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康复学院 >> 推拿基础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按摩师教程》第十七章 按摩推拿法

  • 文章导读:

    第一节 按摩手法原理

    一、在振颤手法中力的运用

      在按摩的过程中,术者要长时间地运用手法,势必消耗很大竺警量,所以,术考一定要合理运用手法,掌握用力原理,熟练手法,才能更好地发挥按摩的作用。
      振颤手法的特点是往返性和重复性。可以用频率、周期来描述其特点。振颤周期是振颤一次全振动的时间,一般用t表示,单位是秒。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全振动的次数,就是振动的频率。频率一般用f来表示,单位赫兹,赫兹符号Hz。它们之间关系式是:
      1赫兹等于1秒的负一次方或t分之一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在某位置进行振颤类手法,按摩的力度与手法的频率、周期有关。频率越大,每个周期力度越小。
      另外,振颤与振动范围也有关系,_般用振幅表示,按幅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用符号A表示。振颤能量与振幅平方、角频率平方成正比,角频率用符号∞表示,就有如下表示振颤能量E的公式。 
      E等于W平方乘A平方 这个公式说明振颤能量与振幅、频率都有关系,振幅越大,振颤能量越大。如果没有摩擦阻力,通过保持原有的振幅,振颤将永不停息地持续下去。实际上由于摩擦阻力,以及一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振颤的能量将越来越小,振幅也越来越小,最终会停止,此种状态称阻尼振动。机械振动在任何媒质中的传播称机械波,简称为波,在按摩中波源振动以后,传导每个质点在自己的平衡位置附近进行有规律的振动。波动时,每个质点振动频率与周期相同。在媒质传导的速度叫波速,用符号c表示,波速由媒质决定,与频率无关。波速与频率的比值叫波长,用符号入表示,关系如下:
      入等于f分之C 此公式表示:在一次全振动时,与波源远端质点与波源作相同的全振动时,我们可把波的传动分为横波传动与纵波传动,振动方向与传导方向行垂直称为横波传动,振动方向与传导方向同向的
    称为纵波。
      总之,振颤类手法是带有周期性的,它包括振法等。
      1.力在振法中的运用 以一手掌面平放在治疗部位,用指端或手掌面着力,上肢部作静止性用力,使手臂发出强烈的振颤,并传导到机体内转为振法。
      在振法操作时要求使功力集中在指端或手掌上,身体其它部位要放松,施术时指端或手掌着力都不可过于向下用力按压。动作要连续,使振颤不断地传导到机体内。一般要求连续应用2分钟以上。频率要快,一般每分钟达400~600次。用力要大,振幅随作用力的增大而增大,并向机体深处传递,从而形成波。这使我们看出,振动手法产生的波,与频率和振幅成正比。频率越快,在受术者内部传导越深。
      2.力在攘法中的运用 攘法是由腕关节的伸屈运动带动前臂的旋转运动。术者手指自然弯曲,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无名指、中指的掌指关节突起部分着力,附着在被按摩部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的连续动作,带动前臂的外旋和内旋,使小鱼际及掌背部在按摩部位上来回滚动。此时频率每分钟120~160次。操作时肩关节要自然下垂,肩臂不能过分紧张。肘关节屈曲20度~140度左右,角度过大,不利于前臂的旋转活动;角度过小,有碍于腕关节活动。腕部要放松,屈伸度要大,手背滚动幅度一般在120度左右,腕关节屈伸时向外滚动80度左右,腕关节伸展时向内滚动40度左右。小鱼际及掌背小指侧着力点在滚动时不可跳动,压力要均匀,动作要协调,要有节奏,不可忽快忽慢。手指要自然弯曲,掌部放松,过于紧张会影响力度。此种手法的特点是,首先,接触面积大,作用范围广;其次,作用力大,手臂的各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传导到腕关节,术者部分体重先通过手臂传递到腕关节,再通过腕关节屈伸传出。根据力的分解原理,这种力与垂直方向的夹角很小,使垂直方向得到较大的分力,因而会产生较大的作用力。当术者用力一定时,要想增大垂直方向的力,也就要减小手臂的倾斜程度,使手臂尽量靠近自己的身体。如果想增大向前滚动的推力,可使手臂远离身体。为此,术者应掌握用力的技巧,当手臂靠近自己身体时,产生垂直方向的作用力大,术者本身也省力,当手臂远离自己身体时,产生的作用力小,而且术者比较费力。此种手法在运用时,要压中有滚,滚中有压。使按摩部位中心处有受庄感,两侧则一压一松,使按摩部位在受压刺激的同时,也在作振动。这种振动要消耗能量,于是振动的机械能就转化为机体内部的热能,所以在攘压处有微微发热的感觉。
      3.力在一指禅推法中的运用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用拇指端或拇指罗纹面着力于受力部位。操作时沉肩、垂肘、悬腕,利用腕部往返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刚柔结合,持续不断,频率应在每分钟120~160次。关键是要求紧推慢移,推动频率要快,拇指着力点的移动要缓慢,随着腕部摆动,使拇指慢移。推动频率快的关壁:、登,妻指指间关节的移动与腕关节的摆动要协调,并且肩关节要蝥竺,壁吴;要自然下垂,瞌肘部的位置略低于腕部,腕关节自然悬屈,导采可将腕关节用力勾紧,否则腕关节要失去灵活性,使力浮在腕部,影响功力的深部透入。为使腕关节自然放松,可使腕悬屈90度。手掌同时也要放松,自然弯曲,使拇指着力,其余四指放松。在拓用力一定莳,面积越大,压强越小。一指禅推法中的指端推、罗美面推、偏峰推的三种推法接触面积大小不一,罗纹面推的面积大于指端推的面积,而指端推的面积又大于偏峰推的面积,所以产生的压强不一样。术者作指端推或罗纹面推时,拇指取竖直位,以前臂的屈腕肌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为动力,并伴有其他肌肉收誓时产生的张力,共同沿拇指纵向传递,竖直作用于按摩部位。作用力较大,而作偏峰推时,术者拇指是倾斜的,各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并非沿拇指纵向传递,而是通过倾斜着的拇指传警:皂于其力臂较小,力的传递又是倾斜传递,所以偏峰推时产生的作用力也很小,一般适用于肌肉薄弱的面部按摩。

