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老中医不可随意坐堂 一批“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文章导读: |
3用药精炼灵活,配伍动静结合
陈老师治疗本病不仅强调辨证施治,且用药精炼灵活,配伍动静结合。如健脾养胃喜用太子参、白术、山药、芡实、茯苓、石斛之属,用量多在 10~20g左右,量重则有壅滞之弊;苦寒燥湿之黄连,虽有“厚肠胃”之功,但有败胃之嫌,其用量仅 2~5g;行气药木香、陈皮、檀香、枳壳、消食药麦芽、神曲、鸡内金、莪术、莱菔子,仅择其中之一二味,用量亦在 10g以内为度,过则恐克伐胃气。在组方配伍时,陈老师强调应顺应脾胃“纳运相成,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的生理特性,如益气之太子参、白术、山药,宜伍用陈皮、木香、莪术之疏散,使其益气健脾,理气和胃,补而不滞;养阴之北沙参、麦冬、石斛常佐以麦芽、佛手、绿萼梅之流动,使其濡养胃阴,疏肝醒胃,滋而不腻。又如芳香悦脾的佩兰、甘松,甘寒清热之蒲公英,和血止痛之延胡索等,亦为临床所习用。
陈老师在临证时尤擅用莪术一药,认为慢性胃炎不仅多虚,且多瘀,莪术性味辛苦,入肝脾气分,善破气中之血,消胀痛,助消化,一药多效,故在处方中每每见到,以推陈出新。曾治一李姓老妇,脾胃素虚,因琐事怫郁,致胃脘刺痛,心下痞满,呕恶不食,嗳气频频,辗转求医无效,求诊于陈老师,遂投以《脾胃论》之散滞气汤(当归 6g、红花 6g、甘草 6g、柴胡 8g、半夏 8g、陈皮 5g生姜6g)以紫苏梗易柴胡,再参入莪术 10g、玫瑰花8g,寓和营于理气之中,调肝和胃,而不专治痛止嗳。仅服数剂,其病即痊。
4顾护精血津液,多用甘润调养
陈老师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改变,在慢性胃炎中伴有精血不足的患者日趋增多。盖因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病既久,阴血暗耗,此征每先反映于舌象,或舌嫩偏瘦,或舌中有横裂,或见少苔或光苔,或舌质偏燥失润,临床上往往伴有心悸、头晕、肢麻等症,而精血津液不足又会反过来影响脾胃功能的恢复。所以强调应着眼于整体,注重精血津液,慎避香燥刚烈之品。药味宜甘,药性宜平,当甘温以健脾,甘润以养胃,柔顺以疏肝。除痰湿较盛,气滞殊重之外,尤喜用当归、白芍,此二药既能和里缓急,又能疏肝安脾。用当归、白芍时若兼中虚气滞,常配于益气药中,寓归芍六君子汤之意;肝脾不和,常伍用柴胡、木香,寓四逆散之意;胃阴不足,肝气不敛,常合北沙参、石斛、乌梅,麦芽,寓益胃汤之意;胃气不降,则加旋覆花、沉香、枇杷叶,胃脘冷痛,参以干姜、荜茇、乌药。2008年孟春,曾治一张姓患者,女,40岁,胃脘部隐痛半年,加重 10天,伴头痛、心悸、肢麻,舌红、苔薄,脉细弦,此属脾胃虚弱,精血不足,肝木偏旺,方用养血键脾汤(当归 6g、白芍 10g、太子参 15g、茯苓 10g、炒白术12g、淮小麦 15g、玫瑰花 8g、木香 10g、夜交藤 15g),加白蒺藜10g、延胡索 10g,数剂而安。
5 临证细审胃纳,论治注重调便
陈老师临证十分重视询问患者的胃纳情况,认为胃纳的馨呆,对于判断脾胃的运化功能有重要意义。若胃有病者,当以调理脾胃为先,胃无病者以药不伤胃为 原则。陈老师常用的醒脾开胃药有:厚朴花、甘松、石菖蒲、谷芽、麦芽、乌梅。此外,陈老师还指出:“纳呆”不仅是脾胃的症状,因“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 各传其所胜”。其一为土壅木郁,宜苦辛并进,佐以疏肝行气之品,方能开胃进食;其二为胃之与心,二者虽属母子,似乎相关较少,但陈老师遵李东垣“安养心神,调治脾胃”,在方中参以夜交藤、丹参、淮小麦等,确能起到增进食欲的效果,此法也体现了陈老师“治脾胃以调五脏,调五脏以治脾胃”的另一辨治特色。
陈老师临证时既重视详察主症,细审胃纳,又很重视患者排便情况,对每位患者,必问大便性质、次数及是否通畅。她认为大便正常与否不仅与脾胃功能有密切相关,且与五脏有密切联系,调理大便,有利于食物吸收与精微物质化生,有利于药物吸收而发挥作用,不但对主症主病的治疗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整体机能的恢复,所以陈老师认为,治疗慢性病一定要调节患者的大便异常。脾虚见便溏者,用焦白术,便秘见者用生白术。中焦虚寒见便溏者用炮姜,便秘者用干姜。气滞见便溏不爽者用薤白、凤尾草,便秘者用槟榔、虎杖。 阴血不足见便溏者,用乌梅、葛根,便秘者用当归、何首乌、火麻仁。食积见便溏者,用焦神曲、炙鸡内金,便秘者用莱菔子、生鸡内金。湿浊内蕴见便溏者用砂仁、薏 苡仁,便秘者用白豆蔻、杏仁。湿热见便秘者用大黄、番泻叶;寒实便秘者用巴豆霜,但须严格掌握剂量,中病即止。临床中常见大便转为正常时,胃痛、胃胀亦随之消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