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肿瘤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胡成群主任医师辨治小儿多发性抽搐症经验

  • 作者:张军 叶冬…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

    小儿多发性抽搐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其临床以慢性、多发性、运动肌快速抽搐,并伴有不自主发声和语言障碍为特征。胡成群主任医师是武汉市中医医院著名儿科专家,为湖北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业医30余年,临证遣方,每获奇效。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搐症方面积累了诸多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侍诊,受益颇深。现将胡师对小儿多发性抽搐症的辨治经验整理如下:

    1病因病机

    《内经》云:“风胜则动”。又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胡师认为,本病病因当以小儿素体肝亢、脾虚为主,同时与风、痰、火、情志内伤、饮食等因素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藏血,喜条达而主疏泄,其声为呼,其变动为握。阴易虚而阳易浮,阳亢则能生内风;脾为生痰之源,脾虚水液失于运化,留而生痰,痰郁化火,火易生风,风性善动数变,故可见小儿眨眼、歪嘴、耸肩、摇头、皱眉、肢体抽动等为风所引起的证候。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有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饮食多膏粱厚味,此易生内火,灼而生风。另一方面,此类食物大多不易消化,在肠道间化湿生痰,痰郁化火,火灼而生内风,风性善行而引起本病发生。

    2辨证分型论治

    胡师常论,本病之发以肝亢脾虚为主因,其余因素为次要原因,故治疗常以平肝、健脾为主,辅以化痰、息风、清热、泄火、消食等法。胡师常将本病分为肝亢风动、脾虚痰扰、食积化火、痰火扰神和阴虚风动5型进行论治。

    2.1肝亢风动型

    (1)临床表现:证见摇头晃脑、耸肩扯耳、挤眉弄眼、噘嘴剔鼻、尖叫或干咳、抬肩踢腿等不自主动作,且频繁有力,伴以目赤,烦躁易怒,头痛头晕,咽喉红赤作痒,或胁下胀满,面红耳赤,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白或黄,脉多弦实或洪大有力。治宜清肝泻火,息风镇静。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药如龙胆草、栀子黄芩柴胡、羌活、当归、钩藤、菊花白芍。咽喉不利者佐以清热利咽之品,如桔梗、山豆根等。肝风一平,诸证自可去。

    (2)典型病例:某男,11岁,2005年6月10日初诊。证见频发点头、耸肩,四肢抽动,1年前在当地儿童医院确诊为抽动—秽语综合征,间断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现仍频频点头眨眼,歪嘴,摇头,皱眉,耸肩张口,四肢抽动,烦躁不安,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脉弦数。胡师辨证为肝亢风动,治以泻肝清火,息风镇静。处方:龙胆草6g,栀子8g,黄芩10g,生地10g,川芎5g,钩藤15g,菊花10g,白芍10g,僵蚕10g,全虫5g,蜈蚣1条,车前子10g,银柴胡10g,生石膏15g,生大黄6g。7剂,水煎300 ml,分3次服,每日1剂。其中,大黄用量根据患儿大便干稀程度调整。

    二诊:大便通畅,烦躁抽动减轻。守上方去大黄,加桑叶10g,继服10剂,诸证消失。为巩固疗效,复以平肝息风健脾方治疗两月余。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2.2脾虚痰扰型

    (1)临床表现:证见烦躁多动,常表现为挤眉弄眼、摇头晃脑、踢腿耸肩等,伴注意力涣散,夜寐不安,健忘失眠,纳呆,便溏,面色不华,舌淡,少苔,脉细缓或滑。治当健脾化痰,安神定志。方用十味温胆汤治之。药用太子参、云茯苓、广陈皮、法半夏枳实远志、酸枣仁、钩藤、白芍、石决明、甘草等。痰热盛者加黄连、瓜蒌皮清化热痰;纳少厌食者加神曲麦芽山楂开胃消食。脾健痰消则诸证可除。

    (2)典型病例:患儿,女,8岁,2006年2月5日

    初诊。证见挤眉弄眼、耸肩摇头、四肢抽动等不自主动作。诊为多发性抽搐,曾用西药氟哌啶醇治疗不效。现仍耸肩摇头,挤眉弄眼,歪嘴,皱眉,四肢抽动,纳呆,便溏,面色萎黄,舌淡胖色红,苔黄白,脉滑。胡师认为,此属脾虚痰扰。治以健脾化痰,安神息风。处方:太子参8g,云茯苓15g,广陈皮8g,法半夏10g,枳实6g,远志10g,酸枣仁6g,钩藤12g,白芍10g,石决明15g,甘草6g,炒谷麦芽各15g。7剂,水煎300ml,分3次服,每日1剂。其中,炒谷麦芽用量根据患儿大便干稀程度调整。

    二诊:药后大便调畅,挤眉弄眼减轻。上方去炒谷麦芽,加白术10g。继服14剂,诸证渐消。后以平肝健脾方巩固两月余。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1] [2]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