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药膳食疗 >> 妇科·美容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

 

2.2.3 妊娠病:妇女怀孕后,其脏腑、气血以及经络的生理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必需增加营养以满足身体及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饮食宜清淡而富含营养,可选用山药党参、红枣、桂圆、阿胶、牛奶、鱼肚、鸡蛋、猪肝、猪瘦肉、鱼肉、乌鸡、糯米、水果及蔬菜等以健脾补肾养血安胎。避免辛燥、生冷、油腻或碍胎之品,如辛燥刺激之烟酒、咖啡,寒凉之绿豆、薏米等。

2.2.4 产后病:妇女由于分娩时耗气伤血,以致阴血骤虚,元气受损。宜选择猪肾、羊肉、母鸡、鸡蛋、墨鱼、甲鱼、鲫鱼、桂圆、红枣等以益气补血。不宜进食生冷、辛辣及肥腻之品,以免滋生寒热,内伤脾胃。避免过咸,恐有“盖盐止血,少乳宜发咳”。

2.2.5 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绝经期前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天癸渐竭致阴阳失衡,脏腑气血不相协调而出现的各种不同症状,可选用蜂蜜、山药党参、桂圆、桑椹子、首乌、红枣、黑木耳、猪骨、鸡肉、鱼肉、鸽肉、虾米、燕窝、黑米等调养脾胃、调补阴阳气血之品,补后天以养先天,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少用辛辣、高脂、高糖之食品。

2.3 辨证施膳:临床饮食护理是遵循辨证原则,是在辨明证候的基础上,运用中西医知识确定饮食调理,药食相须,寒温相宜,五味相适,以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及治疗效果。如盆腔炎的辨证施食。

2.3.1 脾阴虚:宜进食补脾除湿,固涩之品,如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白果等;如红枣50g,薏苡仁30g,糯米50g,加水文火煮熟或成粥,日服一剂,早晚餐温热食用;或白果薏苡仁猪肚汤:白果10个,生薏苡仁30g,猪小肚3个,煮汤。忌食滋腻湿热之品。

2.3.2 肾阳虚:宜进食温肾助阳,固涩止带之品,如桂圆、莲子、红枣、羊肉、鹿茸、茨实、金樱子、狗肉等。可用羊肉50一l00g,红萝卜lOOg,陈皮3g,生姜50g,红枣50g,煮汤或加梗米煮成粥食用。或用山药20g,桂圆15g,荔枝肉3—5个,莲子15g,煮水,加入冰糖适量,晨起或晚上睡前温服。忌食生冷、瓜果、冷饮以及难以消化的食品。

2.3.3 阴虚夹湿:宜食用滋阴益肾,清热祛湿之品,如土茯苓、冬瓜仁、生薏苡仁、扁豆等。可用土茯苓20g,甲鱼500g,瘦猪肉100g,陈皮3g,四味洗净,加清水2500ml,文火煲60min,喝汤食鱼。或鸡骨草猪横利汤:鸡骨草30g,猪横利1条,2味洗净,加入清水1000ml,文火煲60min,喝汤食肉。

2.3.4 湿热下注:宜食用清淡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仁、扁豆、车前子等。平时可多饮绿茶,或服绿豆薏米汤:绿豆30g,薏苡仁30g,煎水代茶饮,或赤小豆粥:赤小豆30g,大米15g,加水适量,文火煮成粥,加糖适量,待温服食,或木棉花粥:木棉花30g,大米适量,加水煮成粥,温凉服用。忌食海鲜、腥膻、甜腻、油腻等助长湿热之品。

2.3.5 湿热蕴结:宜食用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冬瓜、薏苡仁、扁豆、新鲜水果。可用冬瓜薏苡仁汤:冬瓜500g,薏苡仁30g,煎水代茶饮,或茯苓车前子饮:茯苓30g,车前子10g(布包),煎水代茶饮。忌食肥甘厚味,煎炸燥热之品。

2.4 随证施膳,巩固疗效:饮食调护应是动态调护,根据疾病不同阶段及病情变化,及时予以调整,饮食护理的重点应是辅助康复,防止疾病复发。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患者的机体处于康复或巩固疗效阶段,而患者及家属往往忽视患者的体质及脾胃的吸收功能,误认为病后都应大补特补。故康复期不应放松饮食指导,应告知患者疾病使机体的代谢功能发生障碍,同时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大,虽应补充营养,但病后胃气薄弱,大补过补,不合理的饮食可加重脾胃负担,甚至损害脾胃功能,适宜的饮食可以避免增加脾胃负担,巩固疗效。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而富于营养,多食含丰富维生素、蛋白质的食品,忌甘厚肥腻辛辣及海鲜、腥膻发物,避免聚湿生痰,蕴积内热,影响脾胃及各脏腑的功能而导致疾病复发。

3 讨论

药膳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医药学颇有特色的分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中医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和启发下,临床护士根据治疗、康复、养生保健的需要,把将适当的有药用功效的食品和适当的中药与食品配伍应用于临床的辅助治疗,教会患者及家属运用各种烹调技术,制成具有一定色、香、味和特定功效的食品,这种有别于普通食品的药膳,除了具有普通食品的功效外,还具有一定的调整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健身祛病功效,容易被患者及家属理解和运用。而通过饮食的健康宣教使患者和家属认识药膳学知识,充分发挥食疗在防治妇科常见病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其运用于妇女保健,预防疾病。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