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中药饮片 药店销售大放开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张志远巧用炙甘草 | |
[学术经验][图文]吕景山:我治疗百病 | |
[名家医案]王庆国教授:用柴胡类方. | |
[学术经验]王晞星血府逐瘀汤治带状疱 | |
[名家医案]续命汤的临床治疗应用与体 | |
[名家医案]潘敏求教授治疗脊髓肿瘤验 | |
[肝病科名中医][图文]潘敏求 | |
[妇科名老中医][图文]何成瑶 | |
文章导读:陈文伯教授从医60余年,治疗小儿哮喘经验独到,立法方药颇具特色,现将陈老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总结如下。 |
1 肺脾肾三脏虚衰为基本病机
陈老认为小儿哮喘的发生,主要为内外因两大类。内有“夙饮留痰”内伏于肺,遇外感、饮食、情志以及劳倦等外因引触而发。外因引动内因,导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失于肃降,痰气搏结于气道而致咳喘痰鸣等哮喘诸证。病证之初以实证为主,病久反复发作,伤及肺脾肾三脏,病证由实转虚。肺气亏虚,津液输布失责而生痰浊,肺虚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小儿形体未充,脾气不足,脾虚水液代谢失常,内生痰湿,上贮于肺;肾为先天之本,主纳气,肾气不足,摄纳失责,肾失气化,水气上泛,聚饮为痰。本虚即为肺脾肾三脏俱虚,痰饮内伏,导致肺脾肾俱虚衰,肺脾肾虚衰又加剧痰浊内生,夙痰伏肺,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外邪而发病。
2 治疗当补益肺脾肾辅以祛邪平喘
哮喘已发,以攻邪为主。未发,以扶正为要。陈老在临证中也是遵循此法,更重视标本兼顾,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提出肺脾肾三脏同补,贯穿哮喘治疗各期,以益肺固表、健脾化痰、补肾纳气为治法。脾气健运,以阻痰源;补益肺气,使肺气足而后能生水;补肾纳气,则水旺肺气下行,而肾气上接,喘证可除。
益肺固表:小儿肺常不足,卫外不固,易受外邪侵袭,引动伏痰而致哮喘发作,缓解期则以玉屏风散加减以补肺固卫。
健脾化痰:脾胃生痰之源,丹溪提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即针对哮喘的夙根,丹溪心法有云“脾气虚,则痰易生而多,湿痰用苍术、白术,热痰用青黛、黄连,食积痰用神曲、麦芽、山楂,风痰用南星,老痰用海浮石、半夏、瓜萎……”故在哮喘的临证中以健脾祛痰为本,陈老常用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二陈汤方中陈皮理气行滞,燥湿化痰,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绝生痰之源,半夏燥湿化痰降逆,甘草健脾和中。共奏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效。三子养亲汤温肺化痰,降气消食。两方合用,可使痰消气降,待病情缓解,可改用六君子汤以善后。
补肾纳气:“肾主元气,内育真阴真阳”,《奉时旨药·喘促》提出“定喘之法,苟非外感之邪,当于肾经,贵之真水真火之不足”,这一治法与陈老重视以肾为本吻合,肺脾不足,多以人参,黄芪,白术,以培土生金,金旺则能生水。同时加以山茱萸,熟地、当归、枸杞子等补肾药同用。“肾主纳气”,为气之根本,在临证中善用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久喘则气耗,用五味子收其耗散之气,兼补五脏。与陈皮、半夏、细辛、白芥子等辛散药物相配伍,辛散酸收,以防辛散药物耗伤肺气。不拘于哮喘虚实,配伍得当,药量适当,均可收效。
活血通络:久病入络,痰瘀互结,多伤及心肺之脉,影响心血运行,致使哮喘后期发生肺气肿、肺心病等。在治疗早期陈老即加入活血通络之品,如桃仁、杏仁、红花、当归等。陈老临证多以桃杏仁同用,桃仁“甘以和血,苦以散结”,可入血分而通气,杏仁“最利胸膈,兼通经络”,入气分而通血,两药同用,活血通络,宣肺定喘。
3 早期治疗且效不更方
陈老认为对于小儿哮喘,应早期治疗,截断病情,以防病情迁延难愈。小儿哮喘虽有自愈的趋势,因其早期病证较轻,若按照规范化辨证治疗,防微杜渐,可截断病情于早期发作阶段。陈老认为小儿形体未充,正气亏虚,随着年龄增长,脏腑之气渐增,往往到了青春期,肾气渐充,部分患儿哮喘症状逐渐缓解或自愈,但仍有大部分患儿持续哮喘,成年后仍未愈。因此,治疗应注重肺、脾、肾三脏,使正气充足,以扶其正气;“夙痰”伏肺,祛除夙痰非一日之功,待病情稳定后,可以减少药量,但守方用药是根治哮喘的关键,需持续口服中药,治疗1年哮喘发作时症状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持续治疗2年哮喘多可治愈。