     
    二、力在挤压类手法中的作用原理

      1.力在按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的手指、手掌紧贴宾客按摩,部位表面皮肤,用力由轻至重,垂直向下,使力逐渐渗透到机体内部。切不可左右移动,或者突然用力。其手法主要看作用在哪个部位。按法的强度可用压强来描述,压强就是单位面积的压力,可用公式p等于S分之N来表示。由此看来,要减少平面用力,增加垂直用力,从而增大压强。在同样用力的情况下,掌按法接触面积较指按法大,所以,指按法刺激强度大于掌按法。指按法容易控制用力的强度,作用力较为强烈;而掌按法接触面积大,作用力较为缓和。
      2.力在点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手握拳,使食指近端关节屈譬突起部着力,用手逐渐下压所取部位,使力逐渐渗透机体内部。童法刺激强度大于指按法。但时间不能过长常与揉法组成“点揉”复合手法,适用全身各部位。
      3.力在拿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或用挚堂和其他四指作对称用力,对一定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操作时肩臂要自然放松,以腕关节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以手指罗纹面为着力点,动作缓和而又连贯,用力由轻至重,每分钟拿6~10次。拿法是通过手指把皮下组织提起,然后用拇指与其他四指在机体组织两头向中间用力捏拿,以挤压穴位。压力越大,刺激强度也越大。在被提拿过程中,拿法宜由小渐大,通过压缩、松警加快气血流动,可使皮下组织尽可能多地吸收能量并转化为内能。本法刺激量大,适用于颈、肩及四肢。

