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灸法常识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吴焕淦隔药灸治溃疡性结肠炎

  • 文章导读:

      吴焕淦教授,上海市名中医,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带头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直从事针灸尤其是灸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克罗恩病等肠腑病证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灸法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成绩卓著。经过数十年的临证实践,在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开创了独到的诊疗思路和方法,在此做一简要介绍。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腹泻、腹痛、黏液或脓血便为主症,以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炎症为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西医认为本病与感染、机体免疫、过敏、精神与神经以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但因其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明确,因而在治疗上仍缺乏较理想的方法,使得本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本病据其主症,归属于中医学的“肠澼”、“下利”、“久泄”、“久痢”等病症范畴。

        脾胃虚弱为本 湿热留滞为标

        吴焕淦认为,本病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或先天禀赋不足等所致。病机总体表现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是人体正气虚弱(脾胃虚弱)与肠腑局部实邪(湿热之邪)壅滞并见的本虚标实之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飱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因平日起居无时,饥饱无常,情志不畅,损伤脾胃,致脾失健运,升降失司,运化失常,正如《景岳全书·泄泻》所云:“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水谷精微不布,聚为水湿,脾不分清,则水谷混杂而下,证见泄泻、大便稀软等症;土虚则木乘,脾气虚弱致肝气乘脾,阻滞中焦气机,气滞则血瘀,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故见腹胀、腹痛;湿邪壅滞,久则化热,湿热蕴结胃肠,见里急后重、泻下不爽;气血壅滞肠络,败溃为疡,湿热之邪灼伤血络,瘀血随下注之湿浊而出,故见黏液脓血便。故此病以脾胃虚弱为本,湿热邪毒留滞为标,血瘀肠络、内疡形成为其局部病理变化。临床上以脾胃虚弱证型最为多见,或兼见湿热内蕴、肝郁脾虚、脾肾阳虚等证。因此在治疗上遵循以温养脾胃为根本,辅以疏肝解郁、清热利湿、活血祛瘀等治法。

        温养脾胃 调和阴阳

        治疗上,吴焕淦继承与发展了元代医家罗天益“灸补脾胃”的学术思想,提出“温养脾胃,调和阴阳”的学术观点,以中脘、气海、足三里为主穴进行治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云:“中脘,治心下胀满伤饱食不化……”,中脘乃胃之募穴,又是腑会,凡胃肠壅滞之证,皆可取之。《针灸甲乙经》曰:“胃胀者,中脘主之。”意指中脘可化湿和胃、行气消胀;气海能补一身之气,滋荣百脉,充实肌肉。“肚腹三里留”,足三里乃胃之合穴,是强壮要穴,《针灸真髓》认为:“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灸足三里可补虚泻实,调和阴阳,健脾(胃)助运。三穴合用,重在温养脾胃,促进中焦之运化,使气血通畅而阴阳调和。

        吴焕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平素虽以脾胃虚弱多见,但在其炎症复发期或持续期时常常表现为湿热蕴结,气血壅滞肠腑的标实之证,故治疗上应根据标本缓急来论治。治疗时在选取中脘气海足三里等穴温养脾胃的同时,可选用大肠之下合穴“上巨虚”、募穴“天枢”和背俞穴“大肠俞”这3穴进行合募或俞募配穴治疗,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上述诸穴合伍,具有疏调肠腑气血、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止泻作用,不仅能明显改善溃结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且能有效地纠正溃结患者的结肠黏膜病理性改变及肠道免疫功能异常,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灸、药、穴三管齐下

        治法上采用隔药饼灸,该法属于间接灸法的一种。它一方面是借助灸火的温和热力对身体局部体表或穴位进行持续刺激,起到温通经络、扶正祛邪、调和气血等作用;另一方面利用药饼本身所具备的治疗特性,协同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药饼采用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等药物制成,方中附子肉桂均可温阳散寒除湿,木香行气调中止痛。三药共伍可温阳健脾,理气和中以治其本;佐以黄连丹参红花等药而奏清热利湿、理气化瘀之效。通过对中脘气海足三里天枢、上巨虚、大肠俞等穴施以隔药饼灸以达温养脾胃,调和肠腑气血、阴阳之效,对于治疗脾胃虚弱为主证的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较佳。

        典型病例

        朱某某,男,37岁,已婚,公务员,2012年7月9日初诊。

        腹胀、腹泻伴黏液便反复发作2年。患者平素饮食无规律,自2010年6月因劳累之后自觉腹部胀满,腹泻,大便黏液,在它院行乙状结肠镜检查被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柳氮磺胺吡啶(SASP)等西药治疗半年未效。因腹泻及黏液便明显而求治中医。

        症状:脘腹胀满,大便每日4~5次、质稀、大量黏液,神疲乏力,食少纳差、食后腹胀,腹部隐痛喜按。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缓。

        辨证:脾胃虚弱证。

        治法:温养脾胃,调肠止泻。

        治疗方法:①取穴:中脘天枢(双)、气海足三里(双)、上巨虚(双);②药饼配方:附子肉桂丹参红花木香黄连、冰片等药研成细粉,密藏备用。治疗时取药粉加适量黄酒调成厚糊状,用模具按压成直径57.5px、厚度12.5px大小药饼(含药粉2.5克);③艾炷:以门诊常用之清艾条,剪取37.5px左右;④艾灸壮数:每次每穴灸2壮;⑤疗程:每日1次,12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日,共治疗6个疗程。同时嘱其饮食清淡,忌食辛辣、油煎等热性食物及海鲜发物;起居有时,避免受寒。

        治疗20次后,患者腹痛减轻,大便渐成形;治疗6个疗程后,患者腹胀、腹痛基本消失,大便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