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反复加热暗藏健康隐患
其实,不仅仅是洋快餐,不少中餐馆以及老百姓在家中烹饪时,也存在反复使用一锅油的情况,这其中隐藏着很大的健康隐患。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范志红指出,高温煎炸时油温基本上能达到120℃以上,会产生有害物质丙烯酰胺,油的反复使用可能让这一有害物质越聚越多。人在长期低剂量食用含丙烯酰胺的食品后,会出现嗜睡、情绪与记忆改变、产生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并伴随末梢神经病(如出汗和肌无力),这对孩子和老人的伤害尤其严重。卫生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局有关负责人则表示,我国2005年就已发布丙烯酰胺的危险性评估报告,居民应改变吃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习惯,减少因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
国家粮食局西安油脂食品及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负责人孟橘告诉记者,在高温下,油质和食物里所含的维生素会遭到破坏,大大降低油和食物的营养价值。而油的煎炸时间越长,氧化时间就越长。油温超过180℃,就会发生分解或聚合反应,产生醛、酮等多种对机体有害的物质。食用油反复使用还会产生过氧化脂质,对人的胃肠道有害,阻碍人体对蛋白质、氨基酸的吸收,造成未老先衰。
此外,对于洋快餐统一使用的棕榈油,范志红指出,在高温煎炸时,棕榈油、猪油、牛油等油脂热稳定性较好,加热后不易变黑,通常用于制作各种煎炸食品。如果使用的是天然棕榈油就比较健康,但若添加了氢化植物油,则会产生有害的反式脂肪酸。
消费者可以自己辨别
对此次洋快餐用油出现的问题,记者在5家快餐店里随机调查了30位消费者,其中八成人表示“很担忧会对自己身体造成伤害”,七成人强调“十分想知道如何辨别油炸食品质量”。对此,专家给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看颜色。正常情况下炸出来的食物应该是金黄色的。反复使用的油因为含有一些沉淀物质,可能会使炸出的食物上附着焦色物质,颜色较深,没有糊味,但颜色变黑。
注意油烟。油在反复高温使用时会产生较多油烟,如果看到快餐店在煎炸时油烟多,可能是反复使用的回锅油。
闻味道。反复使用,尤其是混炸的油煎炸出来的食物会产生异味,食物较黏,油在加热时有泡沫出现。
此外,专家提醒,无论哪种油炸食品都要尽量少吃,中国人应改变以油炸和高脂肪食品为主的饮食习惯。油炸食品要严格控制油温,火不要烧得过旺,如油温超过200℃,煎炸时间就不要超过2分钟。不要把煎炸的食品长时间放在阳光下曝晒,曝晒时间越长,食品中的致癌物质就越多。此外,麦当劳、肯德基的工作人员表示,如果消费者觉得食物颜色、口味不好,可以要求换餐。
小知识:什么是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是一种白色晶体化学物质,是生产聚丙烯酰胺的原料。聚丙烯酰胺主要用于水的净化处理、纸浆的加工及管道的内涂层等。淀粉类食品在高温(>120℃)烹调下容易产生丙烯酰胺。
研究表明,人体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黏膜等多种途径接触丙烯酰胺,饮水是其中的一条重要接触途径。2002年4月瑞典国家食品管理局和斯德哥尔摩大学研究人员率先报道,在一些油炸和烧烤的淀粉类食品,如炸薯条、炸土豆片等中检出丙烯酰胺,而且含量超过饮水中允许最大限量的500多倍。之后挪威、英国、瑞士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报道了类似结果。此外,人体还可能通过吸烟等途径接触丙烯酰胺。
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又可通过多种途径被人体吸收,其中经消化道吸收最快。进入人体内的丙烯酰胺约90%被代谢,仅少量以原形经尿液排出。丙烯酰胺进入体内后,会在体内与dna上的鸟嘌呤结合形成加合物,导致遗传物质损伤和基因突变。
对接触丙烯酰胺的职业人群和偶然暴露于丙烯酰胺人群的调查表明,丙烯酰胺具有神经毒性作用,但目前还没有充足的证据表明通过食物摄入丙烯酰胺与人类某种肿瘤的发生有明显关系。
由于煎炸食品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食物,为减少丙烯酰胺对健康的危害,我国应加强膳食中丙烯酰胺的监测与控制,开展我国人群丙烯酰胺的暴露评估,并研究减少加工食品中丙烯酰胺形成的可能方法。对于广大消费者,专家建议:
1、尽量避免过度烹饪食品(如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太长),但应保证做熟,以确保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避免导致食源性疾病。
2、提倡平衡膳食,减少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的摄入,多吃水果和蔬菜。
3、建议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改进食品加工工艺和条件,研究减少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可能途径,探讨优化我国工业生产、家庭食品制作中食品配料、加工烹饪条件,探索降低乃至可能消除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