     
    三、力在摩擦类手法中的作用原理

      l.力在摩法中的作用原理摩法要求肩、肘、腕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指掌关节自然伸直,轻轻地放在按摩部位上,然后连同前臂作环旋抚摩运作,平均每分钟120次左右。在摩法中术者所作的功转化为受术部位表面热运动的内能,使表面皮肤温度升高,然后通过热传导向皮下组织渗透。由于肌肉等组织是不良导体,所以这种升温比通过内摩擦直接升温慢得多。
      2.力在擦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操作时腕关节要放平,手的着力部分要紧贴在受术部位上,以肩关节为支点,手掌沿上下或左右方向作直线往返运动,往返距离可达到很大,频率为每分钟160次左右。手法使受术部位产生热效应是摩擦力所做的功,为了峰到更好的按摩效果,必须保持前臂和手的平直,使之产生较大的牵引力,获得较大的速度。
      3.力在揉法中的作用原理术者用手掌、大鱼际、掌根吸定于一定部位,作轻柔缓和的环旋转动,术者与受术者相互接触表面,产生静摩擦。揉动过程可以看作是术者通过静摩擦牵动受术者表皮,带动皮下组织运动,产生内摩擦,使术者的功能化为热运动的内能的过程。

    第二节 按摩的手法

      推拿效果与手法的质量及施术部位及其经络与穴位的特异作用有密切的关系。而推拿效果的优劣又直接与术者的诊断与手法的选择有关。
      推拿手法种类繁多,一种疾病可以用不同的手法按摩,不同疾病也可用一种手法按摩。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疾病及其类型、病程阶段和受术者的个体差异而拟定的。包括推拿处方的手法步骤,甚至每个手法的每个动作、刺激量的大小等。如肩周炎早期,关节功能障碍不显,疼痛只限于局部,按摩原则是祛风活络,强筋壮骨,手法以痛点揉攘及摇肩法为主;急性期,疼痛范围扩大至肩关节周围及上臂,由于剧烈疼痛伴肌肉痉挛,而至关节功能严重障碍,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解痉镇痛,手法以摩、揉、攘、推为主,配合点穴及小幅度摇肩法;粘连期,关节疼痛减轻,但功能障碍严重,治疗原则是滑利关节,舒筋活络,手法以摇肩法为主,配合攘、揉、点、按。因此,临证治病必须根据疾病的不同类型和病程阶段及时而相应地修改具体手法,并从手法的生物力学作用,手法在不同部位或穴位的特异作用,操作部位的结构特点等进行综合分析,择优选用。
      推拿需很高的手法技巧。根据生物力学观点,大致可将推拿手法分成七类。摩擦类手法作用表浅,能摩擦生热,刺激性较弱,能抑制神经系统,对血液淋巴液和软组织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可用于病变位置表浅,体液回流障碍,局部水肿瘀血,皮肤营养不良,胃肠蠕动减弱,失眠等症。揉动类手法主要作用于肌肉,能引起肌肉节律性揉动,从而改善肌肉的血液供应,缓解肌痉挛,分离肌粘连,调节肌肉紧张度。可用于肌肉痉挛、疼痛、粘连、劳损等。挤压类手法是以压力为主刺激软组织,压力大、刺激性强,对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具有解痉镇痛、移痛止痛、醒脑开窍、调节内脏的功能。提拿手法是以上提力为主刺激软组织,对软组织有较强的牵拉和挤压作用,刺激性强,可用于解表发汗、解痉止痛、分离组织粘连、提高组织兴奋性,调节神经功能等。叩击法是以断续而有节奏的冲击力刺激体表,使软组织产生较大的起伏性振动或使振动波向组织深部传送。可用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兴奋末梢神经,增强软组织弹性,松解痉挛,软化或击破硬结组织。震抖法能使软组织产生高频率震颤或抖动,震波传导性强,对组织是一种温柔的良性刺激,对于活跃微循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和产生兴奋末梢神经,调节内脏和神经功能有一定作用。。运动关节类手法是使关节产生被动运动,可根据关节、不同病情及功能障碍程度,选用适当运动幅度的手法,此外也能解痉矫形、松解肌粘连、整复相邻关节错位或滑膜嵌顿,调合气血,增强肌力等。
      另外,人体不同部位的组织结构有特殊性和个体差异性,手法选择一定要适应部位的结构特点。一般而言,骨性部位宜用软性手法,如摩揉法;软组织丰满处宜用硬性手法(脏器及重要神经血管处慎用),如点、捶等;结构基本相同的大部位,宜用着力面大的手法,如背部膀胱经及大腿前后常用攘法、掌推法等;狭小或点状部位,宜选用着力面小的手法,如一指禅、指揉法;病变深的部位,宜用作用力深透或传导性强的手法,如点、按、拍法;病症浅的部位,宜用作用力浅的手法,如摩、擦、抹法;肿胀渗血部位,宜用压力小而刺激弱的手法,如摩、震法;痉挛硬节部位,宜用压力重而刺激强的手法,如点、按、掌根击法等。总之,手法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宜精不宜多,以达到最佳效果为目的。
      推拿的补泻一般而论,凡是促进兴奋,营养、激发、扶正、升温作用的手法均属补法;凡是起到抑制、疏散、通畅、祛邪、降温作用的手法均属泻法。补泻手法的作用虽然有异,但目的一致即调整阴阳,平衡气血,疏通经脉、祛邪强身,以达到机体内夕环境的相对稳定。一般可将补泻分为轻重补泻,方向补泻,迎哆补泻,频率补泻,子午流注补泻等,但只有轻重补泻法较为人塑所接受,实验证明,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抑制中枢神经的作用急速、较重的短时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根据这一生理特点,针对不同的病理变化采取相应补泻手法,可以提高按摩的效果。

