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思考中医-第七章 少阳病纲要 |
一、少阳解义
少阳这一章我们仍从篇题谈起,篇题的其他内容前面两章已作过讨论,这里仅就少阳的涵义作四方面的简述。
1.少阳本义
何谓少阳?少者小也,未大也。所以,若从字面来直接理解少阳的本义,那么,少阳应该就是初生之阳,未大之阳。《素问·阴阳类论》将少阳喻为“一阳”,亦就包涵有这个意义。这是少阳的第一层意思。第二层,道家于四方设有四帝君,而东华帝君即号少阳。东华帝君主东方之事,以东华帝君命少阳,说明道家将少阳定位在东方。少阳与东方相关,当然就与春三月相关,当然就与寅卯辰相关。这样一个定位很符合少阳的本性,古云:医者、道者,其揆一也。诚非虚语。第三层,少阳以一阳言之,以初生之阳言之,以未大之阳言之,以东华帝君言之,它显然具有木的性用,而在运气中少阳却明确定为相火,这就说明在经典里少阳兼具木火两重性用。这样一个两重性实际上也就是一个体用性。我们看《易》的先后天八卦,离卦属火,在后天八卦中它处于南方正位,南方火这是众所周知的,这也是从用的角度谈。可是在先天八卦中,离火却位于东方,却位于木位。这就关系到一个体的问题、源的问题。火从哪里来?火从木中来。古时候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取火工具,有火柴、有火机、还有电子打火。古人靠什么取火呢?靠钻木取火。所以,火从木中来。那么更早一些,连钻木取火的方法都没有的时候,这个火从哪里来?这个火就从雷电中来。惊蛰节后,春雷响动,大的雷电将干草枯木击燃,这便是最自然、最原始的火种。雷属春,春属木,这便又将木火连为一体了。雷属春,龙亦属春,雷属东方,龙亦属东方,华夏以龙自称,华夏民族为龙的传人,那么这个龙究竟是什么?是恐龙吗?绝不是!龙是虚指还是实指呢?我们只在雷鸣电闪之时仿佛能见到古人所描绘的龙的形象,龙雷之间是不是有一种很实在的、很直接的关系?这是作为龙的传人应该搞清楚的问题。而古人将木火,将少阳火称为龙雷之火,显然与火的自然出处有关。龙雷火,木火,木中有火,火出木中,这便是少阳所具的两重性。
2.少阳经义
从经络的意义看,少阳有手足少阳,在这里足少阳的意义显得更为突出。足少阳布身之两侧,足太阳布身之后,足阳明布身之前。《素问·阴阳离合论》云:“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这样一个开合枢的关系正好与上述经络的布局相应。少阳在两侧,正应门枢亦在两侧,门枢主门之开合,少阳主太阳阳明之开合。更具体一些来区分,左为阳,右为阴,阳主开,阴主合,故左少阳主要负责枢转太阳之开,右少阳主要负责枢转阳明之合。因此,左少阳发生病变它主要影响太阳,应合太阳而治之,论中的柴胡桂枝汤即为此而设;右少阳发生病变则主要影响阳明,应合阳明而治之,论中的大柴胡汤,以及小柴胡加芒硝汤即为此而备。
3.少阳府义
少阳府主要包括胆与三焦,胆是六府之一,也是六府中一个非常奇特的府,为什么说它奇特呢?因为六府中的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都只限于一个“六府”的性用,而惟独这个胆,它还兼具有奇恒之府的性用。从藏府的性用而言,藏为阴,府为阳,二者皆有偏性,故五藏主藏精气而不泻,六府主传化物而不藏。一个藏而不泻,一个泻而不藏。而惟独上述这个胆与众不同,它既具六府之性,即泻而不藏,同时又具五藏之性,即藏而不泻。一府而兼两性,不偏不倚居乎中正,这是五藏六府中独一无二的。正因为这样一个特性,《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正因为这样一个特性,《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胆封为“中正之官,决断出焉”。所以,胆的这个“中正之官”不是随便就封的,你要真能不偏不倚,你要真能处乎中正。光是泻而不藏,或光是藏而不泻,那都不行,那都是偏倚,那都不是中正。而惟有这个中正的前提具备了,方能行使决断的功能。不中正能行决断吗?你不中正,你偏倚了,你偏袒了其中一方,这个还叫决断吗?这个不叫决断!这叫徇私舞弊,这叫贪赃枉法。因此,《素问·灵兰秘典论》给胆所作的这样一个功能定位,它不但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另外,我们从胆的造字看,胆的声符用“旦”,“旦”是什么呢?日出地者为旦,旭日东升,九州普照,所以,旦为明也。而惟其明者,方能行司决断。你不明,你昏庸了,你财迷心窍了,你权迷心窍了,你怎么能做到中正,不中正怎么决断呢?所以要明,明则行,明则决断。胆的造字就包含了这样一个意义。胆为中正之官,胆主明,胆又为清净之府,胆的这些功用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清正廉明。而事实上,惟有做到“清正廉明”,这个“决断”方有真正的意义。因此,今天我们来谈论胆的这个问题,它显然已不是一个纯粹的生理学、生命学、生物学的问题,它还涵括了很重要的社会问题。透过生理现象映射出一定的社会问题,而通过社会现象的研究反过来促进生理问题的认识,这便是《素问·灵兰秘典论》向我们展示的社会医学模式。
接下来我们看“三焦”这一府,三焦的官位,《灵兰秘典论》封定为:“决渎于官,水道出焉。”什么是决渎呢?决者,疏通也,流行也,开闭也,故《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闭虽久,犹可决也。”那么,渎呢?渎,《说文》云:“沟也。”沟这是从小的方面言渎,大的方面,“江湖淮济为四渎”,即江水、湖水、淮水、济水名为四渎。所以,决渎合起来就是疏通流行沟渠水路,使水道畅通,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惟有水道畅通,才能保障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因此,决渎这一官对于身体健康,对于国计民生,都是很重要的一官。决渎这一官为什么会是三焦来承担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有争议,似乎我也没有这个能力把它全面的澄清。因此,这里只是就三焦这个概念谈一些相关的想法。三焦我们首先来看“焦”,“焦”的意义应该比较清楚,它是火字底,所以与火有关系。我们将什么东西往火上一烤,它就显现这个“焦”臭来,因此,焦者火之臭也。焦就是火的作用的一个显现。我们看运气,运气的少阳相火即以三焦言,说明三焦与火的联系是很确凿的。决渎之官要三焦来担当,开通水道的作用要三焦来完成,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水的功用必须靠火来帮助完成,这又再一次证明了我们在太阳这一章中阐述的理论。焦的意义我们清楚了,它与火有关,那为什么要叫“三焦”呢?三焦说明火的性质有三,火的来路有三,说宽一点,三火就是天火、地火、人火,说窄一点,就是上焦之火、中焦之火、下焦之火。上焦之火主要讲心肺之阳,中焦之火主要讲脾阳,下焦之火主要讲肾阳。我们回忆一下《中医内科》,《中医内科》在讲到水肿的时候,水液的代谢是不是主要与肺、脾、肾三脏相关?确实主要与肺、脾、肾相关。火的性质,火的来路我们讲了三个,同理,靠火作用的这个水的出路亦应该有三个,这就是上焦天水,中焦地水,下焦水水。从自然的角度讲,天水即自然降雨之水,而肺为五藏之天,肺为水之上源,肺所主的这个水与天水相关;地水即地下水,地下之暗河系统即属于此类,脾主运化,脾属土,土克水,脾所主的这个水与地水相应;水水即江河湖海之水,肾为水藏,肾所主的这个水与水水相应。上面这些水,上焦水、中焦水、下焦水,分开来是三水,合起来是一水,因为水与水之间始终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水之中,我们尤其应该注重这个中焦水,中焦水也就是地下暗河系统的水,这个暗河系统的走向形成了传统所说的“龙脉”。龙脉不仅是风水学关心的一个大问题,也应该是现代生态学关注的一个大问题。有些地方为什么草木茂密,郁郁葱葱?有些地方为什么寸草不生,甚至还要沙漠化?关键的在于这个“龙脉”的有无。有龙脉,有地下水,那自然万物生长,山林茂密。没有龙脉,没有地下水,那自然万物不生,山野荒漠。青山绿水这句话应该往深处看,这个绿水是青山的前提,有绿水才有青山,没有绿水,那就只有不毛之地。而这个绿水有时是我们看到的河溪,有时则是看不到的地下水,是龙脉。因此,人工植树造林也要看条件,看你植树的地方有没有这个龙脉,有龙脉你植的树就容易成林,没有龙脉呢?你很可能白打工。所以,植树造林也不能光凭热情,还要讲科学,还要讲风水。风水术中就有辨认龙脉的具体方法。你把龙脉转换成地下水,转换成暗河系统,那寻找龙脉就变成了科学。其实古代的很多学科研究的都是科学,只是这个名字叫起来使我们很容易联系到迷信。因此,命名的科学化、现代化倒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中焦地水关系到整个生态,现在搞西部开发首先强调生态环境,但是,如果没有很好地认识这个地水与生态的关系,还是这样无限止的开采地水,那这个生态没法好起来。另外就是地水受到日益严重的破坏,这对于人体的中焦会有什么影响呢?这个因素必须考虑进去。现在现代医学已经意识到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于医学的影响,搞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医学模式。那么,这个环境医学模式,生态医学模式应该迟早会提出来。
4.少阳运气义
前面谈少阳经义的时候,少阳经所处的这个位置与它主枢的功用非常相符,这使我们想到经典概念的严密性,它不仅有功能的基础,也有结构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探讨每一个经典的概念时,都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切忌得过且过。经典概念的涵义很广,以我们目前所编写的教材而言,这个涵义还远远没有探求出来。迄今为止,统编教材已搞了六版,现在又在紧锣密鼓地组编七版,这些不同版的教材有什么区别呢?除了版本上的区别,在内涵上看不出有什么大的突破。中医教育适不适合搞统编教材,我们需不需要这样频繁的变更教材?这个问题值得大家商讨。对于经典的每一个概念都应该花大力气去研究、去探求,我的这部著述起名为《思考中医》,其实就是通过对中医一些主要概念的思考,尤其是对《伤寒论》中一些主要概念的思考展开来的。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思考清楚了,中医的整个脉络就会十分明晰地呈现在你的眼前。这个时候不管你搞不搞中医,也不管外界对中医是个什么看法,都无法动摇你对中医的认识。这样一个认识在佛门中又叫定解,定解不容易获得,而一旦获得就牢不可破。在现代化的时代里要想学好中医,这个定解非建立不可。
