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 |
[维权][组图]广州10余家医院被控 | |
[医药][组图]新一期ESI公布:中 | |
[医药][组图]女将挂帅!国务院督 | |
[医药][组图]世卫组织强调新冠病 | |
[医药][图文]【光明日报】南方医 | |
[医药]国家开绿灯 这些医务人员 | |
[社会][组图]玉林护士杀人碎尸, | |
[调查]疫情冲击 近6成民营医院面 | |
文章导读: |
在北京,不少大型综合医院像北京协和医院、安贞医院、同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都已相继撤销了中药房,即使中医师开了中药汤剂,患者也只能到药店去配药。中华中医药学会医院药房管理学会主任委员翟胜利,不久前给北京市副市长丁向阳写了一封信,反映目前中药房的尴尬境地——
中药房陆续“走出”大医院
20世纪50年代初,医院中是没有中医药的。至50年代末,由于医疗需要中医药才进入了医院,陆续建立了中医科、中药房。但时至今日,综合性大医院里已没有了中药房的容身之地。
翟胜利是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房主任,从事中药工作已有45年,做了20多年的中药房管理工作。他说,在北京,不少大型综合医院像北京协和医院、安贞医院、同仁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都已相继撤销了中药房,连一些中医医院也在左顾右盼,准备相机行事。即使中医开了中药汤剂,患者也只能到药店去配药。
中药房消失的原因何在?一些医院之所以不设立中药房,有的解释为“没地方”,而一项调查却揭示了最本质的原因。
据首都中医工作调研计划中药饮片组的调查,2006年北京6家三级中医医院中药调剂人员与西药调剂人员工作量比较(平均值),中药饮片占地面积大,调剂时间长,调剂人员多,调剂成本高,但利润微薄。
数据显示,同样是25万张处方,中药调剂平均需要45人,平均调剂时间为886秒,总工作量为5.8万小时,处方价格为2500万元左右。而西药调剂只需要平均8人,平均调剂时间为82秒,总工作量为6690小时左右,但处方价格却达到4000万元以上。分析数据可以得知,在总工作量少近九成、占用人力少近6倍的情况下,西药调剂的收入却是多出中药调剂收入近一倍。
“中药房消失的关键在于不赚钱”。翟胜利说,调剂中药饮片人力、物力和资金的投入大,但价格低廉。在医院还需要自负盈亏的现阶段,中药饮片不能为医院获取利润,使得一些综合医院相继撤销了中药房。而且因同样原因社会药店也陆续在撤销中药饮片的销售。
翟胜利说,2006年底,国家出台对医疗机构药品加成率的新政策,中药饮片加成率由40%~50%降低至25%,使得本来就处方量大但收入不高的中药饮片更加“雪上加霜”。
中药管理“西药化”
一些综合性医院的中药房在消失,而那些继续存在的中药房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采访中记者发现,一些综合医院开设了中医科、中药房,但绝大部分仅为门诊患者服务,且大多中药房归属西药房统一管理。
翟胜利对此表示,中药、西药从理论体系、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管理模式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本身是两个行当。如中药的进货是按门类,药的品种讲究不缺门、不缺类,尤其是中药饮片,是中药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不仅是中医治病救人的基础,更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它包涵了等级、规格、真伪鉴别、类似饮片的鉴别、地道药材的识别、蒸炒炙煅等炮制加工方法。而西药人员管理中药房,就如同中国武术请了个拳击教练,将中药管理“西药化”,管理不到“点子”上,造成中药房工作长期得不到重视,设备陈旧,模式古老,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技术水平难以提高。
北京一家综合性医院中药房的管理人员抱怨说,从管理上讲,尽管中药房有组长,但长期不能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学术会、研讨会,不能进行专业的交流沟通,没有互相学习的机会,知识得不到更新,不知本学科的发展,且由于不是主任,管理起来名不正、言不顺,软弱无力。他说,这样长期下去,不知中药的管理将滑到何处去。
中药房面临人才缺乏
翟胜利说,中医治病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原则讲究君臣佐使配伍,所用药物需依法加工炮制,用多少剂量等都是很有学问和讲究的。从事中药调剂的人首先要具有中医药学基本知识,要有鉴别药材、饮片真伪优劣的知识与技能,中药房储备的药味要符合医师临床应用实际需要,应炒则炒,应炙则炙,准确称取。
但目前实际状况是,由于中药人才的缺乏,购进药品不能做到真正把好质量关,只是来什么、卖什么,有什么、用什么,调配处方不规范,大把随意抓药,计量不准,生炙不分,乱代乱用,以致无法确保调配中药处方的质量。
中华中医药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北京市从事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加上各级医疗机构中药人员的队伍共1.6万人。1980年以来,中药院校大、中专毕业生总计约4000人,然而20多年来,有一定中药学术造诣的老中药工作者,因年龄或健康关系,自然减员约4000人,目前在中药专业技术岗位的人员中仍有60%未经过学习就上岗了。中药行业后继乏人乏术的局面,正严重影响着中药事业的正常发展。
翟胜利建议,医疗机构的中药房与西药房应分开管理,成为一个独立科室,给予中药房管理者权利,提拔选用具有中药专业知识,有管理能力的人才,加强中药房的管理。中药房的工作人员都应是大中专院校系统学习过中药专业的毕业生,未经过系统学习的非中药专业人员不应从事中药房的工作,以保证中医中药的临床疗效。
同时,中药房成为独立科室后,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规范服务行为,加强学术交流和岗位培训,更好地发挥本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中药人员整体的业务水平,才能做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保持中药的传统特色,挽救中药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改善中药乏人乏术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