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针灸学院 >> 针灸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内经》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

  • 文章导读:

     

      其二,病人之应神。《素问·五脏别论》曾云:“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强调了病人之神对于治疗的重要性。由此“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也提出了对病人的要求,务必使患者安神定志,医生须以病人为本,标本相得。《内经》强调患者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为此,治疗疾病要首先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使病人解除顾虑,稳定情绪,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如此心神安,血气和,经气易至,见效快捷。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的病人,应暂时避免刺灸,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当待其神志安宁时,方可施治,如《灵枢·终始》云:“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灵枢·本神》亦云:“是故用针者,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也。”其次,制神导气,令气易至。《灵枢·行针》曰:“其神易动,其气易往。”施术过程中医生应当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及其对针灸的反应,通过控制病人精神的方法,使病人排除杂念,入静守神,引导经气直达病所。目为心神之使,通过医患眼神的交流,可达调整和控制病人神气,促进经气运行的目的。如《素问·针解》所说:“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灵枢·官能》亦云:“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目前有用入静诱导法,诱发“气至病所”,即与此有关。

      病案举隅

      临证中,“治神”是针刺治疗的基础和前提,亦为最首要的针灸治疗条件。在“治神”的前提下,才能达到“五脏已定,九候已备”,从而再施以针刺手法。否则不明脏腑虚实、经络内外之病候而施针,则往往会失治误治。

      举一病案:一男子耳后漫肿作痛,肉色不变,脉微数,以小柴胡汤加芎、归、桔梗,四剂肿少起,更以托里消毒散数剂,脉滑数,此脓已成矣,宜针之。彼畏而不肯用,因痛极,始针之,出脓碗许,以托里药,两月余而治愈。凡疮不起者,托而起之,不成脓者,补而成之,使不内攻。脓成,而及时针之,不数日即愈矣。常见患者,皆畏针痛而不肯用,又有恐伤良肉而不肯用。殊不知疮虽发于肉薄之所,若脓成,其肿亦高寸余,疮皮又厚分许,用针深不过二分。若发于背,肿高必有三四寸,入针止于寸许,况患处肉已坏矣,何痛之有,何伤之虑。怯弱之人,及患跗骨疽,待脓自通,以致大溃,不能收敛,气血沥尽而亡者为多矣。(《外科发挥》)

      按:医家心知,疮证脓成之时宜针之,方能治愈。奈何患者心中惧针,患处疼痛暂时可忍耐,故拒绝针刺,医家此时不应强迫其接受治疗。待到患者因疼痛至极,不能忍受时,愿意接受针刺才宜针之。医家需心神坚定,不能动摇,可用言语劝解患者,如详细解释进针的深度从而排除其畏针痛的顾虑,向其解惑安定其神志,稳定其心态之后针刺,而后再辅以托里药,最终痊愈。医家与患者的心态对治疗结果均有重要影响,诚所如高世栻所云“以我之神,合彼之神,得神者昌”。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