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百病针灸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五节刺”的临床应用

  • 文章导读:

    “五节刺法”出自《灵枢·刺节真邪第七十五》。本篇内容广泛,包括论述真气、正气、邪气的概念,又论述“五节刺法”、“五邪刺法”临床病证及其针法,是一篇重要的临床之作。今仅论述“五节刺”的临床及针法。

    所谓五节刺,岐伯所述,“一曰振埃,二曰发蒙,三曰去爪,四曰彻衣,五曰解惑。”应用比喻手法,令人更能深刻理解其针法作用。

    振埃法

    是指针刺效果之快捷,如同振掉身上的尘埃。病证为“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瞋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噎不得息,请言振埃,尚疾于振埃”。说明振埃所论治的病证,是由于邪气大逆,肺气不降,邪气逆上而积满于胸中,致胸中窒塞,气愤喘息,耸肩而不能平卧,喘息时喝喝有声。发病时若闻见烟尘之味,就会像堵塞咽喉一样出不来气。

    治疗“取之天容,若其咳逆喘息,屈身踡卧而胸中作痛的,再取廉泉穴。”天容穴为手太阳小肠经穴,刺法不宜太深,一般在0.5~0.8寸左右,不要重提插捻转以防损伤神经。本穴有理气降气、通窍散结作用,主治:气逆喘息,咽喉肿胀,发声困难,语言障碍,耳聋耳鸣,颊肿瘿气。常用于治疗哮喘,特别是哮证,急性喉炎,中风不语,耳鸣耳聋等症。廉泉穴为任脉经穴,有降逆气,利喉舌,消肿止痛开窍作用。常用于咳嗽气喘,暴喑,喉痹,咽食困难,中风不语,聋哑等。可治疗中风、语言障碍、饮水呛咳、言语不全等症。针刺要求“取天容者,无过一里,取廉泉者,血变而止”,即天容穴行针不超过人走一里路,廉泉穴行针要看到病人面部血色改变时为止。应用此二穴可治急性过敏性哮喘呼吸困难。治哮喘者,再加天突,大椎,定喘,肺俞等穴;治语言障碍、呛水、吞咽困难时再加天突穴、扶突及哑门、风府等。

    笔者曾治一位过敏哮喘,男性,既往有哮喘病史。近一周突发哮喘,胸膈憋闷,上下窒塞不通,咳嗽气喘气急,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待吸气缓解后,方可咳吐出清稀痰液,脉弦细数,舌体胖大,苔微黄而腻,诊断为过敏性哮喘。治则以清肺祛痰,降逆平喘,开胸止哮,宗定喘汤合小陷胸汤加减。药用银杏叶、麻黄、紫菀、清半夏黄芩、射干、葛根黄连苏子、葶苈子、桔梗等。针灸取定喘、大椎、风门、肺俞、天容、廉泉、合谷膻中等穴,效果明显。

    发蒙法

    是对两眼看不清、两耳听不清,心中昏瞆,头昏眩晕症,进行启开蒙昧的针法。由于六腑为阳经,均上于头,头为神明之府,与神志、听觉、视觉、面部感觉有关。如足阳明经治面瘫病;手阳明大肠经治癫狂、商阳治喉痹;小肠经天容治喉痹,耳鸣耳聋,听宫治耳鸣耳聋、癫痫、失音等……此针法用针之妙处已达到极点,比解除昏朦还要快,因此称为“发蒙”。

    笔者认为此症与急性晕厥病相似,突发神志不清,头昏目眩,知觉感觉障碍。刺法要求“刺此者,必于日中,刺其听宫穴”,使针感沿经脉循行,直达眼中,针刺入后,令患者用两手,把两个鼻孔紧紧扪住,并同时很快闭住口,会使针的反应在耳内作响,其声音能迅速出现,在无形迹之处,针感传布可自行意会,并可控制针感往来,因此,这种技术已达“神明”的程度。当今临床亦很少见。

    听宫穴是手太阳小肠经穴,直刺0.5~1寸。功用开窍聪耳,醒神明目,安神活络,消肿止痛。主治:癫狂,神志昏蒙,耳鸣耳聋,失音等症。针法要求在日中针刺,日中为阳中之阳,阳气充盛能提升其阳气,醒神定志,尤其使针感直达瞳子,并在耳内听到作响声,即针感效应。听宫穴又是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三经的合穴,此三经脉均能至目内眥而后直达耳中,所以针刺听宫可发挥三经治眼睛、耳朵病证,使针感通过耳而后直达眼区的目中(眸子),再加紧扪口鼻,使针感加强。

    临床常用听宫治耳鸣耳聋,但需加听会、翳风、耳门等穴,昏蒙加百会四神聪印堂内关、阳谷、合谷、劳宫、太溪、涌泉等穴。中药可用平肝潜阳,或清心降火,或益气升阳等辨证施治,辨经取穴。