4 剂型随证施用
陈老治疗小儿哮喘主要采用汤剂、颗粒剂、丸散剂。汤剂见效较快、针对性强,在哮喘急性期多以口服中药汤剂为主,根据证候随症加减用药;颗粒剂优点在于口服量少,服用较为方便,年龄较小的患儿口服汤剂困难,易于接受此剂型。丸散剂多用于哮喘缓解期,病情平稳,辨证处方相对固定,以求长期巩固治疗。病属寒哮者,遇寒、冷刺激易发作或加重,故而在冬季或气候交替时,可与口服中药汤剂、颗粒剂以加强疗效,预防哮喘发作。待天气转暖,病情稳定,再改服丸散剂。病属热哮者,则反之。陈老还提出以外用药巩固疗效。取蛤蚧、麻黄、桃仁、杏仁、细辛、干姜、清半夏、苏子、五味子、红花、白芥子、黄芪、甘草等随症加减,浸泡于65º白酒1000mL之中,1周后装小瓶备用。每日上下摇动泡酒的器皿,用棉签蘸药搽在前胸天突穴、膻中穴、胸两侧部位、后背定喘穴(双)、肺俞(双)及肩胛部。早、中、晚各搽1次。也可有效防治哮喘发作。
5 病案举例
例1:姜某,女,4岁半,1998年11月13日初诊。自1周岁以来罹患哮喘,每年逢冬春季节,均因哮病急性发作住院治疗1~2次,至今已3年有余。求余诊治。证见哮喘痰鸣如水鸡声,子时喘甚,不得平卧,咯稀白痰,胸闷结气,舌质淡,苔白滑,脉浮紧。辨证为寒痰阻肺,气机失畅。治法为温肺化饮,止哮定喘。方用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3g,细辛1g,干姜2g,清半夏3g,陈皮3g,苏子3g,桃仁2g,杏仁2g,五味子3g。3剂,日1剂,水煎3次,共150mL,每4~6h服1次,每次30mL。1998年11月16日二诊,哮止喘平,仍有轻微咳嗽。舌淡苔白,脉弦。继以温化痰饮治之。药用麻黄1.5g,五味子3g,细辛1g,姜半夏3g,杏仁泥3g,甘草1.5g。3剂,煎服法同上。1998年11月19日三诊,一切均安。为巩固疗效以防哮喘再犯,拟扶正祛邪方。药用黄芪30g,山药30g,五味子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蛤蚧粉3g,川贝母6g,红花6g,干姜3g,陈皮6g,桃仁5g,杏仁5g,甘草6g。10剂,用单味中药免煎浓缩颗粒剂,混匀后装入0.5g胶囊,每次3粒,日3次,白开水送服。1999年3月2日四诊,哮喘未作,精神倍增,饮食睡眠均佳。上方制成胶囊剂,每次服2粒,日服3次,白开水送服。嘱平时仍要避风寒,少食鱼肉,多清淡饮食,2000年11月15日五诊,哮喘未再发,嘱停药观察。
例2:戊某,男,9岁,2011年12月6日初诊。自5岁以来罹患哮喘,每年逢冬春季节,因哮喘急性发作住院治疗,至今已3年有余。3天前复因感冒后出现咳嗽有痰,喘憋,外院诊治无效。证见咳喘频作,喉中痰鸣,尚可平卧,伴发热恶寒,痰多色白,头痛,鼻塞流清涕,舌红苔白腻,脉浮数。辨证为风寒外束,肺失宣肃。治法为疏风散寒、化痰平喘。药用麻黄5g,杏仁10g,薄荷10g,苏叶9g,荆芥9g,银花藤30g,枇杷叶15g,前胡10g,茅根10g,芦根10g,清半夏6g,陈皮6g,牛蒡子10g,甘草9g,生石膏15g,北柴胡6g,白芷9g,板蓝根10g,大青叶6g。日1剂,水煎服,共服10剂。2011年12月16日二诊,哮止喘平,表证已愈,仍有轻微咳嗽。舌淡红苔白略腻。继以止咳化痰平喘治之。上方减生石膏、柴胡、板蓝根、大青叶、荆芥,加炒莱菔子10g、白前6g、银杏3g加强化痰平喘之效。2012年12月25日三诊,上方服尽,哮喘未作,一切均安,为巩固疗效以防哮喘复发,改为止嗽定喘、健脾益肾方。药用桃仁10g,杏仁10g,白芥子6g,苏子10g,炒莱菔子10g,法半夏6g,陈皮6g,炒白术15g,茯苓10g,浙贝母10g,川贝母5g,白果6g,山药15g,蛤蚧5g,鱼腥草10g,麻黄6g,甘草6g。制水丸2个月量,每次服药10g,日3次。2012年5月8日四诊,因前日受凉后出现咳嗽,有痰,鼻塞流浊涕,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治以宣肃肺气,化痰止咳定喘。药用麻黄3g,生石膏15g,杏仁6g,前胡9g,枇杷叶15g,茅根10g,炒白术6g,陈皮6g,牛蒡子6g,银花藤10g,细辛2g,白芥子2g,苏子3g,炒莱菔子3g,生黄芪10g,蛤蚧1g,薄荷3g。日1剂,水煎服,共服7剂。2012年12月15日五诊,坚持服用水丸近半年,哮喘未作,精神倍增,饮食睡眠均佳。继予前法,根据季节不同的气候变化,调整前方,制成水丸服用。嘱平时仍要避风寒,少食鱼肉,多清淡饮食,电话随访1年哮喘未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