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百病针灸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邵氏五针法治疗哮病

  • 文章导读: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不易根治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其病机不外正气虚而邪气实。正气虚是指肺、脾、肾机能减退,邪气实指内伏痰饮、瘀血,外感六淫和其他各方面不良刺激。初病者,其病在肺;病程日久,反复发作,则病及脾肾,但仍关乎肺。本病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随着工业水平的提高,空气污染日益加重,哮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增加趋势。全世界1.5亿~2.0亿人罹患哮病,每年死于哮病的人达18万之多。哮病的防治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http://bbs.cn939.com)

      基于哮病的病机,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邵经明教授独创“五针法”,该法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在经络学说指导下,选取肺俞(双)、大椎、风门(双)三穴为主,运用针刺操作等,调整肺脏的功能,以改善呼吸功能的失调状态,达到止咳平喘的作用。肺俞调肺气,止咳喘,实腠理;大椎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宣肺平喘;风门散风寒,泻邪热,调肺气,止咳平喘。三穴同用治疗哮喘,既有镇咳平喘之效,又可预防哮喘之复发。在缓解期可使肺功能得到不断的改善,并且有着持久的远期疗效。

      诊断标准

      一、中医标准

      (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3)有过敏史或家庭史。

      (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哆音。

      (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

      (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

      (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

      缓解期辨证分型:①肺虚证:畏寒,自汗,气短声低,极易感冒,每因天气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②脾虚证:常咳嗽痰多,食少脘痞,便溏,倦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滑,脉细软;③肾虚证:平时气短,动则喘促,腰酸肢软,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细。

      二、西医诊断标准

      (1)反复发作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对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阳性;②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③最大呼气流量(PEF)日内变异率或昼夜波动率≥20%。

      (5)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胸闷和咳嗽。

      临床分期及病情的评价:根据临床表现,支气管哮喘可分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缓解期或称非急性发作期,系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4周以上。非急性发作期病情的总评价:许多哮喘患者即使没有急性发作,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是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咳嗽、胸闷),因此需要根据就诊前临床表现、肺功能以及为控制其症状所需用药对其病情进行总的评价。

      适应证

      符合西医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要求,且符合中医哮病的诊断标准要求者,辨证属于肺脾亏虚型,诊断明确,年龄在18岁~65岁之间。

      禁忌证

      一、合并有肺心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肺癌及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

      二、可造成气喘及呼吸困难的其他疾病患者。

      三、施针局部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的患者。

      技术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选用直径0.35毫米的针灸针。

      二、详细操作步骤

      取穴:按第6版统编教材《针灸学》的取穴标准取穴。主穴:肺俞(双)、大椎(双)、风门(双)。配穴:咳甚配尺泽太渊;痰多配足三里、中脘;体虚易感冒足三里

      三、操作方法

      ①体位:采取端坐位,体弱或怕针者可取侧卧位。②消毒:进针前先于施术部位用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然后进行针刺操作。③进针:大椎、中脘、尺泽采用直刺,选用1.5寸长毫针,胖人刺入1.2寸,瘦人刺入1寸。肺俞、风门均直刺,选用1寸长毫针,胖人刺入0.8寸,瘦人刺入0.5寸。太渊直刺,选用1寸长毫针,胖人刺入0.5寸,瘦人刺入0.3寸。足三里直刺,选用2寸长毫针,胖人刺入1.5寸,瘦人刺入1.2寸。④行针:肺俞、大椎、风门、中脘尺泽足三里行针时均采用提插捻转相结合手法;太渊行针时以捻转为主,提插为辅的手法。行针时根据针刺部位,上下提插幅度为0.3寸~0.5寸,向前向后捻转角度在360°以内。一般向下插时,拇指向前,向上提时,拇指向后,对敏感者上述动作操作3次,一般患者操作5~6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在得气基础上采用提插捻转补法操作。⑤拔罐:针后于大椎、肺俞之间加拔大号火罐,留罐10分钟。

      四、关键技术环节

      选取穴位要准确。

      掌握针刺深度,行针时根据针刺部位,上下提插幅度为0.3~0.5寸,向前向后捻转角度在360°以内。一般向下插时,拇指向前,向上提时,拇指向后,对敏感者上述动作操作3次,一般患者操作5~6次。每日针1次,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治疗结束后,嘱患者避风寒。

      五、注意事项

      针刺前一定要安慰患者,使其放松。操作中,若患者有情绪波动,需安慰,休息后方可操作。患者若年龄大、体质弱,针刺手法要轻柔,刺激力度要小。

      因该法以针刺背部腧穴为主,医者在操作时一定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以防刺伤肺脏,形成气胸。

      凡易于引起哮病发作的致敏物质,如烟、酒、糖、醋、蒜、油、虾、蟹等及其他过敏物,应当禁忌。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