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胡家悌从胆论治肠胃病经验

  • 文章导读:

    胡家悌主任医师,业医三十余年,学验俱丰,善治疑难杂证,治疗肠胃病多从胆论治,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现结合病例讨论如下。

    1 返流性食管炎(嘈杂)

    案1:胡某,男,44岁,干部,1995年6月20日就诊。
      
    患者1周来,在进食或弯腰后,清涎上泛,胸骨后灼痛隐隐,心烦不安,口苦咽干,饮食咽下困难,尿黄,大便干结。诊断为返流性食管炎。给服灭吐宁、胃舒平、甲氰咪呱等药,效果不明显,故而要求服中药。刻诊:患者愁苦面容,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滑。中医诊断为嘈杂,证属胆热内郁,痰热上扰,胃失和降。治宜清胆化痰热、和胃降逆。方用黄连温胆汤:黄连、制半夏陈皮枳壳、竹茹各10g,茯苓12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嘱忌食辛辣食物。药进2剂,心情稍安,清涎上泛减少,仍有口苦咽干、吞咽不利和胸骨后烧灼感,舌边尖红,苔黄,腻苔转薄。于前方加蒲公英30g,黄芩10g,以增清热泄火之力。再进3剂,诸症渐减,唯胸骨后仍感不适。拍片检查无异常发现。嘱其心安,继续治疗。于前方再加白及30g,儿茶1g,青黛2g。每日1剂,水煎2次,两次药液混合,取300ml,早晚两次徐徐频服,服后平卧少顷,卧时注意改变姿态,让药液接触食管各处,连进4剂。1周后诸症消失。
      
    按:本案主症为嘈杂,而饮食吞咽困难,又似噎膈,根据主症,乃定病名为嘈杂。胡师认为,嘈杂病机乃情志郁结化火,胆气郁结痰生,痰热内扰,胆失疏泄,胃失和降,属胆实证。黄连温胆汤是治疗胆实证的代表方剂。方中以竹茹、枳壳黄连清泄其胆热,降胆胃之逆;二陈化痰和其胃气;生姜温胆而和胃止呕。名为温胆,实为清胆热。二诊加黄芩、蒲公英,是略嫌前方清热之力不足。最后加白及、儿茶、青黛,则用来保护治疗被痰热损伤的食管,解除胸骨后不适之苦,以收全功。

    2 胆汁返流性胃炎(胃脘痛)

    案2:刘某,男,35岁,工人,1993年4月8日就诊。
      
    患者自述平素喜食麻辣,两个月前,宵夜吃“麻辣烫”、喝酒,当夜胃脘疼痛不已,到某医院急诊,3天后好转。半个月后,又因胃脘痛复诊,经纤维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返流性胃炎。曾服用胃复安、吗叮啉等西药,未见好转,故求治于中医。
      
    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口吐酸腐,涎黄而粘,胃脘闷痛,尿黄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中医诊断为胃脘痛,属热淫少阳,痰湿内阻。治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方用蒿芩清胆汤加减:青蒿6g,黄芩、制半夏陈皮枳壳各10g,茯苓、竹茹、滑石各12g,甘草2g,青黛1g。嘱忌辛辣麻食物。
      
    进3剂后,寒热渐止,黄涎转少而泛清涎,胃脘仍痛,于进食后加重,尿稍长不甚黄,大便不爽,舌红,苔黄、脉弦数。于前方去青蒿,改柴胡为6g,加茵陈15g,大黄6g。再进4剂,酸腐黄涎消失,二便尚可,闷痛已减,但觉胃脘痞满,遂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以和胃降逆、开结除痞。药用制半夏党参枳壳各10g,干姜甘草木香黄芩各6g,瓜蒌壳15g,黄连砂仁各3g,大枣5枚,服4剂后,诸症消失。嘱调其饮食,勿令犯忌。半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何秀山说:足少阳胆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寄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湿 遏热郁,则三焦气机不畅,胆中相火乃炽。胡师认为,本案患者恣食辛辣厚味,湿热内蕴,结于胆腑,胆气横逆,胃失和降。方用蒿芩清胆汤,以清胆热为主,兼以化痰利湿,使少阳热邪可清,痰化湿除,则气机通畅,诸证自愈。二诊去青蒿,因寒热已止,少阳之邪已清透;加柴胡、茵陈疏利胆道,助其清泄胆热之功;加大黄降其胃气;终用半夏泻心汤,调和中焦,以善其后。

