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疾病推拿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中国保健按摩网-《按摩师教程》第二十四章 按摩疗法与辅助疗法

  • 文章导读:

    第一节 点穴疗法

    一、概 述

      点穴疗法就是术者用手指在体表的穴位和刺激线上施行点、压、掐、拍和叩等不同手法的刺激,通过经络的作用使体内的气血畅通,使已经发生障碍的功能活动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以中医的经络阴阳、五行等理论为依据,具有简便、易学易懂、安全速效、易被接受等优点。
      点穴疗法的起源,一支源于古代按摩术的按法;另一支源于中国武术中的点穴术和解穴术。此法在欧美及东南亚各国都得到自成体系的发展。目前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学习和运用点穴疗法来强身健体。

     
    二、点穴疗法的作用原理

      1.调正阴阳 阴阳调和则人体健康,阴阳失调则为病。如阴阳失调,则导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等病理变化,从而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的临床症候。治疗的关键在于根据症候属性来调正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归于“阴平阳秘”,达到治疗的目的。
      点穴调和阴阳基本上是通过经穴配伍和点穴手法补泻来完成的。如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引起高血压、头痛,治当育阴潜阳,取太溪穴用补法,配太冲穴用泻法来调正阴阳平衡。
      2.扶正祛邪扶正就是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祛邪就是祛除致病因素。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点穴疗法能通过手法的补泻来补充正气和泻除邪气,增强机体抵抗能力,从而达到扶正祛邪。
      3.活血通络经络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特点,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的机理,在穴位上以手法取得“通其经脉,调其气血”的作用,从而排除致病因素,治愈疾病。

     
    三、点穴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1.适应症
      (1)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外伤及手术后遗症、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儿童脑性瘫痪、多发性神经炎、面神经麻痹、臂丛神经不完全性麻痹、正中神经、桡神经、尺神经损伤、腹及坐骨神经损伤等。
      (2)脊椎疾病如颈椎综合症、落枕、腰椎后关节紊乱、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间盘脱出症、腰骶及骶髂关节损伤等。
      (3)上肢骨与关节疾病.如肩关节周围炎、腕关节扭挫、腕部腱鞘炎等。
      (4)下肢骨与关节疾病如坐骨神经痛、臂部软组织损伤、股内收肌、腓肠肌痉挛、膝关节痛及韧带损伤等。
      (5)其它如头痛、牙痛、呃逆、癔病、小儿消化不良、感冒、急性咽喉炎。遗尿症等。
      2.禁忌症
      (1)急性病。包括化脓性关节炎急性期、急腹症、传染病。
      (2)严重心脏病、肺结核、癌症。
      (3)出血性疾病。
      (4)严重皮肤病。

