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 实践技能 >> 正文

2021年中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辅导:第三章 针灸操作技术—常用针法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二、三棱针法
      【准备工作】
      消毒的三棱针、针盒、镊子、75%乙醇棉球、胶带、2%碘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部位或穴位。
      2.常规消毒:针刺部位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或直接用碘伏消毒。
      
      
      
      3.针刺
      (1)点刺法:是点刺腧穴放出少量血液或挤出少量液体的方法。
      
      点刺法
      先将点刺腧穴部位按摩,使之充血,对针刺部位进行消毒,继而用左手拇、食、中三指夹紧所施部位,右手持针,用拇、食两指捏住针柄,中指指腹紧靠针身下端,针尖露出3~5mm,对准已消毒的部位,刺入3~5mm深,随即将针迅速退出,轻轻挤压针孔周围使出血少许,然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此法多用于四肢末端的十宣、十二井穴和耳尖及头面部的攒竹上星、太阳、印堂等穴。
      
      (2)散刺法:又叫豹纹刺,是在病变局部及其周围惊醒连续点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操作时,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可刺10~20针,由病变外缘呈环形向中心点刺。以促使瘀血或水肿排除,达到祛瘀生新、通经活络的作用。此法多用于局部瘀血、血肿或水肿、顽癣等。
      (3)刺络法:是刺入浅表血络或静脉放出适量血液的方法。
      
      操作时,先用松紧带或橡皮管结扎在针刺部位上端(近心端),然后迅速消毒,并用左手拇指压在被针刺部位下端,右手持三棱针对准针刺部位的静脉,刺入脉中2-3mm,立即将针退出,使其流出少量血液,出血停止后再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当出血时,也可轻轻按压静脉上端,以助瘀血排出、毒邪得泻。此法多用于曲泽委中等穴,治疗急性吐泻、中暑、发热等。
      (4)挑刺法:适用三棱针挑断穴位皮下纤维组织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操作时,用左手按压施术部位两侧,使皮肤固定,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肤l~2mm随即将针身倾斜挑破皮肤,使之出少量血或少量黏液。此法常常用于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胃痛、失眠、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头痛等。
      【注意事项】
      1.对患者要做好必要的解释工作,以消除思想顾虑。
      2.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3.点刺时手法宜轻、稳、准、快,不可用力过猛,防止刺入过深、创伤过大而损害其他组织。一般出血不宜太多,不能伤及动脉。
      4.体质虚弱者、孕妇、产后及有出血倾向者均不宜使用本法。
      5.三棱针刺激较强,治疗过程中须注意患者体位要舒适,谨防晕针
      6.一般每次出血量以数滴或3~5ml为宜,每日1次或隔日l次。

      三、皮肤针法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皮肤针法。
      【准备工作】
      已消毒的皮肤针、75%乙醇棉球、镊子、络和碘消毒棉球或2%碘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穴位或经脉。
      2.常规消毒。
      3.用右手拇指、中指、无名指握住针柄,食指伸直按住针柄中段。针头对准皮肤叩击,运用腕部的弹力使针尖叩刺皮肤后立即弹起,如此反复叩击,以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临床应用】
      临床各种病症均可应用,如近视、视神经萎缩、急性扁桃体炎、感冒、咳嗽、慢性胃肠病、便秘、头痛、失眠、腰痛、皮神经炎、斑秃、痛经、儿童弱智等。
      【注意事项】
      1.注意针尖有无毛钩,针面是否平齐。
      2.叩刺时动作要轻巧及腕部用力。
      3.叩刺时针尖与皮肤必须垂直,弹刺要准确,强度要均匀。
      4.以皮肤出现潮红为度。局部有溃疡或损伤者不宜使用本法。

      四、皮内针法
      是将特制的小型针刺入并固定于腧穴部的皮内或皮下,做较长时间留针的一种方法,又称"埋针法" 。
      皮内针的针具具有两种:一种呈颗粒型,或称麦粒型,一般长1cm,针柄形似麦粒;一种呈揿钉型,或称图钉型,长约0.2-0.3cm,针柄呈环形。
      【准备工作】
      已消毒的皮内针、镊子、胶布、75%乙醇棉球、络和碘消毒棉球或2%碘酒棉球及已消毒的干棉球。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选择穴位。
      2.常规消毒。
      3.埋置麦粒型皮内针时,用镊子夹住针柄,对准腧穴沿皮下横向刺入,针身可刺入0.5~0.8cm,针柄留于皮外,然后用胶布固定。
     

      4.埋置揿钉式皮内针时,用镊子夹住针圈,对准腧穴直刺揿入,然后用胶布固定。
     
      【注意事项】
      1.关节附近不可埋针,胸腹部亦不宜埋针。
      2.患者感觉疼痛或妨碍肢体活动时应将针取出,改选穴位重来。
      3.埋针期间针处不可着水,热天出汗较多,埋针时间不能过长,避免感染。
      4.留针时间一般为3~5日,最长可达l周。
      【临床应用】
      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如神经性头痛、面神经麻痹、胆绞痛、腰痛、痹证、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小儿遗尿、痛经、产后宫缩疼痛等。

      五、电针法
      是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代替人做较长时间的持续运针,节省人力,且能比较客观地控制刺激量。
      【准备工作】
      消毒的毫针、75%乙醇棉球、电针仪和导线。


      【操作方法及步骤】
      1.配穴处方选穴与针刺法相同。选用其中的主穴,配用相应的辅助穴,多取同侧肢体的1~3对穴位为宜。
      2.常规消毒。
      3.进针。
      4.针刺得气后将输出电位器调至"0"位,将导线分别接在针柄上。

      5.打开电源开关,选好波型,慢慢调高至所需输出电流量。如感觉弱时可适当加大输出电流量,或暂时断电1~2分钟后再行通电。通电时间在5~20分钟,用于镇痛则一般在15-45分钟。达到预定时间后,将输出电位器退回"0"位,然后关闭电源开关,取下导线,将针取出。

      【注意事项】
      1.电针刺激量较大,要防止晕针。尤其注意电流不宜过大。
      2.调节电流时不可突然增强,以防弯针或折针。
      3.电针器最大输出电压在40V以上者,最大输出电流应限制在1mA以内,以防止发生触电。
      4.心脏病患者应避免电流回路通过心脏,尤其是安装了心脏起搏器者,应禁止使用电针。在接近延髓、脊髓部位使用电针时,电流输出量宜小。
      5.孕妇慎用电针。
      6.年老、体弱、醉酒、饥饿、过饱、过劳等,不宜使用电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