    3 急性细菌性痢疾

    案3:李某,女,16岁,学生,1996年7月8日就诊。
      
    患者两日前随家人赴宴,第二天开始作寒作热,继则下腹疼痛难忍,下利赤白脓血,一日七八次,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粪便检查:鲜红粘胶状便,无臭味。镜检可见大量脓细胞和红细胞,有吞噬细胞。血象示白细胞总数12×109/L,中性粒细胞0.86。体温38.8℃。中医诊断: 痢疾,证属暑热之邪,入少阳之里,热迫肠道而不利,营血腐败而成脓。治宜清热、解毒、止痢。方用黄芩汤合白头翁汤加减:黄芩白芍黄连黄柏、炒地榆、丹皮各10g,甘草木香大黄各6g,秦皮、白头翁各12g,金银花15g。
      
    服3剂后体温降至37.5℃,每日下利四、五次,里急后重感减轻,肛门仍感灼热,口已不大渴,仍有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续进4剂,诸症渐平,腹痛利均止。后用香连丸等药清其余热余毒,以善其后。
      
    按:柯韵伯言:太阳、少阳合病,是热邪陷入少阳之里,胆火肆逆,移热于脾,故自下利。本案重点在于下利。在病位上是里热甚于表,邪偏于里;少阳胆移热于肠胃,热迫肠道,从而出现以下利为主的证候。胡师用黄芩汤,重在清热止痢。里热得清,在表之邪也自然而解。黄芩汤是治疗热痢的祖方,后世不少治疗痢疾的方剂,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4 讨论

    胡师认为,胆与肠胃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胆与肠胃均为六腑之一,六腑以“传化物”为其生理特点。六腑对水谷的传化,要不断的受纳、消化、传导和排泄,是一个虚实更迭、动而不居的过程,宜通不宜滞。故前人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所以腑与腑的相互影响,反映在病机上,主要以气滞不通及其气机上逆为主。虽然胆不与外界相通,但其中空,内藏精汁,有贮存和排泄胆汁的功能,并与肠胃相通,具有腑的特征;在病理上,也就有着同其他腑一样的个性和相互影响的共性。也就是说,胆与肠胃之间,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以气滞不通及其引起的气机上逆为主。这在本文列举的三个病案中均有反映。案1、案2,为气机逆上;案3为热迫气于下,从本质来看,仍属气机阻滞之实证,故有腹痛、里急后重等。
      
    胆性刚直,故在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火旺之证。因火热可煎熬津液而为痰,故胆病又多兼痰。痰火郁遏,常扰心神。胆与肝互为表里,胆汁可消化食物,胆汁的化生与排泄,体现了肝的疏泄功能,是肝的疏泄功能的一部分。胆可助胃化谷,也具备疏泄功能。胆的这些特征,必然会在胆与肠胃的关系中反映出来。如案1,既反映了胆性刚直,在病理情况下多表现为火旺之证的特点,又反映了胃的降浊作用有赖于胆下降之气的疏泄功能,形成了胆热犯胃的病势。同时,也反映了胆的火热可煎熬津液而为痰,胆病又多兼痰,痰火郁遏,常扰心神的特征。患者被痰火扰乱心神,表现为心烦不安,故用黄连温胆汤清化胆热、和胃降逆。
      
    综上所述,肠胃疾患所常见的病证,如胃脘胀痛或灼痛,吞酸嘈杂,呕吐呃逆, 嗳气或呕吐酸腐食臭,尿少,便泌或泄泻,痢疾,或有寒热、寒轻热重,并有口苦口干或呕吐苦水,烦躁易怒,或有耳聋目眩、胸满胁痛,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数等症,多与胆失疏泄,胆气郁滞或上逆,或胆热炼津为痰,扰乱心神有关,治以清化胆之痰热,和胃降逆为主。这也是胡师从胆论治肠胃病的主要依据。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