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内科杂病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刘华为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1972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现任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员,陕西省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中医内科硕士生指导老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中医内科硕士生指导老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陕西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陕西中医》编委会副主任委员等职,现带在读研究生7名。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学术著作8部,承担省级科研项目3项。 刘华为 刘华为 陕西省名中医,陕西省十大名医,海峡两岸十大名医,第四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师承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委员会理事,中华中医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副主委,中华中医学会科普分会委员,陕西中医药学会副会长,《陕西中医》杂志编委会副主委,陕西省专家讲师团首席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台湾中华药王孙思邈研究院院士,陕西台湾籍学人协会会长等职。刘华为教授从医40余年来,注重内科疑难杂症的研究,对肿瘤、脾胃病、代谢性疾病、肾病、脑病、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等疑难杂症都有研究,用中医药成功防治部分传染病,并有创造性的研究,成功抢救和治愈了无数危重病人和疑难杂症。尤其对萎缩性胃炎、肝病、肾病、中风、代谢综合征等有疗效显著。

    胃肠病的辨证要点

    一.辨胀与痛

    胃肠病的辨证要点:胃肠病的症状很多,但主要症状是胀痛。胃肠病的辨证纲领,胀与痛是西医当前无法用仪器诊断的,它是病人的自我感觉,是来自微观变化。通过胀痛之辨,就能了解胃肠病的病变部位,疾病的性质,气机的升降,邪正的强弱,疾病的进展,气血的运行,气血的盛衰,以及预后的良恶。胀痛之辨实质是表里、虚实、寒热、气血、阴阳辨证在胃肠病辨证上的体现。

    胀满有胃胀、胁胀、腹胀之别,它与肝气不舒展或脾虚或脾虚湿聚有关,"气壅为胀""湿聚太阴为满是也"。临床把胃脘胀满者称之为"胃痞"或"心下痞满"。所谓"满而不痛为痞"。中医认为肝之经脉过两胁,两胁胀满者为"肝气不舒"。

    痛也有部位之分:有胃脘痛,腹痛,胁肋痛,或胃脘胁肋俱痛,或胃痛彻背等。其病机为寒热错杂,所谓"寒热错杂为痛是也"。痛还有性质之别,但无论痛在什么部位,其性质则一,1、大凡刺痛者多实、多瘀,常伴舌色暗淡或舌下瘀点,或舌下脉络增粗。常出现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生、不典型增生,或胃癌前病变者。若痛在胃脘宜选丹参饮,失笑散类方;痛在胁肋宜选金铃子散或膈下逐淤汤;痛在少腹宜选少腹逐瘀汤;痛在胸胁宜选血府逐瘀汤;2、大凡隐痛者,喜温喜按。痛在胃脘或腹部者,多属虚寒证或气阴虚证。常伴面白,舌淡,神疲乏力,痛在胃宜选益胃汤或补中、调中益气汤,或四君子,六君子汤,或归芍六君子汤,麦味六君子汤;痛在肠宜选参苓白术散,当归生姜羊肉汤等。3、凡似痛非痛者,在胃为嘈杂,为郁所致。宜选越鞠丸,或柴胡舒肝散,或丹栀逍遥散等。痛在肠为亏痛或痛泻,为肝郁脾虚所为。前者宜当归芍药散,后者宜痛泻要方。4、绞痛者,有胃肠之不同。痛在胃脘多为肝、胆、胰之气横逆克伐胃肠,多伴寒热。宜大柴胡汤,或黄连温胆汤,或黄连温胆汤合半夏泻心汤化裁;痛在肠,多为热结,肉腐,虫积等,多伴寒热。热结宜承气类,肉腐宜大黄牡丹汤,虫积宜乌梅丸。肠梗阻者宜承气类,肠套叠或假性肠梗阻者宜厚朴三物汤。5、空痛者,自觉胃或腹有向内收缩之感。多为中气虚,或脾肾阳虚。前者宜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之类,后者宜八味丸之类。6、冷痛者,自觉脘腹冰冷疼痛。痛在胃宜良附丸、香砂养胃之类,痛在腹宜理中、附子粳米汤,乌药顺气之辈。7、灼痛在胃称"烧心痛",喜冷饮,或灼热感,多伴吞酸、嗳腐、呃逆,或便秘,属热。宜清胃散,或栀子豉汤;痛在肠称为"肠热",多伴大便不畅,或大便臭腥,或暴注下迫,或肛灼,或里急后重,多为肝胆湿热所致。8、顶痛者自觉从内向外顶撞样感觉,痛在胃多为寒气,冷饮,食积所致。依此选藿香正气散,温胃散,保和丸等。9、窜痛指痛无定处,游走不定。常见胃及胸胁牵扯痛或胁腹连痛。多为肝气犯胃,肝气犯脾。胃肠病为何以胀与痛为主呢? 关键在于气机不畅。气机不畅主要表现在胃气(包括大肠之气)不降,脾气(包括小肠之气)不升。以胀为主兼痛者多为胃气不降所致,以痛为主兼胀者多为脾气不升所为。

