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医中药对其它肺外结核的治疗研究

  • 文章导读:

    五、结核性腹膜炎

    (一)概述
    结核性腹膜炎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其他结核病灶,可由腹腔内器官的结核病灶直接蔓延而来。亦可由血行播散而致病。按其病理改变可分为渗出型,粘连型和干酪型的三类。

    对本病可综合以下几点作出诊断:青壮年患者伴有腹膜外结核,尤其是肺、肠、胸膜或女性内生殖器官结核者;发热原因不明达两周以上,伴消瘦、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症状者;体检发现腹水,腹部压痛,腹壁柔韧或腹内肿块等体征者;血白细胞计数与分类在正常范围或轻度增高,血沉增速,腹腔穿刺获得渗出性腹水者;胃肠X线检查发现腹膜粘连、肠结核、肠梗阻、肠系膜淋巴结核等征象者。

    据本病患者临床表现有发热,盗汗,消瘦,腹痛,腹内肿块,腹胀大等分析,本病属中医学的痨瘵、腹痛、积聚、鼓胀等范畴。

    腹痛,腹胀大、腹内积块、发热是本病的中心证候。腹痛以持续性隐痛或钝痛为多,但亦有阵发性者,疼痛多位于脐周、下腹或全腹;偶有腹部特殊的揉面感,少数患者压痛严重且有反跳痛。腹胀大感起时即有,但多不见腹部膨隆,也无明显腹水;此后,本病以腹胀为主者约占2/3,但腹部发现有腹水体征者仅占1/3,腹水量以中量或小量为多见,腹部可触及肿块,位于脐周及其它部位,腹块大小不一,边缘不整,表面不平,有时呈结节状,容易误诊为肿瘤或与腹内肿大的脏器混淆,发热者占67%—95%,热型以低热中等热为最多见。一般为午后潮热,有时亦有壮热持续不退者,发热时多伴有盗汗。轻者睡眠中盗汗蒸蒸而出,醒后渐收,重者通身如浴。

    本病多因正气虚弱,痨虫侵袭所致,其病程长,病变表现复杂多样,发病之初即可见气阴两虚,水湿停聚,痰瘀凝结证类,而各证类间又相互交叉及互相转化,如气阴两虚证,脾肾受损,运化失司,水道不通,则水液内停,而表现为水湿停聚证,而水停成痰,气虚脉道滞涩,血停成瘀,则成痰瘀凝结证。

    (二)病因病机
    正气虚弱:凡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均可导致正气虚弱,在正气怯弱的基础上,“瘵虫”乘虚而入,引起发病。诚如《古今医统。痨瘵门》所说:“凡此诸虫……着于怯弱之人,……日久成劳瘵之证。
    感染“痨虫”:其感染的途径,可由肠结核直接蔓延到腹膜,也可由盆腔内结核病灶蔓延而至,少数病人可由血行播散所致,痨虫侵犯腹膜,是本病发生的条件。
    本病患者多数起病缓慢,临床证候缺乏特异性,表现为发热、腹胀或痛,但少数病人可发病急骤, 主要表现为急腹痛或突然高热。
    本病病位在腹部,由于腹部为足三阴经脉循行之处,因此与肝脾肾密切相关,本病的病性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以气阴两虚为本,气滞、血瘀、痰凝、水聚为标。
    痨虫侵袭人体之后,人体的正气势必与之相争,若邪盛大正虚则为病势进展,若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或病情好转。
    病变过程中病机是不断转化的。主要决定于痨虫的致病力、数量与人体正气(抗邪能力)之间的力量对比,若人体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大量的致病力强的痨虫入侵,则表现为邪盛正虚的急性发病;若痨虫的致病力较弱,人体又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则表现为虚实夹杂的慢性病变过程。

    (三)辨证论治
    扶正祛邪为治疗本病之大法,气虚者益气,阴虚者滋阴,抗痨杀虫,以绝其致病之因。瘀血阻滞者兼用活血化瘀,水湿停聚者可用化湿利水。
    1、气阴两虚:痨虫入侵,伤阴耗气,可导致阴虚内热。可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颧赤、消瘦、舌红,脉细数。气虚则面色皓白,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腹痛腹胀则属气滞。
    治宜:益气养阴。方用四君子汤合清骨散加减。银柴胡 地骨皮 青蒿 肥知母 百部 太子参 炒白术 茯苓 麦冬 黄精 玉竹方中太子参、白术茯苓黄精、玉竹、麦冬益气养阴,青蒿、银柴胡地骨皮知母清虚热,百部与黄精玉竹并能抗痨杀虫。腹胀腹痛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2、水湿停聚:劳瘵日久,肺虚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聚。故见腹大胀满,按之如囊,小便短少,纳食呆滞或大便溏薄,苔白腻,脉弦缓。
    治宜:化湿利水。方用:中满分消丸加减。药为厚朴 枳壳黄芩 半夏 茯苓 泽泻 猪苓 大腹皮 车前子 百部。方中茯苓泽泻猪苓大腹皮车前子利水消胀;厚朴枳壳半夏化湿理气宽中;黄芩清郁热;百部杀痨虫。无腹泻便溏兼有便秘者,可加大黄

    3、痰瘀凝结:痨虫侵袭腹部,致气机阻滞不畅,痰凝血瘀,以致形成瘀积,腹内有块,腹大而坚或腹痛;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细涩,为瘀血内阻之征象。或见腹痛腹泄、呕吐便秘之证。治宜: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药为柴胡 枳壳 京赤芍 当归 净桃仁 红花 川芎 生地黄 百部 海蛤粉 鳖甲 京三棱 莪术。方中赤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海蛤粉、鳖甲化痰软坚。柴胡枳壳理气;百部杀痨虫。