     
    四、点穴疗法的主要手法

      点穴疗法有五种主要的基本手法,即:点法、按法、掐法、拍打、叩打法。
      1.点法即以指端或肘尖或屈指指背,着力于施术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故称点法。
      (1)单指点法术者中指微屈曲,拇指、食指端分置于中指端的腹背部,以中指端着力点压施术部位。常与揉法配合,为点揉(如图24—1)。
      (2)多指点法以拇、食、中三指并拢,点按穴位处,称三指点法(如图24—2)。此法用于四肢、胸腹及肩关节肌腱处。以五指并拢呈梅花形,共同点于穴位上,称五指点法。此法用于肌肉脂肪层较发达的部位(如图24—3)。
      (3)屈指点法术者以食指或中指屈曲,以指背突起骨端着力于穴位点按。此法主要用于穴位较深、面积较大的部位,为强力点法。
      (4)肘尖点法术者屈曲肘关节,以肘尖着力于施术部位,压而点之或点而循之的方法。此法主要用于肌肉丰满的穴位或体形肥胖者,是重力点法。
      点法用力分为轻、中、重三种。
      轻点:其力轻而富有弹性,是一种较弱刺激的手法。偏于补的作用,多用于小儿、妇女、年老体弱及虚症患者。
      中点:其力界于轻重之间,中等刺激量,能调和营卫,疏通经络,补虚泻实。
      重点;是一种强刺激手法,偏于泻,主要用于青壮年,体格健壮,软组织丰厚部位。表现为实证者,有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点穴开筋、消肿止痛之功效。
      操作中切忌用暴力,而应由轻到重再到轻,柔中带刚,反复施力。
      2.按压法以单手或双手的手指或手掌着力于施术部位,按而压之,称按压法。
      (1)操作与要领拇指伸直,余指扶于施术部位之侧旁,或以四指握紧,拇指末节紧贴食指桡侧,以指端着力深按而抑制,缓慢移动,间断按压,压而不动,提则轻缓。压时拇指与被压部位呈45度~90度。操作时或以拇指端向上下、左右拨动(按拨法),或以拇指端转动。但拇指端不应在皮肤上滑动或移位。
      (2)作用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扶助正气,镇静安神,驱风散寒,消除烦闷,舒展肌筋,放松肌肉,消除疲劳。
      3.掐法以指端甲缘重按穴位而不刺破皮肤的手法,称掐法。
      (1)操作与要领术者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端甲缘,在施术的穴位上重按而掐之。用力轻重及节律依受术者年龄及病症虚实而定,酌情施术。本法是重刺激手法之一,取穴要准,不可掐破皮肤。主要用于治疗瘫痪、共济失调、头痛、感冒。急救时常用此法,如:掐人中、涌泉
      (2)作用开窍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温通经络。
      4.拍打法即术者食、中、无名、小指并拢,微屈曲,拇指靠近食指,掌心空虚,拍打时各指腹与大小鱼际接触被拍打部位的皮肤(见图24—4)。
      本法是一种带震动性的中等刺激手法,以肘关节活动为中心,腕关节固定或微动,肩关节协调配合。拍打胸腹时,最好在深吸气后进行。拍打法用力与中点法用力相同。
      拍打法的作用是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健脾胃,壮肾。实证、虚证均可应用,可作为强身保健之法。
      5.叩打法分指腹叩打和指尖叩打。指腹叩打法手势同拍打法,即以五指腹接触皮肤。指尖叩打法是以五指微屈曲并齐,以指尖叩打施术部位,刺激面积大,作用同点法。多作为重手法。指腹叩打用力向前下方,为轻刺激手法(如图24—5)。

     
    五、点穴疗法的补与泻

      点穴疗法的补与泻在治疗和保健中是至关重要的。
      补法是指术者将操作手在穴位上进行力度较弱、频率较缓的操作手法,使受术者有一种力量柔韧、含蓄、内在的感觉。
      泻法是术者将操作手在穴位上进行一度较强、频率较快的操作手法,使受术者有一种力量剧烈、表现通达的感觉。
      此外还有许多补、泻手法,如循经补泻时刻补泻等,因较复杂,不易掌握,这里不作介绍。