在运气里,少阳主相火,相火这个概念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它映射出的问题恐怕不是现在这个篇幅可以探讨清楚。因此,本节只能由浅入深地作一个相似的讨论。很显然,相火是针对君火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因此,讨论相火必然就得跟君火联系起来。我们看运气的相火在人属三焦、心包,君火在人属心与小肠,现在我们暂且撇开三焦、小肠,来看这个心与心包。心之外有一个独立的心包,而且有专门的手厥阴相连,这在中医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除心之外,肝脾肺肾有没有相应的肝包、脾包、肺包、肾包呢?没有!只有心有。因此,心之有心包,与火之分君相是有紧密关联的,我们不能将它作为一般的问题来讨论。过去一些医家,特别是金元时期的一些医家,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一般化了,以为火分君相,一个变两,这便将土木金水一对一的格局打破了,本来是一水对一火,现在搞出两个火来,一水怎能治二火呢?于是“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观点被提出来了,而滋阴一派,泻火一派亦应运而生。上述这个问题不能这样简单来看,火之有君相,即如心之有心包,一个是从五行六气的角度谈,一个是从藏府的角度谈。五行之间有区别,水火怎么没区别,它有寒热的区别,天地怎么没区别,它有高下的区别。从寒热,从高下来谈区别是可以的,但,从有余不足去谈这个区别,那就会有不妥处。心与其余四藏,火与其余四行,我们很难将它们放在同一水平来思维。它们之间不平等,它们之间有差别。你不承认这个不平等,你不承认这个差别,那整个自然之性就会被扭曲。所以,我始终对男女平等的提法持保留意见,男女不可能平等,也不能平等。除非你能让男人来月经,让男人生孩子。还是女的来月经,还是女的生孩子,你却要搞男女平等,其结果会怎样呢?从长远的利益看,从根本的利益看,损失的还是女性。女性的“权利”好像增加了,而女性的负担却越来越重。前门赶走虎,后门迎来狼。越搞平等,其实就越不平等。上述这个差别,上述这个不平等,在形而上与形而下里表现得更为突出。
《易·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有关形而上与形而下以及道与器的问题,我们在第一章中已作过讨论,心为君主之官,处形而上之位,其余藏府则为臣使之官,而处形而下的范围。上述的这个关系如果从五行的角度看,则能得到更好的说明。五行中,火属心,其余金木水土分属肺肝肾脾。五行之间一个最大的差别是什么呢?就是火与其余四行的差别。火放开了,它往上走,因为火性炎上,而其余的金木水土放开了,它们往哪走?它们只能往下走。因此,在五行里,这个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是了了分明的。用不着我们去动脑筋,它自然地就上下分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与器有什么区别呢?除了上面这个有形无形,向上向下的区别外,还有一个很内在、很本质的区别:是器它就有生化,它就有升降出入。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云:“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有器就有生化,有生化就必有不生化:有器就有升降出入,有升降出入就必有升降息、出入废,这是非常辩证的一对关系。既然有器形成,那自然就有器散的时候,“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有生化就有不生化,而从佛门的观点说就是有生必有灭,生灭相随。那么,这个生化与不生化以及这个生灭的根源在哪里呢?很显然与这个器有关,与这个形而下有关。所以,器世界的东西,形而下的东西都是有生化的,都是生灭相随。有生化,有生灭,这就有变动,《易》也好,医也好,都强调一个“成败倚伏生乎动”。因此,这个变动生起来,成败、兴衰就生起来,轮转漂流就生起来。你要想获得永恒,在器世界这个层次,在形而下这个层次,那是万万不可能。因为你有生化,有生灭。要想获得永恒,那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设法不生不化。无有生灭,无有生化,自然就无有变动,如如不动那还有什么成败,还有什么兴衰,这就永恒了。对这样一个问题的可能性,黄帝也十分关切,于是便有“帝曰:善。有不生不化乎?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与道合同,惟真人也。帝曰:善”(见《六微旨大论》)的这样一段对话。可见不生不化是完全有可能的,条件就是“与道合同”,与“形而上”合同。因为在形而上这个层次,在道这个层次,在心这个层次,它不具器,不具器,那就不会有生化,没有生化,所以它能“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因此,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她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她的理想目标,其实就在形而上这个范围里。《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什么呢?就是损这个器世界的东西,就是损这个形而下的东西。你对器世界的执著越来越少,你对形而下的执著越来越少,那当然就趋向形而上了,这就是“与道合同”的过程。佛家讲“看破,放下,随缘,自在”,看破什么?放下什么?就是要看破、放下这个器世界,这个形而下。在形而下里,在器世界里,到处是束缚,到处是障碍,你怎么可能获得自在?所以,你要想真正地大自在,那就必须“看破、放下”。佛家修炼讲“明心见性”,道家修炼讲“修心养性”,可见都在形而上这个圈子里。因此,形而上与形而下不仅将道器区分出来,也将圣凡区分出来,也将中西文化的差别区分出来。你要搞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如果你不把着眼点放在这个上面,你能比较出一个什么来?我们谈火分君相,也要着眼到这个上面来。既然心火属形而上这个层次,位居君主,不具形器,那它怎么跟器世界的其余藏府打成一片?作为火它怎么腐熟水谷?它怎么蒸腾津液?它怎么熏肤、充身、泽毛?那就只好由相火来,让相火来履行这个“凡火”的职责。因此,相火概念的产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性思考和实际需要的前提。所以,从形而上与形而下来讲,君火属形而上,相火属形而下。形而上,故君火以明;形而下,故相火以位。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易·系辞》曰“神无方”,神无方,故以相火为方,以相火为位。神用没有方位可言,她只随缘显现,而在器世界这个层次又不能没有方位,因此,建立相火以为方位。前面我们曾经谈到人与其他动物最大差别这个问题,这是我们提出“主动用火”亦是一个最大的差别。迄今为止,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是主动用火的,而在这个主动用火的现象背后存在一个更具实义的差别,就是人类独特的思维。心火主神明,故火与思维有密切的关系。火与思维相关,思维由火所主。而现在火作了君相的划分,作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划分,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思维是否也有君相的差别?在思维这个领域,在意识这个领域,哪些属于形而上?哪些属于形而下?潜意识、无意识,以及思维中的直觉,是否就属于形而上的范围?而逻辑思维是否就属于形而下的范畴?思维和意识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对那些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发现后面的这些思维和意识过程,这些过程中所显现的和谐和惊世骇俗,令人们惊讶不已并深受感动。
历代的科学家们都在探讨这个过程,想使之“真相大白”。心灵深处的这些东西是怎么爆发出来的?心灵深处所唤醒的东西来自何处?对此,柏拉图在《斐德罗》中表述道:“这些被唤醒的东西并不是从外部输入的,而是一直潜藏在无意识领域的深处。”行星运动定律的发现者开普勒为他的这一发现所显示的和谐深深感动,在《世界的和谐》一书中,他写道:“人们可以追问,灵魂既不参加概念思维,又不可能预先知道和谐关系,它怎么有能力认识外部世界已有的那些关系?……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所有纯粹的理念,或如我们所说的和谐原型,是那些能领悟它们的人本身固有的。它们不是通过概念过程被接纳,相反,它们产生于一种先天性直觉。”著名物理学家泡利对开普勒的这一思想进行了更为精确的表述:“从最初无序的经验材料通向理念的桥梁,是某种早就存在于灵魂中的原始意象(images)——开普勒的原型。这些原始的意象并不处于意识中,或者说,它们不与某种特定的、可以合理形式化的观念相联系。相反,它们存在于人类灵魂无意识领域里,是一些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意象。它们不是被思考出来的,而是像图形一样被感知到的。发现新知识时所感到的欢欣,正是来自这早就存在的意象与外部客体行为的协调一致。”(上述两则引文引自 S·钱德拉塞卡著,杨建邺、王晓明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一书,谨此致谢!)一个创造,一个光辉的思想,一个激动人心的理论,它们来自于某种早就存在于灵魂中的原始意象。这个原始意象不来自于外部,不存在于意识这个层面,它来自于无意识;这个原始意象“不是被思考出来,而是像图形一样被感知到的”。这使我们想到了孔子在《易·系辞》中的一段名言:“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由上述这个原始意象产生出来的思想可以不同,由上述这个原始意象产生出来的创造可以不同,但是,对这个原始意象存在的认识和描述却是这样惊人的相似。这使我们由衷地感到:古圣今圣,其揆一也;中圣西圣,其揆一也。我们不禁要问:《易》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儒家为什么要将《易》立为群经之首?《易》是否就是要专门探讨原始意象那个层面的东西?“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也还是那座山哪,梁也还是那道梁。”人类科学迄今为止所发明的这些伟大理论,它们所揭示的,它们要说明的,不过就是自然界这奇异的均衡关系,不过就是自然界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固有的和谐。科学并没有在自然之外创造什么,科学也没有在自然之内减少什么。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科学只是充分地利用了自然给出的这个均衡与和谐。写到这里,我们惊奇地发现,中医不正是这样一门科学,她在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她在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方面,做到了尽善尽美,无以复加!
