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古籍 >> 针灸推拿 >> 子午流注说难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子午流注说难-下卷-终始根结释义

  • 文章导读:子午流注说难-下卷-终始根结释义

           凡用针者。必通十二经脉之所终始。营卫偕行二十八脉。此其常例。外邪病患。奇邪离经。阴经典阳经各别。则各有根结。各有终始。阴经阳经不同。手经足经各异。用针者应重足不重手。盖阴者主脏。阳者主腑。足三阴三阳。接近于脏腑。手三阴三阳之脉度。不接近于脏腑。但补泻迎随。和气之方。必通阴阳脏腑。故根结偏重在足。然脉会大渊。阴阳之有余或不足。又当从手诊脉。盖人迎主三阳。脉口主三阴。人迎一盛一盛三盛。病在少阳太阳阳明。脉口一盛二盛三盛。病在厥阴少阴太阴。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三倍以上。名曰阴阳俱溢(一)。当以开十宣之法疾泻之。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而伤五脏。危证也。如四倍以上。左为外格(一)。右为内关(一)。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脉口。较平人俱盛四倍以上者。名曰关格。与之短期。盖阴阳离绝。生气已竭之死证也。
           其人迎一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阳。用针者。皆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
           其人迎二盛于脉口者。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阳。用针者。皆泻足太阳而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
           其人迎三盛于脉口者。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者。病在手阳明。用针者。皆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
           其脉口一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者。病在手厥阴。用针者。皆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
           其脉口二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者。病在手少阴。用针者。皆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
           其脉口三盛于人迎者。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者。病在手太阴。用针者。皆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
           刺道毕于终始。终始之道。有常有变。经脉十二。始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脉度二十有八。男子始于左手太阴肺。终于督任两阳跷。女子始于右手太阴肺。终于任督两阴跷。此经脉终始之常。外有经正经别六合。不在其中。皆人身生理之常。其有病变者。则三阴三阳各有终始。各有根结。推而言之。尤有根而不结者。散于络别而倒行。会于项中。始于任而终于督。七次八穴十四行(二)。尚未尽也。此根而不结之变例。
           (一)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睛明穴)
           (二)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头维穴)
           (三)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听宫穴)
           (四)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中腕穴)
           (五)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舌本穴)
           (六)厥阴根于大敦。结于玉英。(玉堂穴)
           以上六者。有根有结。重足不重手。盖足三阴三阳之井穴。皆在足下。故也。
           (一)足太阳根于至阴。溜于京骨。注于昆仑。入于天柱。六次脉飞阳也。
           (二)足少阳根于窍阴。溜于丘虚。注于阳辅。入于天容。四次脉光明也。
           (三)足阳明根于厉兑。溜于冲阳。注于下陵。入于人迎。一次脉丰隆也。
           (四)手太阳根于少泽。溜于阳谷。注于小海。入于天窗。三次脉支正也。
           (五)手少阳根于关冲。溜于阳池。注于支沟。入于天牖。五次脉外关也。
           (六)手阳明根于商阳。溜于合谷。注于阳溪。入于扶突。二次脉偏历也。
           以上六者。手足三阳之别络也。根而无结。重阳不重阴。盖手之三阴。从胸走手。不上于头。故不计也。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