     
    六、点穴疗法的穴位和刺激线

      点穴疗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是经穴,还有某些特定的刺激线。临床常用穴位有140多个,在这些穴位中一部分是针灸穴位,如百会风池、大椎、肩井、太阳、俞穴、募穴、特定要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等,另一部分是武功穴,还有经验穴等等。
      点穴疗法常用的刺激线有16条。
      1.上肢刺激线六条
      (1)第一条起于掌侧横纹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肱桡肌隆起线,止于肘横纹桡侧端,相当于手太阴肺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腕横纹中点,沿前臂中线,经肘关节与肱二头肌,止于肩关节前方,相当于手厥阴心包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第三条起于掌侧腕横纹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止于腋前横纹头,相当于手少阴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4)第四条起于背侧腕横纹的尺侧端,沿前臂尺侧经肘内、上臂内侧止于腋后横纹头,相当于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5)第五条起于二、三、四、五掌指关节背侧,各自沿伸指总肌腱经腕背中点,沿前臂背侧中线到肘关节,相当于手少阳三焦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6)第六条起于腕背横纹的桡侧端,。沿前臂桡侧,经肘关节外侧,沿肱二、三头肌间隙止于肩峰,相当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下肢刺激线八条
      (1)第一条起于踝关节前面,沿胫前肌经髌骨外侧,止于髂前上棘下缘,相当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足五趾跖趾关节背侧,沿各自伸趾肌腱经踝关节,沿胫前肌外缘,膝关节外侧,股外侧止于髂前上棘后凹陷处,相当于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第三条起于跟腱内侧,沿腓肠肌内侧经膝关节内侧,沿股薄肌隆起线止于此肌之止点,相当于足少阴肾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4)第四条起于内踝后凹陷处,沿胫骨与腓肠肌间隙,经膝关节内侧一条沿缝匠肌隆起线止于髂前上嵴之下,另一条线沿内收大肌隆起线,止于腹股沟,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太阴脾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5)第五条起于跟腱止端,沿腓肠肌内侧隆起线,经胭横纹内侧头,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6)第六条起于跟腱止端,沿腓肠肌中线,经胭窝、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间隙,止于坐骨结节,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7)第七条起于外踝,沿腓肠肌外侧隆起线至胭横纹外侧头,经股二头肌隆起线,过大粗隆上缘,止于髂后上棘。
      (8)第八条起于外踝,沿腓骨长肌隆起线,抵腓骨小头前下方,过髌骨外缘经股外侧肌外缘,止于髂嵴中点,是足少阳胆经循行线的一部分。
      3.背腰部刺激线二条
      (1)第一条起于后发际处,沿脊柱两侧3厘米处向下,止于腰骶关节之两侧,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部的第一条侧线的一部分。
      (2)第二条起于胸椎旁,沿脊柱两侧8厘米处向下,止予骶骨上缘,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循行背部的第二条侧线的一部分。

     
    七、手法应用

      1.头颈部治疗
      (1)点太阳穴、百会穴。
      (2)按百会穴。
      (3)掐人中穴、承浆穴、百会穴。
      (4)叩打头部。
      (5)点打头部。
      (6)推运头部。
      (7)压百会穴。  
      (8)压颈动脉、弹人迎穴。 
      (9)抓拿胸锁乳突肌。
      (10)指压太阳、攒竹、率谷、风池、风府、完骨等穴位。
      2.躯干部治疗
      (1)点背俞。
      (2)点天宗穴。
      (3)点膻中穴。
      (4)掐五脏背俞穴。
      (5)拍打脊背。
      (6)叩打脊背。
      (7)拿肩井。
      (8)压放中脘
      (9)压放胸腹、腰背。
      (10)左右平揉天枢穴。
      (11)皮肤点打背俞、八修诸穴。
      (12)叩压脊背。
      (13)捶打背俞穴。
      (14)循压背部。
      (15)振颤中脘、神厥、关元、命门、肾俞等穴。
      (16)指压背俞穴。
      (17)捏膈俞肝俞肾俞
      (18)压脊。
      (19)抚背。
      (20)腰部按住分绷。
      3.四肢部治疗
      (1)点合谷内关曲池、环跳、足三里、太冲等穴。
      (2)按压上臂、大腿。
      (3)掐合谷内关、太冲、委中等穴。
      (4)拍打肩、臂、臀及大腿。
      (5)扣打环跳穴、承山穴。
      (6)振颤肩部、膝部、臀部。
      (7)左右平揉内关曲池、太冲、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8)压放内关曲池足三里委中等穴。
      (9)点打足三里穴、内关穴。
      (10)循按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
      (11)摩推内关穴、神门穴。
      (12)摇运四肢。
      (13)掐压攀门、足三里委中合谷内关等穴。
      (14)抖振上肢、下肢。
      (15)抖振指趾。
      (16)切摇昆仑、太溪、解溪、大陵、阳池、腕骨等穴:
      (17)掐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18)举摔下肢。
      (19)按臀。
      (20)分髋。
      (21)按压足背。
      (22)正膝正足。
      (23)扭转拉压腰腿。