二、少阳病提纲
少阳病提纲的讨论主要以少阳篇 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依据。这部分的讨论拟分两个方面。
1.总义
(1)少阳病机提纲条文
其实就是病机条文,这在太阳及阳明篇中已作过论述,既然是病机条文,那它的涵义就关系到整个少阳篇。因此,在这一条上必须多花功夫。为了显示病机条文的重要性,我们还是给它一个病机格式,就是:“诸口苦,咽干,目眩,皆属于少阳。”
(2)三窍的特殊性
我们看提纲条文中讲到三个非常简单的证,就是“口苦,咽干,目眩”,这样三个证好像不痛不痒,怎么可以用它来作少阳病的提纲?说实在,就口苦、咽干、目眩这三证的本身而言,确实有些不打紧,但是,我们一想到经典的特性是“一字之安,坚若磐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就知道三证的简单中必然蕴涵着不简单。口苦、咽干、目眩,它主要讲了口、咽、目这三窍,现在我们暂且撇下苦、干、眩,看看这三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窍者孔穴也,以供出入者也,山川的窍以及人身的窍都不外乎这个出入的作用。既然是出入,那就关系到一个开合的问题。我们看看人身的诸窍中,哪些窍的开合最灵敏,哪些窍的开合最频繁呢?只有口、咽、目这三窍。而且这三窍的开合是最直观的,最易于感觉到的。我们说话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口在不停的开合,而我们的讲话,连带我们进食、呼吸的吞咽动作,这个咽也在不停的开合,只是这个开合稍深了一层。目呢?目的开合更容易感受到。所以,口、咽、目它的一个最大特征,也是一个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特征,就是它的开合性。讲开合,开合这个过程的实现,它靠什么呢?它靠一个枢机。开合越频繁,开合越灵敏,那必然是枢机越灵敏。开合的特征越显著,必然就是枢机的特征越显著。因此,谈口、咽、目,它实际上把一个什么问题带出来了呢?它把枢机的问题带出来了,它把少阳带出来了。你看口、咽、目,你感觉到它的开合,你感觉到它们在“位”的变化上异常灵活,那这个“开合”,这个“位”的变化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枢”上来。因此,谈一个口、咽、目,便将少阳主枢,便将相火以位的内在涵义活脱脱地呈现出来。还有什么比这个口、咽、目更适合于作少阳的提纲?还有什么比这个口、咽、目更能透出枢机的要义?这时你真有一种非此莫属的感觉。以口、咽、目为少阳提纲,并不是说这三窍就由少阳所主,而是透过这三窍表现出少阳病最最关键的机要。醉翁之意不在酒,诸如此类的手笔,不由得你不叹服。
(3)苦、干、眩义
接下来我们看苦、干、眩,苦是什么呢?苦是火的本味,火味为苦。干呢?凡物近火则干,故干者火之性也。眩者则如《释名》所言:“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遥遥然不定也。”是什么东西具备这个“遥遥然不定也”之性呢?很显然,风(木)具备这个性,火具备这个性。因此,谈苦、干、眩,并不是说苦、干、眩只限于少阳病所有,而是透过苦、干、眩表出少阳枢机的木火之性、相火之性。另外,对于少阳提纲的讨论我们还可以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比如这个苦的问题,苦于五行属火,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苦不但属火味,亦与心相关。而我们稍作深入,就会发现与苦联系最密切的痛它也与心相关,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苦与心相关,而在五志中,喜乐亦与心相关。痛苦属心,痛苦生于心,喜乐亦属心,喜乐亦生于心。痛苦、喜乐与心的这个特殊关系,便将宇宙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引发出来。痛苦本为生理现象,但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之深、之大,我们很难将它们分割开来,因此,对于痛苦和喜乐我们完全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问题千千万,但是,这些千差万别的问题能不能归结到一个点上,或者说一个问题上来呢?从最根本的意义,从最究竟的意义去思考,这是完全可以的,这个点、这个问题就是痛苦与喜乐,简称苦乐。我们可以从纵向来看,也可以从横向来看,看看人类付之的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科学的也好,艺术的也好,宗教的也好,是不是都是在这个上面用功,是不是都是为了减少一些痛苦,增加一些喜乐。人类的所有行为,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这样一个宗旨?至少在动机上,在主观愿望上没有一个例外。因此,只要我们从苦乐的问题上去作意、去思考,那就把人类的复杂问题、人生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真实化了。将人生的问题简单化、真实化以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便有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思考和判断。毫无疑问,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使人少苦多乐,甚至离苦得乐,是人类一切行为和努力的动机和宗旨,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而我们从本质上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努力作一个划分,则不外两类,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上的这个层面用功,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下的这个层面用功。而更具体地说,形而下的这个层面就是物质的层面,形而上的这个层面就是精神的层面,就是心的层面。上述这个划分建立以后,很多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整个现代科学它是在哪个层面用功呢?她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在物质这个层面。她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企图用改造物质的方法来作用人类,用这个物质手段来使人类离苦得乐。物质手段能不能使人离苦得乐呢?当然可以。肚子饿了,给你吃的,身子冷了,给你穿的,饥寒交迫的苦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但是,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手段还能在多少程度上使人离苦得乐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感受过了你就应该有思考。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痛苦,是不是他们已经完全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已经占有了太多的形而下这个层面,是不是他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地离苦得乐了?如果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们的人生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用物质手段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怀疑。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上为什么有限?我们回观前文便能明白,因为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源,人生这个苦乐的根源,它不来自于形而下这个层面,它不来自物质这个层面,它们来自于形而上,来自于心这个层面。因此,用物质手段来着眼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上去解决。它是间接的,它始终绕着圈子。在温饱没有解决前,在饥寒交迫的这个阶段,物质的作用好像很强,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一旦解决了,物质手段的能力就基本达到饱和。再往下走,物质手段所能起的作用便只是隔靴搔痒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截了当,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连根拔起,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那么,根在哪儿呢?当然就在形而上,就在心这个层面。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你看《老子》,他不叫你去追求物质,他不叫你去不断地丰富这个物质手段,他叫你“知足者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他知道这个人生的乐不可能最终从物质这个层面得到,在物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不知足,那千万、亿万的家产、身价你也不乐,你也可能痛苦。因此,沿着物质这条路,沿着形而下这条路,你就是走到天上去了,走到太空,甚至外太空,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你还是没法解决。到时醒悟了你还得回头,你还得走形而上这条根本的道路。老子看清了这一点,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不鼓励人们走物质探索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他告诉你知足就行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干吗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这个层面你去看中国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现代化这条道,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物质发展这条道,也就不足为怪了。对中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医价值的认识,我们不能光局限在几个病上,应该放开来看。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从少阳提纲条文的讨论,从对苦这样一个问题的引申,我们看到中医的内涵确实包括了上述三个层次的东西,只看你能不能真正地把握它,受用它。
2.别义
(1)五窍之特点
少阳提纲条文谈到口、咽、目三窍,这使我们想到五窍的问题。五窍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窍是什么?《说文》云:“穴也,空也。”《礼·礼运》曰:“地秉窍于山川。”《疏》谓:“谓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综《说文》、《礼经》所云,窍就是山川中的孔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山洞,这些孔穴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出纳地气。地虽然属阴,虽然藏而不泻,但它也要交换,与天交换,与阳交换。它也要有呼吸。这个交换,这个呼吸就是通过位于山川的孔窍来进行的。可见自然天成的每一样造化都不是没用处的,都不会闲置,只是你没有认识到。认识到上述这个“窍”的涵义,我们来看五藏的窍就非常清楚了。首先在中医里只有五藏有窍,六府没有窍。为什么呢?六府属阳,五藏属阴,六府应天,故泻而不藏,五藏应地,故藏而不泻。应天则本就空灵,何需有窍?应地则实而厚深,故需有窍以供出纳。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中医理论它的基础很深厚,它的背景很深厚,而这个深厚处就是自然。因此,谈中医你处处在在都不要忘记自然。你道法自然了,你的理论的根基自然就深厚了,你的层次也就自然地上去了。你对这个理论就会坚信不移。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你心中有数,了了分明。像这个五藏主窍的问题,一联系到自然,你就很清楚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看肝、脾、肺、肾这几窍,这几窍皆符合于《说文》、《礼经》所给出的窍的涵义,即皆位于山川(头者身之山川也),皆具空穴孔窍之性。而且在这几窍中,肝窍目、肾窍耳、肺窍鼻皆分左右两窍,脾窍口虽不分左右两窍,然由上下两唇相构,且诸窍皆直通于外。惟独心之窍不具这个特性,它既不直通于外,亦非空穴之窍,且不分左右、上下,而为一独“窍”。五藏之中,肝脾肺肾诸藏皆实,而其窍却虚;心藏本虚,而其窍却实。五藏之中,心为君主。君主为孤为寡,故无有左右,无有上下。余则为百官而有左右、上下之分。五窍的这样一个特性,既使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一面,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一面,二者似不可分。
