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病案举析

验案1 : 患者某, , 26 岁。2004 4 6 日初诊。主诉: 胃下垂伴急性胃肠炎两周。厌食、腹胀, 纳后胃脘不适加重, 恶心, 畏寒, 眠差梦多,精神疲倦, 四肢无力。水样大便, 日行3 次。舌质淡, 苔薄腻, 脉濡滑。既往有胃下垂、慢性胃炎史3 年。治则: 健脾益气、和胃安神。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党参18g , 黄芪30g , 升麻3g , 当归6g , 陈皮10g , 茯苓30g , 砂仁(后下) 5g , 神曲12g , 白术12g , 麦芽15g , 谷芽15g , 炒枣仁20g ,夜交藤30g , 大枣6 , 7 剂。嘱食软食, 禁刺激性食物。二诊诉服前药后, 睡眠好转, 腹泻停。仍见舌质淡, 苔薄腻, 脉濡。前方去夜交藤, 葛根10g , 继服14 剂。药后食欲佳, 胃脘不适减, 无恶心, 仍乏力, 大便偏干, 前方加白术30g , 大黄6g , 14 剂。药后患者各主观症状消失。

: 方中党参黄芪升麻, 取补土、益气、升举之意; 陈皮白术砂仁大枣温中健脾, 以助运化; 神曲麦芽、谷芽、茯苓助脾化湿; 兼有远志、炒枣仁、夜交藤安神, 共奏补中益气、温补脾胃、安神之功。

验案2 : 患者某, , 81 岁。2004 7 16日初诊。主诉: 肠鸣, 呃逆10 余年; 纳差, 吐清水2 个月。3 个月前确诊为胃下垂。刻下胃中有振水声, 呕恶, 口干不喜饮, 纳后脘痞、呃逆、嗳气、肠鸣, 大便日一行, 溏软便, 舌淡苔白根腻,脉濡滑。治则: 温化痰饮, 健脾益气。方用苓桂术甘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5g , 黄芪18g ,白术15g , 枳壳10g , 陈皮10g , 炒蔻仁6g , 半夏10g , 神曲15g , 炒薏苡仁30g , 泽泻15g ,茯苓30g , 甘草5g , 桂枝6g , 麦芽、谷芽各15g ,14 剂。嘱食软食, 禁刺激性食物。二诊诉药后呕恶、嗳气、呃逆、肠鸣诸症减, 继以补中益气汤调理。

: 方取六君子汤健脾化湿, 苓桂术甘汤温化中焦水饮。炒蔻仁、薏苡仁、半夏泽泻, 共达芳化、祛湿和胃之功; 神曲、麦谷芽、陈皮, 可除中焦陈积以促运化; 党参黄芪枳壳, 行补互用,提补中气。全方平补平调, 补而不腻, 化而不泻,共奏健脾化湿, 补中益气之效。

验案3 : 患者某, , 40 岁。2004 2 月初诊。主诉: 胃脘隐痛、坠胀1 年。食欲差, 脘腹隐痛、坠胀, 咽干唇燥, 口干不欲饮, 眠差, 心烦,肠鸣, 大便秘结, 小便黄, 舌红少津, 脉数无力。既往有胃下垂、子宫脱垂、胃炎病史。治则: 补气益阴, 和胃通腑。方用: 党参12g , 黄芪15g , 白术15g , 枳壳10g , 陈皮10g , 葛根5g , 焦三仙各12g , 白芍15g , 甘草5g , 麦冬15g , 茯苓30g , 黄精15g , 玉竹15g , 当归10g , 首乌30g ,火麻仁12g , 14 剂。服药一月余, 患者复诊称诸症缓解, 疗效显著。

: 方中党参茯苓陈皮、生白术, 健脾益气、促脾运化; 黄芪葛根升提中气; 白芍麦冬黄精玉竹、制首乌滋阴润燥, 益肾和胃; 当归、火麻仁、炒枳壳养血润肠, 通腑气; 全方补润结合, 升降相兼, 益气扶中, 和胃养阴, 润燥通便, 使阴生气复。

验案4 : 患者某, , 46 岁。2005 3 月初诊。主诉: 胃脘闷胀连及两胁3 个月, 加重半月。半个月前因情绪波动, 致胃脘闷胀甚, 牵连两胁,伴纳呆, 时有烧心, 呃逆, 心烦起急, 口干口苦,眠差梦多, 乏力健忘。经前乳房胀痛, 末次月经215 , 周期正常。大便干稀不匀。舌苔黄白,脉弦。2004 年底被当地医院诊为胃下垂。治则:疏肝健脾。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 柴胡10g , 香附10g , 陈皮10g , 枳壳10g , 党参10g ,白术15g , 黄连5g , 吴茱萸5g , 首乌30g , 栀子10g , 葛根5g , 焦三仙各10g , 煅瓦楞子(先下)20g , 甘草5g , 7 剂。二诊诉月经来潮, 经前乳房未胀; 胃脘仍感闷胀, 但两胁已无胀闷, 食欲、睡眠好转, 口苦、烧心减, 仍眠差梦多, 时有呃逆、心烦。舌苔薄白, 脉弦。宗前法, 上方去煅瓦楞子、焦三仙, 加旋覆花() 10g、炒酸枣仁20g14剂后, 诸证大减。

: 方中柴胡、香附、陈皮、炒枳壳疏肝理脾, 调理肝脾气机; 党参、生白术、焦三仙、葛根健脾益胃, 升提中气; 黄连吴茱萸、煅瓦楞子寒热并用, 制酸止呕; 首乌藤、栀子清热除烦安神。

综上, 颜老临床治疗胃下垂以中气下陷为主,兼顾气阴不足、气虚饮停、肝郁脾虚等分型论治,围绕脾虚气陷, 注重脏腑、气血、痰、食等因素。提示临证需详辨脾虚、肝郁、气阴不足、胃肠停饮等, 主次兼顾、综合论治, 才能有效地缓解症状。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