    (四)转归与预后
    本病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变过程中各证类可交叉重叠或互相转化。如气阴两虚,脾运失司,腹水明显,则可转为水湿停聚证,水湿停聚而血行瘀阻,痰浊内生,瘀积形成,又可兼有痰瘀凝结证。治疗当权衡其标本轻重缓急,灵活处理,若卒然腹部剧痛,伴有呕吐,便秘,则提示本病转化为走哺重证(肠梗阻)宜用肠粘连缓解汤之类通腑泻实;若腑实不解,腹痛拒按,应会同外科共商手术治疗。
    本病患者的预后与病变的类型密切相关。渗出型者的预后较佳。粘连型者次之,干酪型者最差。持久发热,胃纳呆滞,迅速消瘦,并发走哺重证者为不佳现象。积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合理地选用抗痨西药,保证有充分的剂量,足够的疗程,也为决定本病预后的关键。

    (五)其它方药
    另曾有报导用五参五皮饮等方式治结核性腹膜炎,现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1)五参五皮饮 魏长春
    组成 丹参9克 苦参3克 西党参9克 北沙参9克 玄参12克 丹皮9克 青皮3克 生黄芪皮9克 地骨皮 9克
    制用法 先将药物用适量清水浸泡30分钟,再煎30分钟,每剂煎2次,将2次煎出的药液混合,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功用 调和气血
    主治 久病正虚之结核性腹膜炎,症见腹胀痛,时有潮热,脉弦滑,舌深红者。

    (2)单味蟾蜍心 梁学恭
    组成 中华大蟾蜍(亦名癞蛤蟆)之新鲜心脏1—2个。
    制用法 取出活蟾蜍心脏,洗净,直接吞服,每日1—2个,每次只服一个。
    功用 破腘结,行水湿,化毒,杀虫,定痛。
    主治 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淋巴结炎;恶性肿瘤;泛发性湿疹。

    六、乳腺结核

    (一)概述
    乳腺结核中医称乳痨,是妇女乳房部的结核性疾病。因其病变后期常有虚痨表现,故名乳痨。溃后脓液稀薄如痰,所以又名乳痰,其特点是:病程进展缓慢,初起乳房内有一个或数上结块如梅李,边界不清,皮肉相连。本病临床少见,约占所有乳房疾病的1%,多发于20—40岁的已婚、生育妇女。
    乳痨病名最早见于明《外科理例》中说:“妇乳内肿一块如鸡子大,劳则作痛,久而不消,服托里药不应,此乳痨症也”。《外科大成》论症更为详细,其说:“乳房结核,初如梅子数月不疗愈,渐大如鸡子,串延胸胁,破流稀脓白汁而内实相通,外见阴虚等症。”不但叙述了局部症状,而且还指出了阴虚的全身情况,《医宗金鉴》还指出:“形势虽小,不可轻忽,若耽延日久不消,轻成乳痨,重成乳岩。”其实不是轻与重的问题,而是早期乳房结核的肿块,不易与乳岩鉴别,至后期瘘管或溃疡形成,诊断并不困难。

    (二)病因病机
    多因体质素虚,肺肾阴亏,阴虚则火旺,火灼津为痰,痰火凝结成核,或肝郁化火,耗损阴液,痰凝气郁所致。该病初起:乳中 一个或数个结块,大小不等,边界不清,硬而不坚,推之可动,皮色不变,不痛或微痛,舌苔薄白,脉象弦滑。成脓期:结块渐大,皮肉相连,皮色不红或微红,肿块变软,形成脓肿,常可延及胸胁、腋下,舌苔白或黄,脉数等。脓肿溃破后,形成一个或数个溃疡,出败絮样稀薄脓液,或日久形成乳漏,身体瘦弱,伴有潮热盗汗,食欲减退,舌质红而少红苔,脉象细数等。即前人谓“疮痨”之症。

    (三)辨证论治

    1、内治 《外科大成》中说:“初起宜……蒌贝散消之,已成者用瓜蒌散调之,兼八珍汤加姜、炒香附、夏枯草、蒲公英补之;已成者必见阴虚等证,兼用六味地黄丸料,以培其本。”可见对本病的治疗方法论述较详,对临床治疗有一定指导价值。初起为肺肾阴虚,肝郁痰凝,治宜疏肝解郁,滋阴化痰用开郁散合消疬丸加减。药有柴胡当归白术茯苓、香附、郁金、天葵草、全蝎白芥子、炙草等。成脓:脓已成而不破溃,治宜托里透脓,透脓散加味,药用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等。溃后:阴虚者,养阴清热,用六味地黄汤合清骨散加减;气血虚者,宜调补气血,香贝养荣汤加减。不论已溃未溃,均可兼服小金丹或苓部丹,(黄芩、百部、丹参)。

    2、外治
    (1)初起:用阳和解凝膏掺桂麝散敷贴。
    (2)成脓:波动明显宜切开排脓。
    (3)溃后:八二丹药线引流,红油膏盖贴,腐脱肉鲜,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形成瘘管,用白降丹或红升丹药捻条插入,脓尽后改用生肌散。张予曾用二甲消坚汤 [内蒙古中医药1986(3)6]治疗乳房结核 药用鳖甲 牡蛎 海藻 夏枯草各18克 柴胡12克 连翘12克 瓜蒌 蒲公英各20克 24例治愈13例,显效6例,好转5例。

     << 上一页  [11]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