(2)九窍之布局
谈完五窍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九窍。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九窍的布局很有意思,双窍的有三,单窍的亦有三。双窍的耳、目、鼻居于上,单窍的口、前阴、后阴居于下。双窍之构成恰似易卦之阴爻(--),而单窍之构成则恰似易卦之阳爻(—),且双数偶亦为阴,单数奇亦为阳。上三阴是为坤,下三阳是为乾,上坤下乾是一个什么卦象呢?正好是一个泰卦。所以,九窍的布局就正好构成一个天然的地天泰卦。而连接这个地天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处于口鼻之间的人中。人中的称谓过去我们也许不理解,它不过是鼻口之间的一个沟渠,为什么要叫人中?其实人中的这个称谓,甚得中医的三昧。它就像是一个机关,这个机关解开了,中医的许多东西就能一目了然。何谓人中?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矣。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胃。因此,鼻口实际就是天地与人身的一个重要连接处,天气通过鼻与人身连接,地味通过口与人身连接。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何以天地之气生?天地之气何以生人?显然这个口鼻担当了重要的作用。而鼻为肺窍,口为脾窍,肺主乎天,脾主乎地。故鼻口者,天地之谓也。即以鼻口言天地,那处于其间的这道沟渠不为人中为何?因此,人中的这个称谓非它莫属。《素问·六微旨大论》云:“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研究人气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气交呢?气交就是指天地的气交,阴阳的气交。天气要下降,地气要上升,阳气要下降,阴气要上升,天降地升这就气交了。气交了就有万物化生,气交了就有人的产生。故曰:天地气交而人生焉。天地气交,乾天之气下降,坤地之气上升,这是一个什么格局呢?这正好是一个泰卦的格局。所以,人身这个九窍的布局,它要三个双窍在上,三个单窍在下,这就正好体现了天地的气交,就正好体现了泰卦这个格局。这好像是巧合,又好像不是巧合。总之,造化的奇妙着实令人赞叹。天地要气交,阴阳要气交,这个气交的过程总要有一个通道,而人中生就的是一个沟渠,这样一个结构就正好可以作为气交的通道。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中这个通道虽然是外在的,但它必然反映内在天地气交、阴阳气交的情况。因此,人中的这个结构,人中的这个长相就非常的重要。相家看人中可以看人的寿元,为什么呢?因为人中的结构反映了人体气交的状况,“言人者求之气交”,人的身体状况,人的健康,人的长寿,它由什么来决定呢?就由这个气交来决定。气交好的人,你当然就有了健康和长寿的基础,气交不好,天地之气不生你,四时之法不成你,你从哪里去找健康?你从哪里去找长寿?基础没有,根基没有,你没法获得健康和长寿。所以,看人中实际上就是看气交,看气交实际上就是看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你都看到了,那你为什么不知道他的寿命,当然就知道了。因此,大家不要以为看相就是迷信,孙真人要求一个大医必须精通诸家相法,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你从基因去了解一个人的生命状况,去了解一个人的寿命长短,那我为什么就不能从人中去研究、去了解呢?难道从基因看出的就是科学,从人中看出的就是迷信吗?我看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怎么只许官家点火,不许百姓点灯呢?重要的应该来考究它能不能看出?能不能看准?如果看不出,看不准,你又说能看出,能看准,那当然是骗人!当然是迷信!倘若他能看出,且又能看准,与基因研究的结果不相上下,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条件,却能与一个高科技的、复杂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相近,甚至相符。单就这个事实就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就足以让我们对这个简单的方法刮目相看。简单了难道就不科学,难道就注定是土气、是朴素,难道就登不了大雅之堂。让我们看拉丁的一则箴言:“简单是真的标志。——Simplexsigillum veri.”科学所要追求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这个“真”吗?简单的其实就意味着真,越真的就越简单,越简单的就越真。复杂了那是没办法,那是不得已,而复杂了往往容易失真。《老子》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个简不简单,真是够简单。可正因为这个简单,它透发出真实。人生的真实,社会的真实,都包含在这个简单里面。可就因为这个简单,“天下莫能知,天下莫能晓”。人性是不是都有喜复杂的一面呢?本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人总觉得这样简单不过瘾,还是复杂一些好。你摸脉摸出这个病来,他觉得不保险,不放心,还是要搞一些现代手段的检查。另外,现在你开医院如果就是望、闻、问、切,就是开几剂中药,即使你把病人治好了,那你的医院也要倒闭。为什么呢?经济在制约你,你的经济指标上不去,医院怎么能开下去?除非你到国外去开!所以,你必须开大量的检查,也必须上西药。这是现实,中医也还得食人间烟火吧,那你就得随行就市。人为天地气交的产物,这一气交就变成泰的格局,而九窍的布局就正好符合这个格局。天地气交通过什么道路进行呢?通过人中这个道路进行。故人中之道宜深、宜长、宜广。人中深、长、广了,那么,它所代表的这个内在的道也必然会深、长、广,这就为气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气交好了,生命当然就会长久,这是必然的道理。人昏过去以后,人的生命危急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去掐按人中。许多人就因为这一掐,苏醒过来了,转危为安了,为什么呢?气交的道疏通了,打开了,气交恢复了,生命也就自然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中是不是一个重要的机关?人中这个称谓是不是真透着中医的三昧?大家可以思考。
(3)否极泰来
九窍的分布充分体现了泰的格局,泰其实就是宇宙演变到有生命的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而人体的外部结构正好记录下了这个标志。这便提示我们,要想透彻地理解生命的过程,泰卦便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泰卦的布局已如上述,它正好与否卦的布局相对相反。所以,自“易”始,否泰就分别用来表示两个截然相反的事态。诸如善恶,好坏,吉凶,小人君子等。而泰卦当然代表着好的一面,否卦就代表着坏的一面。否泰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让我们看一看《易经》否泰二卦的象辞即知。否的布局是乾天在上,坤地在下,故否卦卦辞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尚秉和注云:“阳上升,阴下降。乃阳即在上,阴即在下,愈去愈远,故天地不交而为否。否闭也。”又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人小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尚秉和注云:“天气本上腾而在外,地气本下降而在内。愈去愈远,故气不交。气不交故万物不通而死矣。”由是可知。否之所以为否,否之所以为诸困顿不吉,关键就在于天地不交。那么泰呢?泰的布局上坤下乾,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尚秉和注云:“阳性上升,阴性下降。乃阴在上,阳在下,故其气相接相交而为泰。泰通也。”又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由是亦知,泰之所以为泰,泰之所以为诸通达吉亨,其关键就是天地交通。
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泰二卦的涵义非常深广,有自然科学的方面,有社会科学的方面,也包括了很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些诸多方面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践。从自然方面而言,《易·系辞》曰:“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为什么会絪缊,男女为什么会构精?其实这就是泰的状态。而反过来,天地要是处于否的状态,那就没法絪缊,没法构精了。没法絪缊,没法构精,就不可能有万物的化醇,万物的化生。没有化醇,没有化生,生命怎么得以诞生?即便是诞生了,又怎么能够健康的维持下去呢?所以,我们将生命的产生,以及生命过程的诸多正常和不正常态作一个根本意义上的归纳,其实它就是一个否泰的问题。否代表着不健康态,也就是疾病态,而泰当然就代表着健康态。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医学的一个很根本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实现由否至泰的转变。否是乾上坤下,由于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天地不能交通,阴阳的气交不能很好地实现,五藏的元真不能很好地通畅,因此,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
那么,怎么实现由否向泰的转变呢?一个就是要设法使乾阳下降,另一个就是设法使坤阴上升。而这两个方法孰轻孰重,以及是否同时进行,则完全取决于引起否的这个因素。在天地絪缊,男女构精以后,生命本来应该处于泰的状态,健康的状态。而现在为什么会沦入到否的状态上来呢?说到底还是阴阳的问题,还是升降的问题。一方面乾阳太过,升而不降,可致否的形成;另一方面坤阴太沉,降而不升,亦可致否的形成;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果调节升降的枢机出现问题,就更容易导致否的形成。当然有的时候引起否的因素是综合的,是错综复杂的。
由否转泰的具体过程,反映在太阳篇的痞证里,这个“痞”其实就是上述“否”的状态在人身上的一个具体表现。痞应该有非常多的表现,可是在《伤寒论》里却把这诸多的表现集中在一个“心下”,谓之“心下痞”。为什么要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证用“心下”来表述呢?心下不是讲五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这个脘域正好是脾胃所居。脾胃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升降之枢纽。如果脾胃出现问题,那升降就必然会有问题。升降出现障碍,天地之气怎么相接相交,这便有了否的形成。所以,一个心下痞其实已把形成否的这个症结道明了。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甘草、生姜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泻非言补泻,泻者言其通也。心即上述之脘域,即上述之脾胃,即上述之升降枢纽所居处。这个地方闭塞了,不通了,升降怎么能够正常的进行,这就会有痞证的发生。故泻心者,决其壅阻,通其闭塞,使复升降也。升降得复,则升者降之,降者升之,自然转否为泰矣。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一个转否成泰之方。以上述诸泻心汤而言,大黄黄连泻心汤者,降阳之方也。举凡阳明胃不降则乾阳不降,乾阳不降而生否者,宜此大黄黄连泻心汤。服之令乾阳下降,自成泰之格局。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者,降阳升阴之方也。举凡阳明胃不降则乾阳不降,太阴脾不升则坤阴不升,乾阳不降,坤阴不升而致否者,宜此诸泻心汤。方中所用芩连,即降阳也;所用参、姜、草、枣即升阴也;半夏则开通闭塞,交通上下也。服之自然阳降阴升而转否成泰。附子泻心汤亦为降阳升阴反否为泰之类。否者闭也。闭则天地不交而否。泻心汤能通其闭塞,交其天地,故用之而能“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用之而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泻心虽只五方,若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何愁不能于天地间立此泻心一派,以扫荡诸疾哉!
