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 [经络腧穴][图文]人体下肢穴位动画: |
![]() | [针灸研究]靳三针治疗儿童自闭症不同 |
![]() | [灸法常识]单永华膻中灸验案四则 |
![]() | [刮痧疗法][图文]刮痧偏方-中暑 |
![]() | [刮痧疗法][组图]刮痧偏方-晕厥 |
![]() | [针灸研究]针灸效应物质基础研究与靶 |
![]() | [百病针灸]常见病信息穴一针疗法 |
![]() | [百病针灸]采用针灸疗法治过敏性鼻炎 |
![]() | [针灸意外]解密身体不可触碰的“死穴 |
![]() | [灸法常识][图文]2018年三伏天灸什么 |
![]() | [百病针灸]针刺、拔罐治疗酒糟鼻 |
![]() | [经络腧穴][组图]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 [经络腧穴][图文]胸部穴位动画图解: |
![]() | [灸法常识]温针灸治疗崩漏 |
![]() | [百病针灸]针灸治疗腹泻的方法 |
![]() | [针灸基础]贾海忠谈针刺治病原理 |
文章导读: |
于炳信 尹忠昶 于 涛 尚硕红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中医经络研究所 (750001)
主题词: 经络测平 经络导平 血瘀证 虚证 实证 全血粘度 还原全血粘度 有效血容量
一、一般资料
本文临订研究对象为我所1993年3月至1997年5月间门诊收治病人234例。
表1 分组情况
组别 |
例数 |
性别 |
年龄(岁) | ||||||
男 |
女 |
20以下 |
21-30 |
31-41 |
41-50 |
51-60 |
61以上 | ||
高粘组 |
142 |
78 |
64 |
4 |
9 |
21 |
32 |
53 |
23 |
低粘组 |
92 |
35 |
57 |
2 |
5 |
13 |
22 |
23 |
27 |
合 计 |
234 |
113 |
121 |
6 |
14 |
34 |
54 |
76 |
50 |
二、研究方法
1、按1988年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制订的血瘀证诊断标准,选择临床研究对象234例(脑血管疾病及后遗症--偏瘫,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支、肺气肺、哮喘、肺心病等)。
2、首先采用DCZ-1型电脑经络测定十二井穴各相应经络相对动态电阻的客观数值,诊断各相关经络的“虚”与“实”和失去生物电子平衡状态的“病理经络”严重程度。
3、应用ZXG-4C型电脑自动心血管功能诊断仪进行血液情况数据客观测定,取其全血粘度,还原全血粘度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三项指标作为血粘度观察检测指标。
4、对研究对象使用ZDZ-3型电脑经络针灸导平治疗,其选穴配方依据电脑测平诊断仪提供参考配方及作者经验辩经或证相结合,一般每日治疗1次,每次30分,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均进行复诊测平和复查血粘度指标记录,评定暂时疗效,调整治疗进行第二、三疗程以便稳定和提高疗效。
三、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评定一般应在接受经络针灸导平治疗经过3个疗程后进行,其标准如下:全愈:全血粘度,还原全血粘度及有效循环血容量三项指标均恢复达到正常标准值。显效:全血粘度恢复正常,另2项中倘有一项指标未恢复正常值或接近正常。有效:全血粘度恢复正常,另2项均未恢复正常值或接近正常。无效:三项血粘度指标无一项恢复正常。
表2 234例疗效评定结果
分组 |
例数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例数 |
总有效率 |
高粘血症 |
142 |
45 |
61 |
22 |
14 |
128 |
90.14 |
低粘血症 |
92 |
26 |
30 |
23 |
13 |
79 |
85.86 |
合 计 |
234 |
71 |
91 |
45 |
27 |
207 |
88.0 |
四、典型病例
例1:万某、女、48岁、干部。心悸心憋、右手麻木无力加重3个月。电脑经络测平诊断“虚证”,心经、三焦经严重失衡。全血粘度7.882/MPA. S (正常值3--4MPA. S)还原全血粘度6.897/MPA. S (正常值3-4/MPA. S)有效循环血容量2.351/L(正常为体重/KG7-8%单位为升),空腹血糖129MG/D1、尿糖(+),X光、CT报告为颈椎5-6椎间盘突出,椎间隙变窄。临床诊断①血瘀症(隐性冠心病、虚证)②高粘血症③颈椎病④糖尿病。
次日开始接受:1、电脑经络针灸导平 2、颈椎平仰卧位牵引 3、中药汤剂内服。治疗第8天复查全血粘度2.813/MPA. S,还原全血粘度3.330/MPA. S,有效血容量5。108/L,三项指标全部恢复正常值。牵引颈椎20天后CT片复查结果:颈5-6间隙恢复正常、突出物消失、临床体征症状全部消失,疗效评价为全愈。
