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经络腧穴][图文]人体下肢穴位动画: | |
[针灸研究]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 | |
[灸法常识]单永华膻中灸验案四则 | |
[刮痧疗法][图文]刮痧偏方-中暑 | |
[刮痧疗法][组图]刮痧偏方-晕厥 | |
[针灸研究]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靶 | |
[百病针灸]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 |
[百病针灸]采用针灸疗法治过敏性鼻炎 | |
[针灸意外]解密身体不可触碰的“死穴 | |
[灸法常识][图文]2018年三伏天灸什么 | |
[百病针灸]针刺、拔罐治疗酒糟鼻 | |
[经络腧穴][组图]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经络腧穴][图文]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灸法常识]温针灸治疗崩漏 | |
[百病针灸]针灸治疗腹泻的方法 | |
[针灸基础]贾海忠谈针刺治病原理 | |
文章导读: |
痤疮临床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尽人意。笔者于1998年1月至1999年6月采用耳穴刺血、埋针治疗痤疮30例,并与口服西药治疗19例作对照,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9例按《皮肤病中医诊疗学》〔1〕“痤疮”诊断与分型。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7~40岁;病程15d至22年;肺胃蕴热型10例,气血郁滞型9例,痰瘀结聚型11例。对照组19例:男9例,女10例;年龄18~41岁;病程1个月至21年;肺胃蕴热型6例,气血郁滞型5例,痰瘀结聚型7例。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①选穴:肺(双侧)、肾(双侧)、内分泌。肺胃蕴热型加胃穴、脾穴、子宫、小肠,气血郁滞型加神门穴、肝穴、皮质下,痰瘀结聚型加神门、心穴、交感;脓疮加心穴,便秘加大肠穴,皮脂溢出加脾穴、神门穴,痛经加肝穴。②操作:患者取仰卧位,术者揉挤整个耳廓,使其发热充血后,常规消毒,在降压沟附近寻找充盈暴露的小静脉,用锐利消毒三棱针点刺出血,并挤血5~10滴。随后右手用消毒过的镊子夹起环形揿针,对准穴位刺入,每次选一侧耳廓,埋针3~5个,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以局部微痛为度,每次留针3d。5次为1个疗程。治疗2疗程后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 口服维生素C 1.0g,维生素B6 20mg,葡萄糖酸锌0.25g,均每日3次。连服1个月判定疗效。
两组在接受治疗期间,不使用其它治疗方法及化妆品,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品。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按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治疗标准》评定疗效。治愈:皮损消退,自觉症状消失;好转:自觉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及症状均无变化或皮损消退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见表1、表2。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数(%)〕
组 别 | n | 治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治疗组 | 30 | 17 | 11 | 1 | (93.3)** |
对照组 | 19 | 6 | 4 | 9 | (52.6) |
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治疗组证型治疗结果〔例数(%)〕 |
证 型 | n | 治愈 | 好转 | 无效 | 总有效率 |
肺胃蕴热 | 10 | 7 | 3 | 0 | (100)△△ |
气血郁滞 | 9 | 6 | 3 | 0 | (100)△△ |
痰瘀结聚 | 11 | 4 | 5 | 2 | (81.8) |
与痰瘀结聚型比较,△△P<0.01 |
4 典型病例
尹某,女,28岁,1998年8月6日诊。面部痤疮反复发作5年余,以额部及面颊较密集,呈粟粒大小丘疹,少数有脓头,舌黄苔腻脉数,属肺胃蕴热型。用耳穴刺血、埋针疗法治疗1个疗程后,新生痤疮明显减少。治疗2个疗程,痤疮全部消失,面部光泽。随访半年未复发。
5 讨论
揿针埋穴治疗痤疮,是根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十二经络,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血实宜决之,菀陈则除之”的理论,通过刺激有关穴位,起到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内分泌的作用。其中取肺穴可宣通肺气、疏通经络、化痰除湿,取脾穴、胃穴可健脾和胃、除湿祛脂;取肝穴与神门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祛瘀镇痛;取内分泌穴、皮质下穴,以消除皮脂分泌过盛。耳廓降压沟小静脉点刺放血,可泄血中郁热,使郁热得解,经络畅通,皮脂瘀积得除。
通过临床观察,治疗组有效率(93.3%)与对照组(52.6%)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且治疗组疗程较对照组短。从治疗组中医证型观察,肺胃蕴热型、气血郁滞型疗效较优,痰瘀郁滞型疗效稍差,这可能与肺胃蕴热型及气血郁滞型乃本病初、中期,而痰瘀结聚型多见于久患本病痰瘀结聚难以消除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