曾记去岁治一藏族同胞,肝病下利之后,胸中热如火燎,腰以下冷如冰雪,经某县医院西医治疗,下利得止,而余证不减。渐至昼而烦躁,夜不安卧。观此胸热如燎者,乃阳不得降也;脚冷如冰者,乃阴不得升也。阳不降,阴不升,非否而何?故径投半夏泻心汤加肉桂,加肉桂者,以桂配黄连又成交泰之势(古方有交泰丸即由黄连、肉桂相伍而成)。服之半月余,胸热渐平,脚冷渐温,诸证皆除,否去泰来。
三、少阳病时相
前面我们谈到少阳主窍的问题,而由这个窍引出了否泰的讨论。应该说否泰是我们讨论中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为什么说它是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呢?因为无论什么问题,什么疾病,你都可以从否泰去切入,都可以把它归结到否泰上来。不但在人事、社会的领域我们可以用“否极泰来”,在医这个领域我们似乎可以更具体地、更实在地运用它。在前面第三章谈阴阳的开合机制时,我们曾经用开合去分析疾病,我们曾经以开合为切入点。从开合切入,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所有的疾病,而现在从否泰切入,我们也说可以用它来分析所有的疾病,似乎从每一个切入点都能包打天下。其实,这是中医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条条道路通北京。我们从南宁去北京要坐T6特快列车,那么从成都去北京呢?当然不必坐T6,你要乘T8。所以,从任何一个点上深入进去了,你都可以见道。道只有一个,中医的道也好,儒、释、道的道也好,都只有一个。但是,见到它、证到它却可以有许多的方法。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也就是有八万四千种方法,八万四千个切入点。从这些切入点切入,你都能够最终认识宇宙人生的根本。我们这样来看历史上中医的许多流派,那就不足为怪了。张仲景他从三阴三阳切入,李东垣他从脾胃切入,叶天士他从卫气营血切入,吴鞠通他从三焦切入。只要从这些点上真正地深入进去了,最后都到了“北京”,都见到道了。那么,这些法门,这些切入点就应该都是可取的。所谓法门无高下,见道即为真。既然法门无有高下,那你为什么总是强调经典呢?明眼人应该可以看到,经典是什么呢?其实经典就是“北京”!后世那么多有成就的医家,建立了那么多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科。有的医家成就很大,眼界也很高,几乎目空一切了。但是,为什么他们都强调经典,都认为自己流派的出处是来自经典。这恐怕不完全是沽名钓誉,一定要找一个圣贤为依托。而是一门深入以后,当深入到相当的程度时,当他们豁然开朗时,都会不约而同地发现:原来这就是经典!经典与后世不同流派之间的关系,我们在第二章中已作过讨论。它实际上就是一个体用的关系。经典为体,后世学说为用。无体无以成用,而无用亦无以显体。体用密不可分。这样一个关系学中医的必须搞清楚。这个关系如果没有弄清,你就会觉得无所适从。一会跟着张三跑,一会跟着李四学,茫茫然不知所措。到最后两头不到岸,什么都不是,更不要说成一家之言了。所以,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你清楚了它们是这么一种关系之后,就知道路路不相左,法法不相违。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或者单刀直入,直接从经典入手,从体启用;或者迂回而入,从用见体,从后世的医家入手。我想这些方法都可以,都不相违。我的先师就是直接从经典入手学医的,而更多的人则是用第二种方法,先从后世入手。只要你功夫用得深,功夫到位了,都可以学出来。就怕你浅尝辄止,半途而废。这样的人不但自己学不出来,而且说三道四的就是这些人,存门户之见的也是这些人。功夫做深了,见道了,都是岐黄的子孙哪会有什么门户之见?看一看《临证指南医案》,看一看《温病条辨》你就清楚了。
1.寅至辰上
这一节我们讨论少阳病的时相问题。讨论时相当然离不开欲解时,少阳病的欲解时条文见272 条,即“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寅至辰的类似概念我们在太阳及阳明篇已讨论了很多,从时上而言,它有许多层次可分。如以日这个周期层次而言,它包括寅卯辰三个时辰,即凌晨3点至上午9点的这段区域属少阳病的欲解时。如果疾病的特点是表现在这段区间欲解,那么,我们应该考虑有少阳病的可能。当然,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还应该放开来看,联系前面讨论过的问题来看。寅卯辰不只是时间的问题,它还有许多相关性,根据这个相关性我们来举一反三,这才是研究中医的正路。比如寅卯辰它包不包括东方呢?当然包括东方。一个病,或者是眩晕,或者是肠胃不好,或者是其他什么,在南宁的时候你很不舒服,你周身不自在,可是你一到了上海,一到了浙江,你就舒服了、自在了,头也不晕,肠胃也好啦。这个算不算少阳病呢?这个你也应该考虑有少阳的可能。因为它的欲解也在寅卯辰。寅卯辰从月上来讲,它应该是哪个区间呢?它应该是与阳明欲解时申酉戌相对的那个区间,也就是上弦及前后的这个区间。
讲到月周期,我们联想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女性有很大的关系。女性与男性的一个很特别的差异是什么呢?就是女性要来月经。而月经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说的“月事以时下”。这个时包括了两层涵义,第一层就是每一次经潮的时间,以及经潮与经潮之间的时间间隔都是相对固定的;第二层就是这个间隔的时间一般是一个月。为什么女性的这个特殊生理现象要叫月经或者月事呢?其实就是根据这第二层涵义而来的。月事每月一潮,月亮每月圆满一次,而前面我们谈到潮汐的时候,又是月满而潮。月相的变化与女性的经事,与潮汐的涨落,这个联系一提出来,中医的很多问题你就可以感受出来。特别是女同志,发生在你们身上的事,你们自己应该有感受,有思考。思考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感受这个“天人合一”。所以,从这一方面来讲,我觉得女性学中医应该有优势。因为中医这个理在你身上有很好的印证。经事每月一潮,这个是大的相应,粗的相应,我们还应该注意它细小方面的相应,也就是月事来潮的具体时间。是在圆满潮还是月晦潮,是上弦潮还是下弦潮。我曾经看过一份资料,这份资料专门探讨月经来潮的时间与不孕症的关系。结果发现,凡是在月满或接近月满这段时间来月经的,不孕症的发生率就很低。而不在月满的时候来潮,离月满的时间越远,甚至在月晦来潮的妇女,不孕症的发生率就会很高。而且其他妇科病的发生率也远远高于月满而潮者。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这就是相应与不相应的问题。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得道”与“失道”呢?其实就是相应与不相应。相应就是得道多助。老天的力量有多大,自然的力量有多大,你相应了,老天都帮助你,那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你的疾病自然就会很少。所以,《素问·四气通神大论》所说的:“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这在女性身上应该反映得更加充分。月经来潮是由于子宫内膜的脱落,而子宫内膜脱落又由女性激素的分泌水平决定。这使我们看到,女性激素的分泌有一个周期性,而这周期正好与月周期相当。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女性的激素分泌有一个月周期的变化,这是阴与阴应。那么,男性的激素分泌有没有一个类似的周期变化?这个周期变化是不是就与日的周期相当?这亦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就从传统的角度向现代提出了课题,而这样一些课题的研究,不但为现代提出了问题,而且也为解决现代问题创造了契机。月事以时下,随着个体的不同,甚至是年龄阶段的不同,这个时会有很大的差异。我们讨论六经病的时相,如果将这个时相放在月周期层次上来考虑,那么,就可以把一个月分成六个刻度,以分别与六经的时相相应。月周期内的六经时相区域确定以后,上述“月事以时下”的“时”差异就很容易与六经时相建立对应关系。这个对应关系建立以后,妇科疾病与六经病之间就建立起了一种内在联系,就可以帮助我们从六经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女科的许多问题。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很值得研究的课题。中医不但讲辨证,而且还要讲辨病。辨病是纲,辨证是目,纲举才能目张。因此,从这个角度看,把“辨证施治”作为中医的一大特点,而不提“辨病施治”,这是很不完全的。当然,中医辨病的内涵与西医不同,比如我们上面讨论的,在妇科疾病与六经病之间建立一种内在联系,这就是一个辨病的过程。辨病是辨方向,方向都不清楚,还谈什么路线呢?而中医辨病的指标往往比较明确、比较客观。像时间、方位、五运、六气,这些因素都很清楚地摆在那里,你很容易地就能抓住它。这段时间天气都在下雨,阴雨绵绵的,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湿,这就是太阴病的指标。这个指标不用你去做化验,也不用你去做CT,你很容易地就得到了。可是正是这样一个很容易就能得到的指标,我们许多搞中医的人对它不屑一顾,放着西瓜不要,偏偏去找捉摸不定的芝麻。所以,尽管搞中医的年头不少,可还是一个糊涂虫。西医辨病可以完全不要上述这些指标,隆冬三九得大叶性肺炎与雨湿天气得大叶性肺炎没有什么区别,用一个“抗菌消炎”的方法就都解决了。可是做中医你也不要这些指标,那问题就严重了。为什么石家庄治疗乙脑的成功经验搬到第二年的北京就不灵了?是不是中医的经验不能重复?非也!是辨病的这些指标不同了。指标不同了,病就有差异,当然治疗就应该有差异。
寅卯辰在月的层次上我们做了如上的讨论,那么在年的层次上呢?它就是寅卯辰三个月,即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在年的层次上再往上走,就是寅年、卯年、辰年,凡遇这些年我们都应该考虑它与少阳时相的特殊关联。
2.少阳病要