    笔者最近曾治一患者,男,60岁,阵发性血压增高,最高可达230/131mmHg,心率90~100次/分左右。近日因旅途劳累、心情紧张病情发作。刻下症:头晕目眩,视物不清,耳内轰鸣作响,听不清声音,心中昏瞆,两腿发软,诊其脉弦,并有结代之象,舌体胖大,白腻微黄舌苔,血压230/130mmHg。心电图为窦性心律,Ⅱ度房室传导阻滞(莫氏Ⅱ型),ST抬高,心外膜下心肌损伤,符合前壁心肌缺血。辨证:平素心肾阴虚,阴虚阳亢,肝阳升动而无制上冲巅顶而致清阳闭塞,出现七窍闭阻,故有头目眩晕,心慌等症。治宜平肝潜阳,养血滋阴,清心开窍。急针百合四神聪内关、劳宫、人中、太溪、涌泉,针20分钟后,血压降至160/80mmHg。症状大减,并配中药:制黄芪、生晒参、天麻、钩藤、石决明、草决明、川膝、寄生、瓜蒌、薤白、石菖蒲丹参川芎黄芩、炙甘草,七剂。服药后效果明显。二诊,血压140/90mmHg,症状大有好转,继用前方加减。

    去爪法

    是指针刺去病,如同除掉多余的爪甲一样。以治疗阴囊积液。去爪针灸所治疗病证,多为外观形态之病,如腰脊是人体关节,支撑人体仰俯活动,下肢和足胫部支持人体行走,站立;阴茎是生育繁殖器官,有交媾排精的功能,也是精液输出的通道。如有饮食不节,喜怒不制的情绪变化,引起津液瘀滞而内溢,津液留积于阴囊中,水道闭塞不通,就会形成阴囊水肿而日益增大,由于阴囊肿大,水肿而影响四肢腰脊活动,身体难以前俯后仰,不能迈步走路。这种病是由于水液环流障碍,水凝蓄于内,上气不能通畅,下面又不能从小便排出而致水停阴囊,形成阴囊水肿。

    治疗应“铍石所取,形不可匿,常不得蔽,故命曰去爪。”即用铍针放水。铍针就是治疗这类外形显露,不能藏匿的病症,因而常常用于不可掩蔽的阴囊水肿,放出蓄积的水,就如同去掉多余的指甲一样,所以此针法就叫“去爪法”。铍石即铍针,《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有九针论述,即先秦时期的九种针具,“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寸半”,“铍针者,末如剑锋,以取大脓”,后人称为剑头针,为切开痈脓割治的外科用具,此用以切开阴囊以放阴囊中的积水。笔者虽未用过,但认为符合临床实用。

    彻衣法

    针灸退热如脱掉衣服那样快捷。其病机是由于阴虚内热,阳胜外热,内外热相搏而出现高热,其症状为身热如怀炭火之熏烤,畏怕棉帛衣接触身体,由于内热盛腠理闭塞,津液熏灼,而出现舌焦唇槁,肌肤干燥,喉咙干燥。

    治疗可“取之于其天府、大杼三痏,又刺中膂,以去其热,补足手太阴,以去其汗。热去汗稀,疾于彻衣”,即此法退热除病,其奏效之快捷比脱衣还快。称为“彻衣”的俞穴有三个:一是天府,为手太阴肺经穴,直刺0.5~0.8寸。具宣发肺气,清肺凉血作用。治疗突然高热而致口、鼻出血之热症。二是大杼,为足太阳膀胱经,手足太阳、少阳经之会穴。功用:清热解表,宣肺止咳。主治:发热咳嗽,喉痹,颈项肩胛疼痛。三是中膂,为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通降肠府,益肾健腰,祛寒功用。此三穴均有清热作用。阳盛外热再加大椎,为治外感高热要穴,兼有止咳定喘功用;开肺气宣发腠理加合谷,既可宣肺治外热,又可养阴治内热;高热持续不退加曲池,具有清热消肿,散风退热作用。这种针刺退热法确实可快速退热。中药选择麻杏石甘汤加减;或清营汤加减及或安宫牛黄丸,清开灵等疗效卓著。

    解惑法

    即快捷解除迷惑的针法。由于中风后气血偏颇,有属实也有属虚,因而肢体偏轻或偏重,四肢不得屈伸,身体也摇摆倾斜,不能宛转俯伏,甚则有神志丧失,意识模糊,不能辨认方向,其症状忽上忽下,反复多变。即由中风病而出现意识障碍,丧失记忆,大脑功能严重丧失。

    治疗可“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用针若此”,其奏效显著,如同很快解除迷惑一样,故称“解惑”。其针法要平复阴阳,泻其有余,补其不足。此病与中风脑血管病相似,治疗基本原则:调节阴阳,滋肾补髓益气升阳,醒脑开窍,采用头穴为主,以四神聪百会等为主,及风府、风门,祛风扶正;四肢不遂,上肢加肩髃曲池合谷;下肢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等穴。中药:以右归丸合龟鹿二仙胶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龟板、人参等药,笔者以此治疗多例脑中风患者。

    以上举“五刺法”应用及对临床病证的初步探讨,仅为冰山一角。《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但其中的临床病候及辨证尚有广泛内容。因此,研究《内经》还要深入研究临床内容,因《内经》以哲理寓于医理之中,以形象类比临证,以整体统辨于分证,以实践象征于理论,望同道深思。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