     
    八、注意事项

      1.施术前应做出明确诊断,辨证:辨病,以及制定立法、取穴、选择刺激线计划。做到取穴有据,旖术有方,以期收到良好效果。
      2.施术前,给病人或家属说明病性、治法、疗程、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愈后等。
      3.施术时由轻到重,由缓到急,循序渐进,最后再以轻手法缓解。极度疲劳或醉酒时暂不予点穴治疗。
      4.手法轻重要适宜,重病轻治固属无效,而轻病重治亦非所宜。
      5.点穴治疗后局部常有酸、麻、热、胀、抽动等感觉,以及皮肤红润,甚至皮下瘀血、全身出汗、发烧等反应,对此无须处理,会自行恢复。反应较重如出现头晕、恶心、脸色苍白或休克时,一般可按压鼻膈,快手法掐手指、足趾甲根,即可缓解。如因重刺激背部而出现呼吸困难或停止者,应立即拍打肩、背、头部或按压腰眼,抓拿腰三角肌、腹壁肌等,以缓解反应。某些受术者术后症状加重,但一般3~5天后反应即可消失,随之症状亦可缓解。故应于术前预告受术者,以免误会。
      6.疗程与疗期。一般每日一次。反应重者隔日1次。病情轻者lO天为一疗程。慢性者可l~2个月为一疗程。有人治疗一段时间后进展缓慢,可暂停一些时间,然后继续治疗。

     

    第二节 辅助疗法

    、抓痧疗法

      抓痧是我国古老的民间疗法之一,这种疗法,既方便又经济,实践证明确有疗效,故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抓痧就是用手指或借助姜、硬币、小汤匙等物粘上植物油、白酒等抓扯或刨刮人体一定部位,以使皮肤发红充血的一种治病方法。它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痧症,急救昏厥。
      1.痧症概述 痧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什么病,目前尚难确定,但痧症所包括的范围很广。现存中医古籍中有关痧症的记载,则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种疾病《痧惊合璧》一书就记载了40多种痧症,连附属的共100多种。根据描述症状分析:“角弓反张痧”类似现代医学的破伤风,“坠肠痧”类似腹股沟疝,“倒经痧”类似代偿性月经,“膨胀痧”类似腹水,“盘肠痧”类似肠梗阻,“头风痧”类似偏头痛,“缩脚痈痧”类似急性阑尾炎等等。
      2.抓痧疗法的作用原理 根据中医的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基础理论,并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的效用。由于其刺激部位为经络结聚之处,从而可以疏经络、行气血、协调阴阳。
      3.抓痧的作用手法
      (1)刮痧 是用铜钱、瓷匙、钮扣等钝缘面物体蘸植物油或清水,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法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施以调治的方法。
      1)工具 现多用刮痧板,由犀牛角制成,形状为长方形,边缘钝圆。
      2)体位背部刮痧取侧卧位或俯卧位,胸部取正坐位。
      3)手法 操作刮痧板以45度斜度与皮肤接触,刮拭面尽量拉长,胸部、腹部、肩部由内向外,其它部位由上向下刮拭。
      4)要领 关节部位,刮痧板用棱角刮拭,用力要均匀适中,一般采用腕力,并不断询问受术者有无疼痛,调节刮力的轻重。在同一部位上必须刮至出现斑点,再刮拭其它地方。施术部位要涂抹介质,然后用刮痧板按经络循行方向进行刮拭,以疏经活血;时间只需数分钟。施术部位刮拭后会磕现青紫色出血点,病情轻者为红色,重者为紫色。严重者为紫块。第二次刮拭霈等患处无疼痛时再进行。
      5)施术部位(如图24—6)。
      6)作用 疏畅气血,开窍酲脑,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化浊。
      7)适应症 绞肠痧:中暑、瘟疫、感冒、风湿性关节炎,肠胃病、肩周炎、头痛、支气管炎等病症。
      (2)撮痧 术者用食、中指或拇、食指相对用力,拧提病人体表的一定部位,至拧出痧痕为止。
      1)手法操作 
      ①基本手法 术著五指屈曲,用食、中指的第二指节对准摄痧部位,把皮肤与肌肉挟起,然后松开,这样一挟一放,反复进行5--6次。
      ②具体操作术者以两拇指自两眉间开始沿正中线往上推至前发际,然后分别向左右外侧分抹至太阳穴,绕过耳后至两侧后发际,并用手指勾点风池穴,抓两侧肩板筋,以促使患者清醒,再沿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从上向下抓至腰板筋为止;胸部则从胸骨上的华盖穴撮起,然后沿左右第二肋间隙,一左一右地对称撮,一般撮出5~7道痧痕即可。上肢从腋前开始,先抓手三阳经这一侧,后再抓手三阴经的另一侧,最后分别拔伸双手五指,掐虎口(如图24—7)
      2)施术要领力量要轻重适宜,手法要轻快。
      3)作用行气开闭,调畅气机,宣泻痧毒。
      4)适应症暑痧、产后痧、脘痛痧、盘肠痧等病症。
      (3)扯痧法 
      1)操作术者用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扯提受术者撮痧部位,使毛细血管破裂,以扯出痧点为止。
      2)要领力要作用在皮肤上,手法轻重适宜,不能用猛力。
      3)施术部位头额、项背、颈、太阳穴和印堂穴处。
      4)作用调畅气机,宣泄痧毒。
      5)适应症瘟痧等病症。
      (4)挤痧法 
      1)操作 术者用两手拇指或单手拇、食两指,在疼痛部位用力挤压以治疗疾病。
      2)要领 手法要轻重适宜,不能用猛力,以挤出紫红痧斑为宜。
      3)施术部位 前额、项背、太阳穴和印堂穴处。
      4)作用 行气开闭,宣泻痧毒。
      5)适应症 头风痧、胎前痧等症。
      (5)揪痧法
      1)操作 术者以右手食、两指屈、曲,指背蘸清水或低度酒,在受术者体表用力揪拔,并发出“啪啪”的响声。
      2)要领 手法要轻重适宜,不能用猛力。
      3)作用 调和气机,宣泻痧毒。
      4)适应症 寒痧、盘肠痧等症。
      (6)挑痧法 是术者用针挑受术者体表一定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1)操作和要领 术者先以75%酒精对局部皮肤进行消毒,然后厨左手在挑刺部位提起肌肉,右手持针,迅速地刺入并向外挑,每个部位挑三下,再用双手挤出紫暗色瘀血,反复5~6次,最后用消毒棉擦净。
      2)施术部位 太阳穴,颈部两侧,项部两侧各一个痧痕点,华盖穴及其左右各2个痧痕点,中脘、肚脐两侧,气藩穴两侧各1个痧痕点,腰部两侧膀胱经委中穴(如图24—8)。
      3)作用 行气活血,清热泻毒,疏肝理气。
      4)适应症 伤暑症、暗痧、宿痧、郁痧、闷痧等症。