前面谈过少阳在功用上的两个特点,一个就是主枢,谈枢当然就离不开开合,枢与开合的问题大家应该牢牢记住。我们研究和学习《伤寒论》,始终是把这个问题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为什么呢?因为它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一个很直接的切入点。从这里一门深入,你很容易见到伤寒这个道。而少阳在功用上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本章开头讨论的相火。少阳主枢,枢机要想发挥正常的作用,它有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流通畅达。因为枢机是在转动中来调节开合,如果枢机不转动了,结在哪里,这个开合的调节怎么实现?因此,枢机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贵畅达而忌郁结。如果不畅达,郁结了,那就没法调节开合,那就会产生疾病。另外一方面就是相火,火性炎上,它也是喜舒展奔放而忌遏制压抑,遏制压抑则易生亢害。所以,总起来说,使少阳的功用没法正常发挥,进而产生疾病的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就是这个郁结,就是这个遏抑。这是少阳病的根本要素。
3.少阳时相要义
少阳病的要素清楚以后,我们来看少阳时相的欲解时。少阳病为什么要在寅卯辰这样一个时相欲解呢?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寅卯辰时相所蕴涵的要义能够有效地帮助解决少阳病的上述问题。寅卯辰从年上讲属春三月,属木,木性条达舒畅。条达了、舒畅了,少阳枢机就可以活泼泼的转动;条达了,舒畅了,少阳的木火性用便不会遏郁。另一方面,我们讨论六经时相,讨论三阴三阳时相,应该时刻不忘与五行时相进行参合。阴阳与五行是两门,合起来其实就是一个。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回顾前面几章讨论的内容就应该很清楚。木是什么?木就是阳气处于升发的这个状态,当然这个时候的升发还不是全升发,它还有一丝二丝阴气在束缚;到了火的时候,阳气全升发了,全开放了,阳气不完全开放,大家想一想会不会有火产生?绝对不会有火产生;那么到金呢?到金的时候阳气已经由开放转入到收藏,或者说阳气渐渐进入到阴的状态了;更进一步到水的时候,阳气完全处于收藏。大家可以想一想,阳气要是不完全收藏,怎么会有冰雪产生呢?现在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北极及内陆的冰川逐渐在消融,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整个世界的阳气收藏在逐渐变弱,而开放却在逐渐加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就是不断开放的时代,成天都在强调开放,而不强调收藏,那冰川怎么会不逐渐消融?我想这是很必然的事情。用中医的理论,用五行的理论来看上面这个问题,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我们讲金木水火,实际讲的是什么呢?它讲的完全就是阴阳的不同状态。因此,讲五行离开了阴阳,你很难讲到点子上,你很难对这门学问有真实的受用。那么五行中的“土”是什么呢?它代表了阴阳的哪个状态?它代表了阴阳的一个很特殊的状态。因为这个特殊,所以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把它称为五行之主。五行的金木水火如果没有土都不能成就其所用。阴阳要从水的状态,收藏的状态进入到木的状态,升发的状态,它靠什么?就是靠这个土。同理,从木到火,从火到金,从金到水也都离不开这个土。阴阳要变化,阴阳要流转,阴阳要周而复始,都必须落实到土上。因此,土在中医的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非常特殊。我们为什么要把脾胃当作后天之本,《素问》言脉为什么要讲“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这些都与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五行表述的是阴阳的不同状态,而五行的每一行在不同的时间区域内又有旺、相、休、囚、绝的不同变化过程,这便构成了五行时相的重要内容。所谓旺,就是旺盛的意思,某一行,或者说阴阳的某一个特殊状态,在某一个特殊的时区内最当时,最旺盛;相,就是促成旺的因素,是达到旺的状态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休,就是旺的状态已经衰退;囚,旺的状态衰退,但较之休的程度略好;绝,完全衰退的状态。以火为例,火旺于夏,相于春,休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各十八天,囚于秋,绝于冬。春为寅卯辰,火相于春,即火相于寅卯辰。又,相者助也,上述关系反过来称,即春为相火,寅卯辰为相火。由上可见,一个寅卯辰已然将少阳的性用,相火的性用充分地体现出来。少阳发生病变,少阳的性用失掉了,遇到寅卯辰就很有可能重新恢复过来。因此,少阳病当然就欲解于寅卯辰。
4.少阳持方要义
少阳病的主方是大家熟悉的小柴胡汤。现在我们就来看小柴胡汤的治方要义是不是符合我们上面讨论的这些内容。
(1)象数层面
小柴胡汤用药七味,所以,我们先从七来入手。七是什么数?七是火数。故河图云: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学中医的对河图、洛书这两个图要记得很清楚,这两个图很关键,传统的数学就包含在这两图之中。现代科学如果没有数学,那就称不上科学。没有数学语言表述,怎么能登大雅之堂?其实中医也是这样,中医同样需要数学,所以也就离不了上述这两图。《内经》也好,《伤寒》也好,都用到这两个图。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我们且不要说知易,了解一点总是应该的。小柴胡汤用药七味,这说明它用的是火的格局,这就与相火相应了。接下来我们看具体的用药,小柴胡汤用药七味,第一味就是柴胡。我们看《伤寒论》的方应该注意它药物排列的次第,谁先谁后,这个是很有讲究的,随便不得。排第一位的往往就是君药,第二的往往是臣药,排后面的当然就是佐使药。现在开方往往不管这些,先记哪味就先写哪味。开一个小柴胡汤他可能把人参写第一、生姜写第一,这就乱套了。“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你这样来处一个方,不用说人家就知道你的家底。柴胡位属第一,是当然的君药,黄芩位于第二,是为臣药。我们看君药臣药的用量是多少呢?柴胡用八两,黄芩用三两。一个三、一个八,正好是东方之数,正好是寅卯辰之数。单就一个君臣药的用量,就把整个少阳的性用烘托出来,就把少阳病的欲解时相烘托出来。可见张仲景的东西是非常严谨的。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开一个小柴胡汤,柴胡不用八两,黄芩不用三两,它还是小柴胡汤吗?它已然不是小柴胡汤了。再用它作为少阳病的主方,那就会出问题。又如桂枝汤,如果把桂枝的用量加上去,由原来的三两变成五两,这个就不再是桂枝汤。它变成了治奔豚的桂枝加桂汤。这一变就由群方之祖,由至尊之位,沦为草民了。所以,中医的用量重不重要呢?确实很重要!当然这个量更重要的是在数的方面。
天津南郊有一位盲医,善治多种疑难病证,远近的许多人都慕名去求医。既然是盲医,当然就不能望而知之,他主要靠问诊和切诊来诊断疾病。疾病诊断出来以后,开什么“药”呢?他开的“药”来来去去都是我们日用的食品。像绿豆、红豆、葡萄干、黄花菜等。不管你什么病,他都用这些东西。惟一的区别就在这个数上。张三的病,他用二十颗绿豆,二十颗葡萄干,李四的病,他用二十一颗绿豆,二十一颗葡萄干。按照现代人的理解,二十颗绿豆与二十一颗绿豆有什么区别呢?熬出来的不都是绿豆汤吗?要是按照现在的成分来分析,它确实没有什么差别。而且如果不严格计较绿豆的大小,二十一颗绿豆与二十颗绿豆的重量也可能完全相同。但,为什么在中医这里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就要联系到我们从前提到过的象数这门学问了。
上述这位盲医善于用数来治病,而我们循流探源地追溯上去,张仲景才真正是中医用数的鼻祖。
大家单看《伤寒论》中大枣的用量就很有意思。桂枝汤大枣用十二枚,小柴胡汤大枣也用十二枚,十枣汤大枣用十枚,炙甘草汤大枣用三十枚,当归四逆汤大枣用二十五枚。前面的十二枚,十枚好像还容易理解。到了炙甘草汤和当归四逆汤,大枣为什么要用三十枚和二十五枚呢?三十枚大枣代表着什么?二十五枚大枣又代表着什么?这个问题提出来,即使你不回答,恐怕也能够感受到它的不寻常。炙甘草汤是太阳篇的煞尾方,用于治疗“脉结代,心动悸”。80年代初,《上海中医药》杂志曾连载柯雪帆教授所著的《医林辍英》。后来,《医林辍英》出了单行本。该书是采用章回小说的形式写就的,即有医理医案,也有故事情节。其中有一章就专门谈到炙甘草汤的运用。
炙甘草汤是一张治疗心律失常的良方,特别是一些顽固性的心律失常像房颤这一类心律失常,用之得当,往往都可以将失常的心律转复正常。这个得当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当然是辨证得当,你要搞清楚炙甘草汤适应哪一类证。我们姑且不论它什么心律失常,你得先从阴阳去分,看看它适应阴证还是阳证。更具体一些,适应阴虚证还是阳虚证。我们一分析方剂的组成,《伤寒论》中的养阴药几乎都集中在这一方中。因此,它适应于阴虚证应该没有疑问。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伤寒论》中集养阴之大成的方子,它还是要加进桂枝、生姜、清酒这些阳的成分。我们去看太极阴阳的画面时,你很能感受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来。而我们回过来看炙甘草汤,阴阳的这层涵义亦活脱脱地呈现出来。炙甘草汤适用于阴虚类的心律失常,这个是辨证得当但是仅仅有这个条件还不够,还必须用量得当。这一点是柯教授专门谈到的问题。你看这个房颤,各方面的条件都符合炙甘草汤证,可是用下去就是没有应验。问题出在哪呢?就出在用量上。
