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 [中医]中药饮片 药店销售大放开 |
![]() | [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 [社会]广东又一医院党委书记被查 |
![]() | [医药][图文]肠胃病检查手段将升 |
![]() | [名家医案]张志礼治疗白癜风经验 |
![]() | [优生优育][组图]儿童口腔矫正:为什 |
![]() | [优生优育][组图]口腔科普:乳牙和恒 |
![]() | [肛肠科名中医][图文]张小元 |
![]() | [名家医案]高如宏教授从湿毒论治寻常 |
![]() | [名家医案]高如宏以脏腑辨证治疗青春 |
文章导读:子午流注说难-下卷-用针脉法 |
灵枢经云。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脉法繁多。用针者以六字概括。曰缓急大小滑涩(一)。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而少气。微有寒。六脉主五脏诸病。详见经文。不繁赘。惟小脉不可针。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盖阴阳虚实互有盛衰者。则补之泻之。人迎主三阳。寸口主三阴。人迎大寸口一倍二倍三倍。则三阳气盛。当泻三阳而补三阴。寸口大人迎一倍二倍三倍。则三阴气盛。当泻三阴而补三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此补泻寒热之正法也。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调和营卫之常法也。如久病阴阳血气皆不足。人迎寸口脉皆小。只可用甘淡之药以调之。则慎用针。再者。藏气有绝于内外之分。绝于外者。则脉去而不来。金匮云。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或来而无去。尺中无脉。此藏气将绝之脉形。如不诊其脉而妄针之。下针即死。其死者有躁静之分。躁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外。其脉去而不来。医者以手按尺脉。则寸关之脉全无。手足厥逆。四末本输诸井已无所出。而十二原接受三百六十五节气味转注之道已绝。藏真之气。不得天气谷气入而合之。则藏之气暴露于外。以致其脉去而不来。不用针亦将死之候。针之即死。其死也躁动不安。盖因藏真之气尽量泄于外也。是谓逆厥。静者五脏之气已先绝于内。其脉来而不去。医者以手按寸。则尺关之脉全无。张口短气。吸而难入。盖藏真之气将绝。虽有天气谷气欲补充之。亦无能为力。不用针亦将死之候。针之即死。盖藏真之气先竭而妄针之。重竭其外来之气。其死也静。是谓重竭。取五脉者死。其义有二。
(一)五里脉。尺动脉在五里。为五 之禁。盖五脏之真气。尝赖六腑水谷之气以养之。五里乃手阳明之要穴。如藏气已损而妄针之。则六腑水谷之气补充五脏之要道隔绝。得谷者昌。绝谷者亡。即此义也。
(二)五脏之气绝而各有脉形。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四季脉代(二)。但弦无胃曰死。如按琴瑟。但钩无胃曰死。前曲后居。如操带钩。但毛无胃曰死。按之萧索。如风吹毛。但石无胃曰死。来如解索。去如弹石。但代无胃曰死。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以上五脉。不可用针。仲景云。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本调以甘药之正义。然次条释脉末语云。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脉经定为死脉。贤如仲师。对此脉之断语。难治之上。加一必字。与不可治之死证。相去几希。恶可用针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