    二.辨寒与热

    胃肠病在临床上除胀痛之外,常伴见两组兼证,一组常伴嗳气、呕吐、嘈杂、泛酸、灼痛、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或便秘,肛灼,舌质红、或绛,苔黄或干黄或黄腻等。"热"的证侯。"热"从何而来?一是胃肠本身阳热偏盛。胃属阳明,腐熟水谷,为多气多血之腑,本身就是重要的产热源。若过食辛辣、烫食、烟酒、油炸食品或肥甘厚味亦是助热源。大肠乃胃之延伸部分,燥化万物,排泄废料,易聚热聚毒;二是肝郁化热犯胃。胃之通降全赖肝胆之疏泄,肝为刚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主疏泄而气机条达,郁则易化热犯胃。三是胆热壅胃。胆为肝之相火,以降为顺,疏通畅达,郁则胆热犯胃。热自三方来,热郁后阻滞气机,出现气滞、气逆、气结,气愈滞热愈郁,热愈郁则气愈滞。气为阳,热为阳,两阳相劫,临床出现"热"的症候群。功能性消化不良或浅表性胃炎,临床多出现热郁的证侯。参照现代医学镜检和病理结果,浅表性胃炎镜下粘膜水肿,表面分泌物增多,或充血,或见糜烂点、充血点,及出现炎性细胞增多,浸润的病理,也提示了"热"的见证。另一组常伴食欲减退,心下痞满,痞硬,神疲乏力,四肢倦怠,甚或懒言,失眠多梦,畏寒肢冷,面色白或晦暗,舌淡或暗等"寒"的症候群。"寒"从何而来?一是胃肠病日久耗伤气阴累及于脾,脾胃机能严重受损,不能化生气血,温煦脏腑,出现了形寒肢冷,面色白,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阳气虚弱机能衰退的"寒"象,二是脾胃阳气虚,气化功能减退,浊气内生,气不化水成浊湿,气不化津成痰浊,气不行血血行不畅变为浊血,气不行水小便无力,或清冷涩滞,或水肿,一派阳虚生内寒,寒从中生的"寒"象。一般而论,胃肠病初期,病在胃肠,受肝胆侵犯阳热偏盛,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对脾是有影响,但还不是主要矛盾。如胃肠病初期或急性期临床常见胃与大肠,胆与肝的症状。如胃上吐,大肠就下泄;上见呕吐腐物,下见大便腐臭;上见泛酸、口苦、烧心,胃脘胀痛或胃脘胁肋痛,下见腹胀痛,或胁肋胀痛,大便色黄如金,或深黄,或不爽或里急后重、或暴热下注,或肛门灼热。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性胃肠炎等胃肠病常出现此类症状。

    病期日久才影响到脾和大肠的机能,阳虚生寒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出现脾阳气虚,气化失司,代谢功能减退的"寒"象。但由于代谢废物如废气、废水、废痰、废便郁久发生变化,一则寒化,一则热化。整体出现了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病势。同时,脾虚水湿排泄不利,气血生化无源,气化功能减退,湿盛则阳气衰微,出现了阳虚生"寒"的病理变化,另一方面,胃在病态物质痰、浊、瘀的腐蚀下,出现了胃气壅实,郁久化"热"的病理变化,如胃热灼痛,吐酸,口干舌燥,口苦,舌暗红苔黄而干等郁热,痰热,瘀热见证,形成了脾胃寒热错杂的局面。代谢性废物日久化生的毒热是胃肠癌变的基础。辨寒热不是辨体温高低,而是辨"寒"象"热"象,它是代表一组证侯。"热"象标志着人体在应激状态下的机能亢奋,表示肝胆郁热,胃气炽热的程度;"寒"象标志着机体气化功能的衰退,以及正气虚弱的程度。同时寒热还表示病程。热盛多见病之初。寒盛多见病之末。气热,痰热,湿热,瘀热,毒热,还表示了病邪的性质。津伤之虚热也表示了津液耗损的程度。