道门炼丹有一句行话,叫做“传药不传火”。药可以告诉你,可是火候不轻易告诉你。为什么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一炉丹能不能炼成,有时就看这个火候的把握。中医的方子可以告诉你,可是量却不轻传。为什么呢?量者火候也!火候才是成败的关键,那当然不能轻传。可是张仲景不同,他是医界的孔圣,既是孔圣,那就应该“吾无隐乎尔!”所以,张仲景不但传方、传药,而且连用量也和盘托出。讨论《伤寒论》的用量,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重量,一个是数量。这两个问题有联系,但在本质上又有差别。重量不同,量变了会发生质变;而数不同,同样的也可以发生质变。对于第一个质变,我们容易理解,现代用药的剂量就是这个涵义。而对于第二个质变,由数而引起的质变,我们往往不容易理解,也不容易相信。有关《伤寒论》的用药重量,现在的教科书都以3克算一两,而药典所规定的剂量也与这个差不多。但是,柯雪帆等根据大量出土的秦汉铜铁权及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东汉“光和大司农铜权”的实测结果,东汉时期的一两应折合为现在的15.625克。一两合3克与一两合15.625克,这个差别太大了,直差五倍有余。像炙甘草汤中的生地黄用量为一斤,如果照一两3克算,只是48克,若按东汉铜权的实测结果,则应是250克。正好相当于现在的半斤。《伤寒论》成书于东汉末年,这是一个公认的事实。既然是东汉的著作,那这个用量理所当然地应该按东汉时的重量来折合。可是这一折合,问题就弄大了。生地黄可以用半斤,麻黄可以用93.75克(按大青龙汤麻黄用六两来折合),这就大大超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用量。你按东汉的剂量治好一千个人没你的事,但只要有一个人出了问题,那你就吃不了兜着走。你就要变胡万林。为什么呢?因为药典不支持你,你没有法律依据。所以,柯老先生尽管知道《伤寒论》的剂量就应该是东汉时的那个剂量(这个“知道”不但有考古的依据,而且还有临床实际的依据。何以见得?因为炙甘草汤你按照现在一两3克的常规用量,这个房颤就是转不过来。而一旦你用回东汉时的剂量,生地用250克了,炙甘草汤还是这个炙甘草汤,剂量一变,火候不同,房颤很快就转复成正常的心律),可是,柯老先生还是要强调一句:“应以中国药典所规定的用量与中药学教科书所规定的常用量为依据。”(见柯雪帆主编的《伤寒论选读》上海科技出版社,1996 年3月版)不强调这一句,出问题打官司,10个柯老也不济事。剂量问题是一个大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含糊了,那《伤寒论》的半壁江山就有可能会丢失。你的证辨得再准,你的方药用得再准,可是量没有用准,火候没有用准,这个疗效能不打折扣吗?而最后怪罪下来,还是中医不好,还是中医没疗效。对剂量的问题我是有很深体会的,记得1990年暑期,我的爱人赵琳怀孕40 天时,突发宫外孕破裂出血。当时由于诸多因素,我们选择了中医保守治疗。并立即将情况电话告知南宁的师父(即先师李阳波)。师父于电话中口述一方,并嘱立刻购用,即藏红花10克,水煎服。师言藏红花治疗内出血,诚天下第一药也。次日,师父亲临桂林。诊脉后,处方如下:白芍180克、淫羊藿30克、枳实1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经用上述两方,至第三日B超复查,不但出血停止,腹腔原有出血大部分吸收,且意外发现宫内还有一个胎儿。我与妻子不禁抚额庆幸,要是选择手术治疗,还会有我们今天的女儿吗?每思及此事,都免不了要增添几分对先师的思念及感激之情。先师所用第二方,药皆平平,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效果呢?看来奥妙就在这个用量上。我们平常用白芍,也就10来克、20克,至多也不过30-50克。用到180克,真有些惊世骇俗。但是,不用这个量就解决不了问题。因此,用量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关系至大的问题,值得大家来认真地思考与研究,尤其应该由国家来组织攻关。个人来研究这个课题,充其量是你个人的看法,它不能作为法律依据。如果大家公认了,东汉的用量确实就是柯雪帆教授研究出的这个量,那我们就应该想一想,对于《伤寒论》的许多问题,对于中医的许多问题,是不是就要重新来认识和评价呢?
接下来我们看引起质变的第二个因素,即数变到质变。由数的变化而致质的变化,在上述这两个方剂中表现得尤其充分。我们看炙甘草汤,炙甘草汤上面已经敲定了,是一个养阴的方剂。方中大枣用量是三十枚。三十是一个什么数呢?三十是一个“群阴会”。我们将十个基数中的阴数也就是偶数二、四、六、八、十相加,会得到一个什么数呢?正好是三十。十基数中的阴数总和就是三十,所以我们把它叫“群阴会”。既然是这样一个数,那当然就有养阴的作用。这个数用在炙甘草汤中,就正好与它的主治相符。另外一个方,就是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是厥阴篇的一张方,用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之证。从当归四逆汤的方,从当归四逆汤的证,可以肯定它是一张温养阳气的方。是方大枣用二十五枚。二十五又是一个什么数?是一个“群阳会”。我们将十基数中的阳数一、三、五、七、九相加,就正好是这个数。这就与当归四逆汤的主治功用相应了。一个是“群阴相会”,一个是“群阳相会”,张仲景为什么不把它颠倒过来,炙甘草汤用二十五枚,当归四逆汤用三十枚呢?可见数是不容含糊的。数变,象也就变。象变了,阴阳变不变呢?当然要变!阴阳一变,全盘皆变。所以,数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它与前面那个重量问题同等的重要。
数在传统中医里,它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数,它是数中有象,象中有数,象数合一。数变则象变,象变则阴阳变。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是以象起用的。所以,《素问》专门立有一篇“阴阳应象大论”。这篇大论以“应象”为名,就是要从“象”上明阴阳的理,从“象”上现阴阳的用。当然,象数的问题不容易使人轻信。我们总会觉得三十颗大枣与二十五颗大枣会有什么区别呢?我们总觉得有疑问。既然有疑问,那又何妨一试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那我们就用实践来检验它。大家可以找一些相应的病例,当然不要太重的,最好是调养阶段的心脏病。如果病例多,可以分作两组,一组是心阳虚,一组是心阴虚。心阳虚的我们每天以二十五枚大枣煎汤服,心阴虚的我们以三十枚大枣煎汤服。看看有没有效应。有效应了,效应稳定了,我们再颠倒过来,阳虚的一组换成三十枚,阴虚的一组换成二十五枚,看看会不会有变化。如果有变化,那你就知道象数的学问确实不是虚设,数里面确实包含着东西。数里面包含的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是信息,还是光色?这个我们可以做研究。先肯定下来,再从容研究。如果一口否定,那也就没戏了。这是我们从少阳的治方,从小柴胡汤的三、八之数所引申出来的一些讨论。
san
中医瑰宝苑
思考中医san
yi
(2)“物”的层次从小柴胡汤的用量,我们看出了中医的一点门道。它取三、八之数,是跟寅卯辰相应,是跟少阳病的欲解时相应。我们辨证开方为的什么?不就是为了使疾病“欲解”吗?所以,与欲解相应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数的问题我们必须把它归到象上来讨论,象虽然有实义,毋庸置疑,可总还嫌它虚无飘渺。因此,我们还是要讨论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也就是物这个层面上的东西。我们研究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如果将两者放在象、数、物这三个层面来界定,那么,中医与现代科学都在研究物的这个层面,这是共同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应该肯定,现代科学要比中医走得远,走得好。她对物的认识更为微细,更为具体,手段更多。但是,现代科学的研究有没有伸展到象的层面、数的层面?或者说现代科学所采用的唯物的研究手段,是否扩展到了唯象和唯数的层面呢?从传统的象数涵义来说,她好像还没有。而在这两个层面,也就是在用唯象和唯数的手段认识世界的方面,传统中医已经走得很深、很远了。这样一界定,我们就可以看出,现代科学与传统中医是各有千秋,各有长短。在象数的方面是我们的长处,可是在物的方面我们要差一点。为什么呢?那个时候的“物”的确太贫乏。大家想一想,两千多年前我们有多少物呀?而物这个东西,你要打开它,认识它,那还必须靠物,这叫做以物识物。大家看现代科学的研究过程就非常清楚。你要认识这个物质,你要找到物质的基本结构,你需要什么呢?你首先需要精密的仪器,需要高速度、大能量的粒子碰撞机。没有这些东西,微细的粒子就没办法打开,你也就没办法看到物质结构的真面目。所以,以物识物的格局一旦形成,它就仿佛进入到一个怪圈,进入到一个拧不断的循环。你越想认识物,你就越要依赖物,认识的程度越高,这个依赖也就越大。随着这样一个循环的不断深入,心的作用就自然被淡化了。现代人以物知物,而古人是以心知物。以心知物,所以要“格物”而致知;所以要“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得到最后,便成“心物一元”了。这些就是传统和现代在认识方法和认识手段上的差别。我们研究现代科学和传统中医,如果把她们放在文化的高度,思想的高度,那就必须认识到这些差别。传统在“物”这个层次上所做的工作是比较薄弱的,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吸收现代的东西,其实这也是中医现代化的主体工程。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道理,传统的东西,中医的东西有什么值得现代呢?那只有“物”这个层面的东西值得现代,或者说只有“物”这个层面的东西可以考虑现代。除此以外,“数”这个层次,“象”这个层次,怎么现代呢?这些方面刚好反过来,是要现代来老老实实地做学生,是现代来传统化。不光是现代来化传统,传统也可以化现代!