例2:刘某、女、61岁、退休干部。全身无力头昏眼花,心慌气短加重7天。脉细无力、脉率93次/分、血压15.56/10.63KPA. S,心血管功能诊断为①心功能低下②低粘血症,动力性低粘血症(全血粘度4.486/MPA. S,还原全血粘度11.39/MPA. S,有效循环血容量0.745/L)经络测平诊断为“虚证”肝经与心包经严重失衡,立即给于心电仪和经络针灸导平治疗后自觉悸心闷消失,连续治疗10天后心功能复查结果:全血粘度3.016/MPA. S,还原全血粘度3.488/PA. S,有效循环血容量4.594/L,全关血粘度指标恢复正常,疗效评定为全愈。
例3:孙某、男,28岁、农民。患“马凡氏综合症”并先天性心脏病20余年,近1个月不能平卧睡觉、端坐呼吸、面部及下肢浮肿逐日加重、用药无效,因经济困难无法接受转院手术治疗而慕名前来求诊。经络测平诊断为“虚证”心包经与肝经“严重失衡”,心血管功能诊断为①低抟血②低心泵力③心泵力不均④左心能量利用率低下⑤肺泡水肿⑥肺动脉高阻高压⑦左心流出道代偿性高阻⑧低粘血症(全血粘度0.712/MPA.S还原全血粘度2.792/MPA.S,有效循环血容量7.749/L)当日给以“心电仪”和“经络针灸导平仪治疗”自觉好转,连续治疗10天后,浮肿消失、可以平卧睡觉,复查全血粘度由0.712/MPA.S提高为1.199/MPA.S,还原全血粘度2.765/MPA.S,有效循环血容量由7.749/L隆至4。579/L。疗效评价为有效治疗。
例4:李某、女、54岁、干部。脑血栓后遗症--左侧偏瘫1年3个月。经络测平诊断为“虚证”,全血粘度11.93/MPA.S,还原全血粘度11.74/MPA.S,有效循环血容量0.242/L。患侧肢体冰凉、呈紫瘀网状,上下肢伸屈功能丧失,临订诊断①中风偏瘫②血瘀证③低粘血症。每日给予电脑经络推拿按摩和经络针灸导平治疗3个疗程后复查结果:全血粘度3.803/MPA.S,还原全血粘度5.211/MPA.S,有效循环血容量3.455/L。评价疗效为显效。
五、讨论
近年来血液流变化的研究迅速发展,首先涉及最重要变化就是血液流变学物理特性指标变化的研究,因此,血液粘度状态的变化日益受到临床与理论工作者的重视。但是,采及现代中医经络学对血液粘度进行双向平衡调节的临床与理论研究至今尚未见报道。本文作者近几年来在应用现代中攻经络导平医学研究临床实践中观察体会到尚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和实践验证的问题不少,现就几点体验计论如下:
1、血粘度与血瘀症
目前中医学西医或者西医学中医,多采取硬性框架强行配套方式进行,如一律将西医诊断为脑出、缺血性疾病及中风后遗症--偏瘫失语,心血管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病、动脉硬化,粮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骨关节疾病等均划为“高粘血症”。作者近10年来对234例按1988年血瘀症研究国际会议血瘀证诊断标准碓诊为血瘀症的患者进行了验证性研究结果:高血粘症142例、占63.7%,低血粘症92例、占39.7%。
2、血瘀症与虚证
祖国传统医学将血瘀症均概括归属为“虚证”范畴。本文采用DCZ-L型电脑经络测平诊断仪对234例测平诊断结果198例为“虚证”占84.6%,36例是“实证”、占15.4%。但是,两者病理经络均诊断为重度或严重失去平衡。
3、高粘血症与生物电子平衡
影响血液流变性和粘滞性因素即多而又复杂,不属本文讨论主题,现就血粘度异常与人体内生物电子失衡有关问题谈一点6认识:
高粘血症患者血液内有形成分诸如红细胞压积、聚集力、变形能力、血小板聚集性及其表面附着性增强,血浆或血清的粘度等有明显关系,其中以红细胞、血小板表面电场电荷带电性明显降低,致使细胞电泳率低下,集聚性增加,细胞间相互排斥性降低,血流淤滞、流速减慢,特别是毛细微血管循环血流量减少,形成病理改变的恶性循环,造成“瘀上加瘀”或久治不愈的疑难症,就是说为什么一般临床单纯采用中医活血化瘀药或西医血管扩张药,治疗不理想的根本所在。如果对这些难治性“血瘀证”血粘度异常或其它疑难性疾病,根据现代经络测平诊断结果,对其病理经穴进行“高能量激导”(或称为超导),促进血管内红细胞及血小板表面电荷带电性增加,提高其表面的电泳率,减少集聚性,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毛细血管内血液流速,增加其有效循环血流量,降低血管周围阻力,增加静脉回流量,从而就可达到高质量的“活血化瘀”即消除组织细胞肿胀、缺血、瘀血,缺氧状态等病理变化。“针灸”治病,有其双重功能,即“虚者补之”与“实者泻之”。根据“生物电子运动平衡”理论以中医“整体内因”为基点来研究“生物电子运动”形成的“正与负”和运动量不平衡状态变化的关系,即整个人体生命过程就是生物电子在人体经络中不停地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或调整在绝对不平稳中的相对平衡状态关系。况且人体机制内还存在着自动调节的生理作用。如果再通过高能量正负电子循环来激导调节人体经络(包括血管血液)带电过程的电子重新再分配的平衡过程变化,使紊乱的电位恢复正常,达到双向调节的相对平衡,这与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平衡”学说相符合。综上所述对应用现代中医检查诊断和中医治疗现代化等方面进行初步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