    三.识肝郁。

    慢性胃肠道病,过去以脾胃相关的证侯最为常见,如脾胃气虚,脾胃湿热,大肠湿热等。。当今以肝郁相关的证候为主,如肝胃不和,气滞热郁(肝郁化热犯胃)肝郁脾虚,都与肝郁有关。这可能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压力大,情志过劳,精神紧张,情志变化过激有关,容易导致肝气郁滞;另一方面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如过食肥甘厚味,过劳,过逸均会"土壅木郁", 使肝之疏泄失常形成肝郁,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和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转输。所以,目前胃肠病辨证,把肝郁辨治放在重要位置。辨证要点:一是要注意精神情志因素的病史;二是要注意临床肝郁证侯特征。如胸胁满闷,善太息,心烦易怒,胁肋窜痛,口苦口酸、少腹胀满。治疗要点:一是在疏肝理气的同时,要对受影响的胃、脾、大小肠进行同治,才能疏达肝气的调畅。二是还要对病因进行祛除,包括外感淫邪,气滞,火热,痰瘀,食积等。这些都易造成肝郁。四.察舌脉。

    肠胃病重在望舌。望舌对表里、虚实、寒热、气血辨证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舌为心之苗,心主血脉主神明,望舌以察气血之盈亏,以及人体的精神状态。舌质的色泽包括淡、淡红、红、干红、嫩红、红、暗红、红绛,还要观察舌体的津液循环状态,尤其对胃络,肠络瘀阻的变化,显得更为重要。临床上往往舌质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增粗、曲张,是萎缩性胃炎或伴肠腺化生的不典型增生,胃癌前期病变,胃肠粘膜变性等病血瘀证的辨证要点。同时,更要注意舌苔的变化,苔禀胃气而生,五脏皆禀气于胃,故察苔可诊断脏腑的寒热,胃肠之虚实。一般而言黄苔主热,白苔主寒,腻苔主湿,厚为邪盛,苔厚腻、灰腻主湿浊与毒热交阻蕴结。提示癌毒化热。也多与幽门螺旋杆菌、大肠杆菌感染有关。胃肠病治疗要点

    中医认为,发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抗衡的过程。在这过程之前或之中,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的正常协调关系失常,在病理状态下处于应激失衡和紊乱状态。所以,站在整体宏观的角度,祛除病邪,调整失衡状态的脏腑、气血、经络的关系。恢复人体自身组织机能的修复能力以祛除病邪。这是中医治病的总体思路,胃肠病治疗原则应是"中焦为衡,非平不安,平调寒热,以平为期"。

    胃肠病胀与痛、寒与热,关键在于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升降之枢在脾胃,但其调节在肝胆。所以临床上有偏重肝胆气机失常和偏重脾胃气机失常的不同。

    一.偏重肝的气机失调,侵犯胃肠,引发起胃肠病变者。

    临床上常表现有三种病情表现。一是证见胁胀,胃脘胀痛,急躁易怒,口苦咽干,嗳气,泛酸,舌红,苔薄黄,脉弦数等。二是证见食后脘腹胀满,便前腹痛,便后痛减,或大便不调,神疲乏力,或大便不爽,舌淡苔腻脉虚弦。三是证见舌苔白厚,胸闷脘痞,四肢困重,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溏泄或恶寒,脉迟缓等。

