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 | |
文章导读: |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民族体育的重要项目,并一直受到国内外众多爱好者的青睐,它与气功的关系也常为大家所关注。太极一词出于《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由于太极拳的动作圆柔连贯、绵绵不断犹如太极图而名。
太极拳起源与流派
关于太极拳起源的时代与创始者,各家之说不尽相同。许宣平(唐代)、张三峰(宋代)、张三丰(明代)、陈王廷(明末)和王宗岳(清代)等曾被不同时期的不同专家认为是太极拳的创始人。这些研究虽因各有其依据而“互不相让”,但目前比较公认的太极拳鼻祖为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在其后的两三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流派,除陈王廷的陈式太极拳外,尚有杨露禅、吴鉴泉、武禹襄、孙禄堂的杨式、吴式、武式、孙式太极拳等五大流派;这些流派还分不同的架式,主要架式如:陈式老架、新架、小架,杨式大架,武式、吴式、孙式小架等七大架式。目前流传最广的当属杨式大架。为了便于群众性太极拳运动的推广,上世纪50年代原国家体委组织专家,以杨式太极拳为基础,删繁就简提出了简化太极拳。也有认为,杨式太极拳由杨露禅改编陈式太极拳而成,其他的流派则均由杨式派生而出。各派拳法的套路和推手等基本一致,手法八势(掤、捊、挤、按、采、挒、肘、靠)和步法五势(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也大致相同,但在架式和劲力上则各有特点。另外,太极剑、太极推手、太极舞等,也由太极拳派生而出,相当于太极大家庭的“子孙辈”。
值得一提的是,各个时期太极拳的练法与作用也各不相同。早期的太极拳注重技击,拳法以动作为主,且每一动作均含有“击人、护身”两层意思,“四两拨千斤”、“以柔克刚”等,是早期太极拳的主要特征。推测可能与陈王廷的身份有关,据《温县志》记载,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明代任温县乡兵守备的。有人将这一时期太极拳的练法,称为“动练”。此后,太极拳的作用向技击、表演(竞赛)、养生(医疗)三个方面发展,且其中的技击成分逐渐弱化。目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已几近消失,表演与竞赛的任务也主要由专业人士承担,而群众性的太极拳运动主要用于养生保健,锻炼时往往要求动作与意念、呼吸配合,动作本身也更重视对经络、筋骨及脏腑等的调整作用。有人将这种锻炼称为太极拳的“静练”。故《现代汉语词典》谓太极拳“既可用于技击,又有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的作用”。
现代太极拳总以圆、缓、连,太极图样的圆形套路、缓慢不急的形体动作、连续不断的全身运动为特点,有人将这些特点归纳为10个方面,即: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垂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并将它的养生保健功能细分为8大作用,即:强筋壮骨、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协调脏腑、培育元气、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其中包含了中医八法中的补法、和法及广义的消法。因此,太极拳除可用于养生保健外,尚可作为一种体育疗法而用于慢性病的辅助治疗和康复。
太极拳的气功元素
太极拳与气功同属传统民族体育的范畴,但气功的起源远早于太极拳,故气功中的许多“因素”,如调身、调息、调心(合称“三调”)的理论与方法,“三调”合一的要求与操作等,被各派太极拳创始者及其传人所借鉴,在以养生保健为主要作用的“静练”中,气功“元素”也就格外突出。
在“三调”内容方面,气功以《素问·上古天真论》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为指导,强调三者缺一不可。气功的调息古人认为“吸新吐故以炼脏”的作用,其形态有风、气、喘、息四种,方式有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又可分为顺、逆两种)和混合呼吸三种,根据它们的特征与意义,练功时提倡“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稳,情抱悦豫”的息相,并以深、长、细、匀、轻的腹式呼吸(尤其是逆腹式呼吸)为追求目标。这在太极拳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练功有素者的呼吸方法,与上述要求与目标多是一致的。气功调心的方法和操作手段有多种多样,但总以放松入静为基本要求和“入门”路径。这些特点体现在太极拳中,就是用意、练意与用意不用力的要求,练拳前的心平气和、思想集中,练拳中的心静体松、以意导气等的练拳注意事项等。气功对调身重要性的认识,体现在“形不正则气不顺,气不顺则功不成”的古语中,包括姿势与动作两部分。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反映了早期气功调身方式的多样性,其中似乎也可见到太极拳的某些“影子”。但无论是难度还是对身体各部作用的广度,气功均不如太极拳,故太极拳的形体动作可谓“源于气功又高于气功”。至于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等的形体要求与特点,太极拳与气功完全一致。
在“三调”合一方面,气功认为“……调身……调息……调心,此三应合用,不得别说”,要“令……身息及心三事调适,无相乘越,和融不二”,即有“三调融一”或“三调合一”的练功要求。太极拳虽没有相似的文字,但也有类似的要求,《太极拳论》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通,宜鼓荡,神宜内敛”;《太极拳之练习谈》的“以意运臂,以气贯指”等“拳手”之论,及太极拳特点中的“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等,都含有三调合一的意思。
由此,不少气功研究者将目前流行的“静练”太极拳,看作一种特殊的动功功法。
太极气功与太极拳
自上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不少冠以“太极”的气功功法,如太极内功、太极动功、三十六式太极导引保健功、太极运气功(法)、太极气功十八式、太极气功十三桩……仔细分析这些功法,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以太极拳的某一架式为基础编排而成。如三十六式太极导引保健功,以杨式太极拳中架为基础,并以绵绵不断的抽丝劲为主要特点。此类功法的操作、作用与太极拳非常相似,习练者也都需要有一定的太极拳基础,否则难以把握其要领。
二是“移植”太极拳的某些动作,并将其“配上”特定的气功调息、调心方法。如太极气功十八式中的起始调息、马步云手、定步倒卷肱、按掌平气等;太极气功十三式中的起式、十字手等,基本上是从太极拳中“复制”而来。此类功法的运动量一般较小,比较适合年老体弱者学练。
三是参照太极拳的某些特点,设计气功三调的操作,或以太极拳的动作特点设计气功的调息操作,再配以相应的调息与调心操作。多数“太极”类功法均属这种类型。此类功法的数量难以确切统计,作用也难以评说;动作往往比较简单,其中不少还有明显“拼凑”的痕迹,一般只在较小的范围内、较短的一段时间内流行,可谓“各领风骚二三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