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名医精细辨证谈

  • 文章导读:

          20世纪70年代,广西中医学院会诊一病例。患者是一老干部,发烧40多天不退。用过各种抗生素,服过不少中药,体温始终不降。于是请全院的名医会诊。就在大家聚精会神讨论病情各抒己见的时候,林沛湘老中医注意到一个细节:病人从暖瓶中倒了一杯水,马上就喝下去了。当时天气很热,喝些水是正常的。林老悄悄的用手触摸了一下杯子,发现还在烫手。热天喝这样烫的水,说明体内大寒,仅此一点,病情就明白了。于是,林老力排众议,以少阴病阴寒内盛,格阳于外论治,处以四逆汤加味,药用附子干姜肉桂,一剂而体温大降,几剂后体温复常。


      这个病例很说明问题。西医看病,靠的是化验、影象学等检察手段,重视的是客观依据,往往忽略医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中医看病,靠的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重视的是病人的主观感觉和医家的积极思索,这需要医家细致观察,用心体会。正如孙思邈所言:“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效,要须临事不惑,惟当审谛覃思(审慎分析,深入思考之谓) 。”这里,“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提出了医家诊察疾病的高标准要求,即用心——至意深心;全面——详察形候;仔细——纤毫勿失。上案中,林沛湘老中医正是注意到病人虽然发烧却“喜饮热水”这一细节,才断定此案乃是“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引起,透过现象,看到真寒假热的病机本质,用四逆汤本属对证之方,故而应手取效。四逆汤乃温阳救逆第一方,凭心而论谁都会用,但本案中,别人都没看出来该用,这就是林老中医的高明之处,而他靠的就是细心。


      一般而论,中医之难,不在于治病,而在于认证识病。病证认对,病机找准,用药一般都不致于出格,除非你是一介庸医。名医能治好常医治不好的病,不见得用药有多独特新颖,主要还是在识证认病方面能动脑筋,肯下功夫。这个功夫,无非就是孙思邈所提倡的用心、全面、细致而已。换句话说,名医之所以为名医,能治疑难病,可能就在于在诊病识证上多下了一些精细功夫。干祖望老先生对此很重视,他说:“吹毛求疵,尽量找一些不受人们注意的小小变异之处,加以特别重视。不放过那些细碎琐事,平时不加注意的那些不起眼的变化,顺藤摸瓜,会发现出很大的事来。” 著名医家张孝骞院士也说过:“诊断疾病的工作,就是侦探破案工作,哪怕一点小线索也不能丢失。”看来即使西医也强调精细诊察的原则。


      下面列举一些案例,看看用心精细辨证的理念,被名医们发挥得何等出色。


      汤御龙,清代乌程县名医,治病能别具匠心,独出心裁。曾有二人凌晨争吵,互相拉扯到一起,其中一人忽僵卧不醒,急延汤御龙诊之。测其胸前尚温。询之,并未殴斗。后切其脉,沉思良久,急取川椒、使君肉煎汤灌之,须臾而醒,下蛔虫一升许乃愈。询其故,曰:视其身体无一处伤,且也确未殴斗,脉也并无死象,而面色发青,形体羸瘦,故断为虫积发作,促成厥逆。幸而未脱,故得愈之。


      按:争吵拉扯之中,忽然仆倒,无非斗殴,抑或气厥,但汤医“沉思良久”,均予排除。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可谓“详察形候”矣。审视“面色发青,形体羸瘦”,确为肝病之色,辨得蛔厥之症,投药取效自在情理当中。


      范文甫诊病处处留心,常能从细微末节中察出病源。有一病家全家人均患皮疹,他医用硫磺等治之更甚。范至其家,见其水缸盖上放有许多晒制信石,因问:“合家吃此水乎?”答曰:“是。”由此认定系信石之毒所致。惟防风可解,令从皮肤外达。遂以单味防风煎服,果然得愈。


      又慈城冯某,素患饮疾,夏月发病,长期低热不退,他医曾用甘温除热法治之无效。往求范氏诊治。范处以附子理中汤,人告之已服此方多帖。范氏告曰:忌葱,并谓知犯戒否?原来范氏诊前见其桌上有葱烤鲫鱼一盆,询知病人平素嗜食之。而葱与方中炙甘草之蜜相反。病人尊嘱用药果然热退病愈。


      按:此二案例,前者医生未识病源,后者未察服药犯忌,故而无效。范氏用药均不稀奇,而能收效,皆由细微小事中察出病源或投药不效原因,可谓“至意深心”矣。


      名医冉雪峰以辨证精细,“析入微芒”而为人称道。某年,武汉流行霍乱,有夏性夫妇均受染易,同一天发病,都是大吐大泻,汗出,四肢厥逆,六脉俱无,腹痛转筋,症状相似,似乎病情相同。但冉细心诊查,发现一个是苔白、津满,不多饮,喜热,吐泻之物不很臭。另一个则是苔黄、津少,大渴,饮冷不休,吐泻之物甚臭。因而考虑为一人偏寒,一人偏热。前者用四逆汤温补,后者用甘露饮清热。三剂后,夫妇吐泻均止,四肢转温,六脉皆出,二人均获痊愈。


      按:同是霍乱,夫妇一同发病,似乎可用相同治法。但冉雪峰辨证“析入微芒”,察出同中之异,寒热之别,因而同病异治,均获良效,尽显“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功夫。


      高辉远曾治一高烧病人,男,23岁。暑季发热已4天,体温39.4℃,身大热,汗大出,口渴,脉洪大,一派阳明大热之象。此前某医投以白虎汤,自期必效。可是连服二剂而壮热不退。高临诊细察,见患者舌中心有白腻苔如拇指大,又诉胸闷,投以苍术白虎汤,两剂热退病愈。盖舌中心拇指大白腻苔,提示热中夹湿,湿阻中焦,治应清热燥湿,仅于白虎汤中加一味苍术,而取佳效。


      按:前医“自期必效”之方,用之却无效,高辉远仅于前方添加一药,竞收全功,二者就差在观察细否之间。舌中一点白腻苔,确属纤毫之迹,留心与否,即见名医、常医高下之分。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