    以上三种病情同为肝郁,第一种病情为肝气郁滞,或肝郁化热犯胃,影响胃肠气机通降。宜以疏肝理气为主,兼理中焦之气。适宜方药如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合金铃子散等,选疏肝理气药如柴胡、香附、川楝子、郁金、青皮、佛手,与理中焦之气药如木香厚朴枳壳陈皮,理气止痛药如元胡、郁金、甘松。合并选用组方。若肝郁化热犯胃者,把清肝泻胃火药如山栀、黄芩黄连丹皮生地石膏寓疏肝理气药之中。泛酸重者加龙胆草、瓦楞子,糜烂加蒲公英,呃逆重者重用竹茹,嘈杂明显者重用黄连、苏叶、连翘。各种急性胃炎,肠炎,消化道溃疡及各类慢性胃炎的急性发作期,以及消化道溃疡病多见此类证候。第二种病情是肝郁脾虚。肝郁是肝血不足而郁,木不克土所致脾虚兼湿,宜柔肝、缓肝以疏肝气。各种慢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非特异性结肠炎,胃肠神经官能征,常见此类证候。现代研究认为肝郁脾湿证的主要变化之一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情感精神异常是其主要发病环节。宜选逍遥散,四逆散,痛泻要方,柴芍六君子汤等;第三种病情是"土壅木郁"。木郁是因脾胃气机壅实,反侮肝木。化壅滞为主以疏肝郁。宜选柴平汤(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或柴苓汤(小柴胡汤合五苓散)。二.偏重胆的气机失调,侵犯胃肠者。

    临床表现有三种病情,第一,证见胁痛,口苦,胃脘胀痛,泛酸,嗳气,呃逆,急躁,大便干结,伴寒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中带弦。第二,证见胃脘绞痛难忍,呕吐,口苦,伴寒热,舌质暗红,苔黄腻而干,脉弦滑而数。第三,证见腹痛,口苦,呕恶,大便色深黄,腐臭,或热结旁流,或大便不爽,舌苔黄厚腻。

    第一为胆气犯胃,出现胆胃不和的症候。宜利胆和胃,方选黄连温胆汤合半夏泻心汤或小陷胸汤化裁。胆汁反流性胃炎,或反流性食管炎,或慢性消化道溃疡急性发作期均出现以上证侯。第二为胆郁热犯胃,宜利胆化郁通腑,方选大柴胡汤。胆囊炎或胆结石多见以上证侯。第三为胆热犯肠,气机不畅。方选黄芩汤,葛根芩连汤,黄连半夏生姜汤。急性胃炎或慢性胃肠炎急性发作期常见此类证侯。

    肝胆均有气机不畅犯胃者,都见口苦、泛酸、嗳气、胃脘胁痛之证,如何鉴别?此必验之于舌脉。肝气犯胃者,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多弦数,弦细;胆气犯胃者,舌质红或暗红,苔黄而厚腻,脉多滑数或弦滑。因胆藏精汁化为湿热,致病易出现痰热、湿热见证。肝主疏泄,宜气机畅达,郁滞易化火,故舌干而苔黄。以此为辨。

    三.偏重于胃气不降者。

    临床常出现两种证侯,有虚实之辨。实者多为胃火,食滞,痰热,湿热,瘀热所致。一是胃脘胀痛,呕吐不消化食物,大便臭,或吞酸嗳腐,多为食滞。宜消食导滞,治宜保和丸。二是胃脘灼痛,消谷善饥,嘈杂,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者,多为胃火炽热,宜清胃散加味。三是胃脘胀痛,或胸闷脘痞,不思饮食,或食欲不振,无饥饿感,口腻或口甜,舌苔厚腻,(或黄或白),或上吐下泻,四肢困重者,多为痰热或湿热困乏脾胃。以祛湿为要。或苦温燥湿,或淡渗利湿,或芳香化湿,或健脾化痰利湿。宜选三仁汤,藿朴夏苓汤,加味藿香正气散等方。四是胃脘刺痛,痛有定处,疼痛不移者,舌下脉络粗乱或瘀斑,多为瘀阻胃络,伴见兼脾胃阳虚证者。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或胃癌前期病变者多见此证。虚者常见胃阴虚和胃阳虚证,1、胃阴虚者,证见胃灼热,隐痛,或痞(阴虚痞)伴见口干,舌红少津或嫩红,脉弦细或细弱,反胃,大便干燥如羊屎等症,治以滋阴养胃为主,少佐健脾补气之药。常用甘酸化阴加补气法,宜选沙参麦冬汤,或益胃散,或芍药甘草汤,少佐四君子汤。寓意阳中求阴。"阳化气,阴成形",器官萎缩,增生或异常增生多为"形"的病变。萎缩性胃炎或肠腺化生者多见此类证侯。2、胃阳虚多出现胃肠动力不足。证见胃脘冷痛,喜温喜热,常虚中夹实,伴见湿、痰、寒邪伤阳见证。宜选良附丸,香砂养胃丸。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常见此证候。四.偏重于中焦气机失调者。

