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颜正华教授是我国著名中医药专家。笔者有幸随颜教授门诊学习, 目睹老师在胃下垂治疗中承古而不泥古, 灵活辨治, 临床疗效颇佳。现试就其谈谈体会, 以裨学业。
病因病机
胃下垂是指由于胃肌与腹壁张力松弛, 导致患者站立位时胃的位置下降, 胃下缘达盆腔, 胃小弯弧线最低点降至髂嵴连线以下, 从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病证。临床胃下垂多见于女性、瘦长无力体型者, 也可见于经产妇、老年人、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多次腹部手术有切口疝者和长期卧床少动者。轻者多无症状; 重者可有消化系统症状, 如饱胀、消化不良、厌食、恶心、嗳气、上腹痞满不适、腹部隐痛及便秘等。症状常于餐后、久立及劳累后加重。
胃下垂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胃缓”、“痞满”范畴。“胃缓”首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藏》有:“脾应肉, 肉 坚大者胃厚; 肉 幺者胃薄。肉 小而幺者胃不坚; 肉 不称身者胃下⋯⋯肉 不坚者胃缓”的论述。意为身体肌肉坚壮者胃厚; 肌肉消瘦者胃薄; 肌肉消瘦与身材不相称、肌肉不坚实则胃缓。其后, 历代医家讨论的“脘腹痞满”、“恶心”、“嗳气”等与本病的临床表现相关。认为该病乃长期饮食失节、七情内伤或劳倦过度, 致脾胃虚弱, 中气下陷, 升降失常而发病。益气升陷, 健脾和胃为主要治则。
颜老临床强调辨证论治, 灵活选方。认为: 胃下垂从病位上看首属脾胃, 涉及肝、肾和肠等脏腑。病证虽以脾虚气陷为主, 但常兼有肝胃不和、气阴两虚、气虚兼瘀、胃肠停饮等。临床多见气虚、气滞、血瘀、食积、痰饮相互夹杂, 所以要围绕脾虚气陷, 关注脏腑、气血、痰、食等复杂因素。根据脉、证, 详审病因、病机进行综合论治,以有效地缓解症状。
颜老临床主要从4 方面对该病进行分型论治:①中气下陷。是临床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患者形体消瘦, 精神倦怠, 食后脘痞、腹满或腹胀而坠, 嗳气不舒, 或有呕吐清水痰涎。舌淡苔白, 脉虚弱。治法: 健脾强胃, 补中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②气虚饮停。中气下陷, 运化无力, 胃肠停饮。症状: 胃脘胀满, 有振水音或水在肠间漉漉有声, 恶心、呕吐清水痰涎, 或头昏目眩, 心悸气短。苔白滑, 脉弦滑或弦细。治法: 健脾和胃, 逐饮祛痰。方用四君子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等。③气阴不足。此型患者脾胃虚弱不能上承津液、虚中有热。症见唇红口燥, 口苦口臭, 烦渴喜饮, 嗳气频繁, 或有恶心呕吐, 食后脘腹胀满, 大便干结。舌红津少, 脉象细数。治法: 益气养阴。方用益胃汤、生脉饮合四君子汤加减。④肝郁脾虚。患者中土素虚且有情绪不遂等诱因, 肝木乘土, 木土失和。症见胃脘、胸胁胀满疼痛, 食纳呆滞, 嗳噫频作或嘈杂吞酸, 郁闷烦躁, 善太息。苔薄或薄黄,脉弦。治法: 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逍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