    第三节 按摩的作用部位

    一、五输穴

      推拿作用部位可分为疼痛部位及推拿特定部位(穴位经络)。疼痛部位与选择手法有关。如背部及肌肉丰满处,宜选用警法和掌揉法等,骨间隙如眼眶周围常用一指禅、指揉法。
      推拿特定部位,如天位、经络可激发经气,达到调和经气,平衡内外环境的目的。下面介绍一些特定要穴。
      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以下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点穴,称为五输穴。五输穴功能不一,《难经》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其中五输穴的合穴对治疗腑病有重要作用。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宴零上兰虚,小肠合于下巨虚膀胱合于委中,三焦合于委阳,胆里于阳陵。临床遇到胃痛病员,除一般手法外,常在足三里穴用指揉、按,效果较好,胆囊炎病员常在阳陵泉穴处按揉,道理即在于此。

     
    二、原 穴

      原穴是脏腑原气所经过的和留止的穴位。推拿对脏病的治疗 常取有关原穴。例如心脏病员常可出现胸闷、心悸,指压大陵穴常有较好疗效;对失眠者指压神门穴亦有效果等。

     
    三、络 穴

      络穴是络脉所属的穴位。络穴对于疏调表里经病最为常用。例如肺络于列缺,小儿咳嗽痰多,常可指压,指揉列缺穴,效果较好。

     
    四、郄 穴

      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汇聚的孔隙,郄穴多用于治疗急性病症。

     
    五、背俞穴和腹募穴

      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腹募穴是脏腑之气聚集于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背俞穴和腹募穴临床很常用,有调整脏腑功能的作用,可治疗相关的周身和五官疾病。例如对腰痛者常按揉肾俞穴,就是因为腰为肾之府;对尿潴溜患者常指压中极穴,即因中极穴为膀胱的募穴。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没有任何评论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