    临床多为脾(小肠)胃(大肠)本身的升降失常。寒热结于胃脘者,证见胃脘痞满,或硬满,寒热结于胃肠者,或出现上热下寒,证见胃脘灼热,痞满,伴见口苦或口舌糜烂,腹泻者,习惯称"胃热肠寒",或出现上寒下热,证见胃脘痞痛,喜暖喜按,大便干结,或大便稀而急迫,或便脓血,或里急后重,习惯称"胃寒肠热",均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均可选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气机。此法选辛热药和苦寒药相配伍,一辛一苦,一热一寒,一薄一厚,一阴一阳。一者开散升浮,轻清宣上;一者通泄通降,重浊向下。升散之中寓通泄,通泄之中寄开散。平调寒热,相反相成。调畅中焦气机,平衡脾胃阴阳。通过调理中焦气机,恢复胃肠功能。临床可根据寒热之孰多孰少,升降紊乱之不同高低水平,增减苦寒和辛热药的用量,使胃肠气机恢复正常。常用方剂如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半夏生姜汤,葛根黄连汤,黄连温胆汤,小陷胸汤,栀子豉汤,升降散,升阳散火汤,乌梅丸等,均属辛开苦降范畴的方剂,可随证化裁。五.偏重于脾的气机失调。

    临床常见四种病证:一是脾胃气虚,二是脾气阴虚,三是脾阳虚兼寒,四是脾阳虚兼瘀。1、脾气虚。证见胃脘胀闷,多食则胀,嘈杂而饥,肠鸣便溏,或大便先干后稀,伴有乏力神疲,消瘦,面白,舌淡,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细弱。《内经》云"阳化气"。"阳气不足者补之以气"。常以四君子汤为主,或仿四君子汤方意。四君子汤配伍精当,方中参草益肺气,肺金制木,以防肝木乘脾土,有补土勿忘抑木之意,炒白术健脾,恐湿伤脾气,用茯苓以利湿,临床上参用太子参最好,兼胀满者加陈皮为异功散,兼见痰湿者加半夏为六君子汤。亦或二陈、五苓之类方剂化裁。2、脾气阴虚。在脾气虚证候的基础上伴有口干舌燥,舌质嫩红,或干红者,多属脾气阴(血)不足的表现,宜补以气阴(血)。但不可纯补,腻补,壅补。补必兼通。把降气、理气融为补气之中,还需注意补土必抑木的思路。或选柴芍、归芍四君,柴芍、归芍六君,或麦味补中益气汤,或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或参苓白术散等。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炎镜见粘膜红白相兼,以白为主,或苍白,或灰白、或灰黄。均为脾气阴(血)不荣之象。3、脾阳虚兼寒。在脾气虚证侯的基础上伴见有四肢不温,胃肠冷痛,喜温喜按者,选用香砂六君子汤,或良附丸,或理中汤、附子理中汤,或半夏粳米汤。4、脾阳虚兼瘀。在脾阳虚的基础上,临床出现胃脘腹部隐痛,或刺痛,伴见舌瘀斑或舌下脉络粗乱者,多为阳气虚寒与络瘀互见之证,在胃为胃络瘀,在肠为肠络瘀。治宜温阳化瘀。在温阳散寒方药如香砂六君子汤,附子理中汤为主加活血化瘀药。瘀血轻者,养血活血,宜选当归、赤芍、桃仁、丹参;瘀血重者,破血散结,化瘀生肌宜加三棱、莪术、血竭,徐长卿,赤芍丹参,增快胃肠粘膜血运,有利于粘膜腺体的再生。瘀从热化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白英,败酱草,丹皮,红藤,冬瓜仁,桃仁。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腺化生,或慢性结肠炎伴不典型增生等,癌前期病变多见此类证侯,此时,常见镜下局部粘膜粗糙不平,呈颗粒状隆起,部分粘膜下血管显露等阳虚络瘀见证。综上所述,刘华为教授认为胃肠病的辨治思路应是:病位在胃肠,病机在寒热,主症在胀痛,责之于肝郁,治疗在综合,关键在平衡,康复在饮食,重点调情志。(整理:屈小元 马战平 高少才)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