     
    二、外用药物按摩法

      外用药物按摩,就是根据药物的性昧归经、主治作用等情况,使用警方或复方,按一定方法加工捣汁、粉末,或经加热、泡酒、调合等,结合按摩手法,施术于受术者一定部位的一种治病方法。它的特点是具有药物和按摩的双重作用,临床应用广泛,尤其是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痛症。 
      1.作用原理
      (1)根据中医脏腑、经络学说的基础理论,根据药物的性味与归经对症选用,辨证取穴,或发表散寒,或镇痛祛邪,或舒肝理气,或清热解毒,或消疳祛积,或补肾壮阳,或活血通络,续筋接骨等等。
      (2)通过使用按摩手法,可以促进药物的吸收:利用,增强治疗效果,同时可减少因手法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如便朔酒剂、油剂或粉剂为递质,既可增强疗效,又可缓冲手法对皮肤的磨擦力。
      2.作用手法常用手法有揉法、擦法、抹法、拍法、推法、热烫法、膏摩法、酒洗法。
      (1)揉法 术者以外用药物揉动一定部位,使皮肤湿润为度。
      (2)擦法 术者以外用药物摩擦一定部位,使皮肤擦红为度。
      (3)抹法 术者以外用药物如水剂、敷药等,抹涂一定部位,使皮肤感觉到一定的药物刺激。
      (4)拍法 术者将药物贴在一定部位,然后用手拍打药物,通过拍击使药液渗入肌肤。
      (5)推法 受术者用手握捏药物,使手掌有热感为度,术者可协助握捏。
      (6)热烫法 术者将药物加热后,用烫热的药物在一定部位滚动。
      (7)膏摩法 术者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成膏状后,涂敷在受术者一定部位上,再进行摩动揉捏。
      (8)酒洗法 术者将药物用酒浸泡,一般在7天后取出,然后用药酒擦洗推搓患者一定部位。
      3.施术部位
      (1)头颈部如印堂、太阳、百会、囟会、颈窝等穴位。
      (2)躯干部如胸心、背心、脐心、脘腹、丹田、命门、八傍、天宗等部位或穴位。
      (3)肢体部包括手心、合谷、大陵、肘窝、内关、足心、承山足三里、膪窝、环跳、解溪等部位或穴位。
      4.手法应用
      (1)头颈部1)揉太阳 ;2)分抹额面(包括印堂);3)揉囟会,4)揉百会;5)擦项窝;6)拍颈窝;7)热烫颈后窝;8)揉颈窝。
      (2)躯干部1)揉胸心;2)擦胸心;3)抹胸心;4)热烫胸心;5)拍胸心6)揉脘腹;7)揉肚脐与丹田;8)膏摩脘腹;9)膏摩肚脐; 16)膏摩丹田;11)热烫脘腹;12)热烫丹田;13)抹丹田、命门、背心;14)拍背心;15)擦背心;16)拍命门;17)揉八髎;18)膏摩背心、命门;19)擦八髎;20)热烫背心、命门、八髎;21)拍命门、八髂;22)揉天宗
      (3)四肢部1)手握捏药物;2)擦手足心;3)膏摩手足心;4)揉合谷、大陵、足三里承山、环跳;5)拍肘(膝)窝;6)膏摩肘窝、脶窝,7)酒洗患肢;8)姆烫环跳;9)热烫足心等。
      附:常用方

