟理脾愈疡汤。药物组成: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5 g,桂枝6 g,白芍12 g,砂仁8 g,木香6 g,厚朴10 g,甘松10 g,刘寄奴15 g,延胡索10 g,乌贼骨10 g,炙甘草6 g,生姜3片,大枣3枚。

    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配炙甘草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缓急止痛;砂仁厚朴木香、甘松、刘寄奴、延胡索疏肝和胃,理气活血;乌贼骨生肌收敛,制酸止痛,共奏温中健脾,理气活血,生肌愈疡之效。若大便色黑,状如柏油者,加白及10 g,三七
    3 g(分2次冲服) ,黑地榆12 g;如语言无力,形寒畏冷,四肢欠温者,加黄芪30 g,甚者加附子10 g;如嗳气频作者,加丁香5 g,柿蒂15 g;如食少胀满者,加焦山楂12 g,神曲12 g,麦芽12 g。

    2. 2 气滞血瘀

    证见胃脘部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严重时疼痛不休,食后痛甚,或见呕血、便血,舌质暗红,边见紫斑,苔薄白,脉沉涩等。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用自拟活血愈疡汤。药物组成:当归10 g,赤芍10 g,川芎10 g,香附10 g,小茴香10 g,木香6 g,延胡索10 g,五灵脂10 g,炒蒲黄10 g,三七粉3 g (分2次冲服) ,甘草3 g。

    方中当归川芎赤芍五灵脂蒲黄延胡索三七粉活血散瘀,行气止血;香附、木香、小茴香疏肝理气。诸药合用,可使气血通畅,则疼痛与出血自解。疼痛消失后,宜常服健脾和胃,理气活血之品,以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促使溃疡愈合。方用健脾活血汤。药物组成: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2 g,当归10 g,赤芍12 g,香附10 g,砂仁8 g,厚朴10 g,甘松10 g,延胡索6 g,炙甘草6 g。

    2. 3 肝郁化火中医人网站www.tcmer.com,助力中国医药信息化!

    症见胃痛急迫,痛处拒按,伴灼热感,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嘈杂吞酸,食后疼痛无明显缓解,尿黄便秘,舌质红,苔薄黄缺津,脉弦数等。治宜养阴和胃,疏肝泄热。方用自拟养阴疏肝汤。药物组成:辽沙参20 g,麦冬15 g,石斛15 g,白芍15 g,青皮10 g,陈皮10 g,甘松10 g,刘寄奴12 g,吴茱萸5 g,黄连6 g,白及10 g,甘草3 g。

    方中辽沙参、麦冬石斛、黄连滋阴清热;白芍、青皮、陈皮、甘松、吴茱萸疏肝开郁,理气止痛;刘寄奴通经活血,消瘀止痛;白及消肿止血,收敛生肌;同时吴茱萸黄连并用,即“左金丸”,辛开苦降,可解嘈杂吞酸。诸药共奏养阴清热,疏肝活血,收敛生肌之效。若疼痛缓解,胃火渐清,可酌减清热之品,加入健脾而不燥之山药、薏苡仁、茯苓等常服,以促使脾胃功能恢复。

    中医人网站www.tcmer.com,助力中国医药信息化!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