     1.单方药 
      葱、姜、艾叶、醋、盐、白酒、大蒜、麸子、蛋清、蜂蜜、人乳、麻油、苍术、萝卜、地龙、胡椒、面粉石菖蒲、雄黄。
     2.复方药  
      1方:苍未30克,羌活30克,桂枝12克,白矾9克,生姜30克。功效:发表散寒。
      2方:防风30克,大葱12克,艾叶50克,石菖蒲30克。
      功效:驱寒祛风。  
      3方:猪胆2个,蜂蜜30克,童便少许,麻油8克。
      功效:清热解毒。
      4方:地龙30克,蛋清1个,白酒100克,雄黄3克,麻油6克。  
      功效:清热解署。
      5方:钩藤30克,夏枯草60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柴胡1克,菜油少许 
      功效:舒肝理气。
      6方:枳实60克,酷100克,老鹳草60克,姜黄6克,细辛6克,盐100克。
      功效:宽胸祛烦。
      7方:萝卜90克,香附20克,生姜30克,食盐100克。
      功效:消疳祛积。
      8方:山楂50克,鸡血藤60克,鱼腥草60克,麸子20克,白酒100克。
      功效:健脾和胃。  
      9方:羌活30克,苍术30克,胡椒30克}大蒜12克,葱20克,艾叶60克。
      功效:辟疫健身。
      3.酒药类
      1方:三七30克,一支蒿20克,乳香8克,血藤40克,大黄8克,马钱子12克,巴岩姜40克。
      功效:活血止痛。
      2方:枳实60克,生地黄60克,桃仁40克,三棱30克,血蝎30克,穿山甲20克,木通30克。
      功效:活血祛瘀。
      3方:海风蘑60克,鸡血藤60克,老鹳草60克,丝瓜络60克,川乌20克,草乌20克,桂枝20克,姜黄12克。
      功效:通经活络。
      4方:羌活30克,独活30克,牛膝40克,防风40克,桑枝60克,川芎20克,五加皮30克,木爪20克,乌梢蛇20克,秦艽30克。
      功效:祛风利湿。
      5方:刘寄奴30克,桃仁12克,狼毒6克,川芎20克,木通30克,马钱子12克,枳实30克,秦艽20克,乳香8克,没药8克,当归20克,红花10克。
      功效:消痞散结。
      6方:海马12克,海龙12克,羌活鱼12克,羚羊角6克,元胡子20克,牛膝30克,茯苓30克,五味子20克,肉桂30克。
      杜仲20克,生地20克,何首乌30克。
      功效:强筋壮骨。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