我们做这样一种思考和联系有什么好处呢?或许有助于现代科学突破一些固有的模式和僵化的思想。现代科学在某些领域已经步入了怪圈,比如基本粒子这个领域,现在已经搞到夸克。夸克意味着什么呢?再往下去不容易了。夸克的平方已然这样艰难,那么,夸克的平方再往下走呢?所以,在物质这个层面,在“有”这个层面,在一定的阶段里,你可以细分,微分,毫微分。可是分到一定的时候,你分不下去了。再分,“有”就会骤然变成“无”。这个时候如果再想往下走,那就必须思想领域的根本变革,我想这个时候就非常需要传统了。也只有到这个时候,传统在象数这个领域、在形而上这个领域、在“无”这个领域的东西才会得到真正的认可。我经常在想,搞中医的人应该炼点内功,应该耐着性子,不要看到这个世界什么都现代化了,我也非现代化不可。你甭急!中医不在于现代了没有,而在于你学好了没有。学好了,你不但可以走四方,还可以做现代的导师。孔子在“里仁”这一篇里说:“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孔子的这句话我们学中医的值得很好地参照。“不患无位”,你不用担心将来中医有没有位置,有没有地位。用现代的话来说,你不用担心中医的市场份额,不用担心搞中医能不能捞上饭吃。这些问题你不要去操心,你不用去“患”它。而真正应该操心的是什么呢?“患所以立”也。中医靠什么来立?传统靠什么来立?显然不是靠现代来立。因此,只要你真正学好了中医,真正搞清了传统,那你就不患无位。对象数这个层面的认识和把握相对要困难一些,我们可以先来看“物”的这个层面。从物这个层次讲,小柴胡汤的君药是柴胡。柴胡气味苦平,它的主治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讲得很清楚。另外,就是清代名医周岩写的一本书叫《本草思辨录》,这本书把柴胡的性用讲得很地道、很形象。他说柴胡的作用就是“从阴出阳”。从阴出阳怎么理解呢?大家看一看寅卯辰就知道了。阴阳我们可以从南北来分,从冬夏来分,从水火来分。冬为阴,夏为阳,而位于冬夏之间的这个“寅卯辰”,不就正好是从阴出阳吗?所以,柴胡这个“从阴出阳”的性用正好是与寅卯辰相应的。与寅卯辰相应,当然就与少阳相应,当然就与少阳病的欲解时相应,当然就与少阳的治方大义相应。所以,周岩讲柴胡的这个功用讲得很地道。接下来是黄芩,黄芩起什么作用呢?作用很清楚,就是清热去火。为什么要清热,为什么要去火呢?我们刚刚讲过的少阳病的要义大家应该没有忘记,这就是郁结。郁结了最容易产生什么?当过农民的应该最清楚。过去我当农民的时候,还是人民公社集体制,那个时候种田很少用化肥。肥料一方面靠城里人的大小便,另一方面就是每家所养的猪牛粪。所以,每到一定的时候,或者是一月、两月,你家牛栏的猪牛粪满了,村里就要组织社员到你家“出牛粪”。出出来的牛粪挑到村头的一块空地上堆集起来。开春以后,需要施肥的时候,再把这些堆积的牛粪挑到田里。每当扒开这些堆积的牛粪时,你都会看到热气腾腾的,只有在远处用长把的梳耙把牛粪勾到粪框里。手脚是不敢伸进去的,去了必烫伤无疑。这个温度足以煮熟鸡蛋,你说火不火,你说热不热。而这个火热不是你去用柴点燃的一个火热,这个火热怎么来呢?这就是郁结生热。所以,郁结了,就很容易生火热。这个时候,你一方面要升达,疏解这个郁结,这就要靠柴胡;另一方面,因郁结而产生的这个火热也要清除掉,这就需要黄芩。再下来就是人参,人参的作用可以濡养五藏,补益气阴。所以,吃人参以后,从远的功效讲,它可以益寿延年而从近的功效讲,它可以使人保持旺盛的精力。柴胡性具升达、疏解,从阴出阳。所以,用柴胡能够有效地恢复少阳的功用。但是,柴胡在升达,在从阴出阳,在转动枢机的这个过程中,需不需要加油,需不需要帮助呢?需要加油,需要帮助,而人参就充当加油和帮助的作用。小柴胡汤的其余四味药,即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的功用,大家可以自己去思考。(3)选择服药的时间在讲太阳和阳明欲解时的时候,我们没有强调服药的时间,其实这个问题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个疾病你诊断出来了,而且开了相应的药方,比如你开了小柴胡汤。方子开出后,写上水煎服,日三次。这样当然也可以。但是对于少阳病而言,乃至推及到其他的六经病,有没有一个最佳的服药时间?而在这个最佳的服药时间服药,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现代医学在这方面已经有所关注比如洋地黄类强心药,服用的时间不同,药效截然不同。在凌晨 4时左右服用,其效价要远远高于其他时间服用。而降糖类药物也有类似的特点。同样一个药物,只因在不同的时间服用,就会带来如此大的效价差异。可见研究服药的时间,确实是一件投入小而获益大的事情。而中医在这些方面应该大有文章可做。一个是传统的文章,即挖掘经典在这方面的内涵;一个是现代的文章,这就要寻找与现代的契合点。传统方面,《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已然从阴阳这个根上将它包揽了。你从这里一口咬定,一门深入下去,必能打成一片。浅近一些讲,养阳的药该什么时候服用?养阴的药该什么时候服用?这已经很清楚了。在这样一个时候服用,就好比我们给植物浇水,一下就浇到了根子上,那当然就事半功倍啦。但是,也要提醒大家,中医的问题死板不得。如果养阳的药一定等到春夏才服,养阴的药一定等到秋冬才服,那岂不惨了。一日之中又何尝没有四时呢?养阳的药开出来不必等到春夏,一日之中的寅卯辰可服,巳午未也可服;养阴的药开出来,也不必等到秋冬,申酉戌不就是秋?亥子丑不就是冬吗?上述的问题稍作延伸,就又回到了欲解时上来。少阳为什么欲解于寅卯辰?太阳为什么欲解于巳午未?阳明为什么欲解于申酉戌?一样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只不过这个“养阳”和“养阴”是老天帮你完成的。这样一联系,你就知道,六经的欲解时,其实也就是六经病服药的正时。比如太阳的麻黄汤、桂枝汤就应该在巳午未服用,这个时候服用是应时的服用,是“以从其根”的服用,自然也是事半功倍的服用。而其余时间则视方便而定。现代方面,我们可以根据现代研究的一些苗头,与传统进行有效地链接,以便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比如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强心药和降糖药,如果经过更进一步的研究确证了这两类药的最佳服用时间就在凌晨 4 时左右(寅时),那么,糖尿病、心脏病也就很自然地与厥阴病、少阴病、少阳病建立了一种内在联系。因为寅时是上述三病共有的欲解时。寅时不仅三病共有,而且占两阴一阳,这在六经时相中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寅这个特殊的时相,不但值得我们从传统的角度去挖掘研究,也很值得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去发现,去思考。比如糖尿病与厥阴病的内在联系你思考清楚了,那我包管你在治疗上会有新的思路、新的突破。中西医为什么不能结合呢?当然能结合!但要看你如何结合。工作到家了,敌都可以化而为友,更何况是中医西医。5.《本经》中两味特殊的药谈少阳的治方,我们还想引申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与《本经》两味特殊的药相关,一味就是小柴胡汤的君药柴胡,另一味是大黄,这味药在大柴胡汤中用到。柴胡为《本经》上品,大黄为《本经》下品。这两味药在《本经》中的气味,功用分别如下:“柴胡,味苦平。主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柴胡和大黄在气味和功用上有差异,但是,透过《本经》的记载,我们发现这两味药在大的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一方面就是破除积聚和通达肠胃,当然在这个破除和通达的力度上、层次上二者有区别,这一点我们以后会专门谈到。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一个共通方面,就是“推陈致新”。据我查证,《本经》里面具有“推陈致新”功效的药仅有三味,还有另一味就是消石。消石不是常用的药,在这里不作讨论。下面就柴胡和大黄的共通问题,作进一步的引申讨论。(1)临界相变先来讨论“推陈致新”这个问题。陈与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陈”代表一种旧有的东西,旧有的状态,“新”当然就是一种相反的状态。将旧有的状态推翻了,建立新的状态,这是推陈致新,促使一个事物进行变化转换,以形成另一个事物,这也是推陈致新。在现代物理学前沿,有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叫做“临界相变”。今天我们来谈这门学问,不是从专业的角度去谈(从专业的角度我们也没这个资格谈),而是把它泛化开来,作为一个一般的思想。这样我们就有处可入了。相变,说白了就是事物状态的变化,这个变化在中医看来就要归之于阴阳。故云:阴阳者,变化之父母。阴阳的变化是以象言,所以《内经》又将上述这个变化称为“象变”。事物由此一状态进入到彼一状态,必须经历一个变化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某一区间或状态,对于变化是否发生,变化的进程,以及变化的方向,都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的因素。这样一个假设的区间或状态,就称之为临界或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所发生的变化,即为临界相变。因此,临界状态以及临界相变的情况也就决定了事物的变化情况。临界状态的变化影响整个事物的变化,事物能否由“陈”的状态进入到“新”的状态,就要看临界相变的发生情况。从这一点上来看,柴胡与大黄这个“推陈致新”的作用,是否就是直接作用在临界状态及临界相变上呢?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假如柴胡和大黄的这个功效确实能够很直接地作用于临界状态,确实能够很直接地促使临界相变的发生。那这个意义就太大了。疾病是一种状态,健康也是一种状态。有些时候我们从健康走向疾病,有些时候我们由疾病回到健康。为什么会有这个变化呢?相变不同,相变的方向不同,所以就有这个健康和疾病状态的不同。由疾病态进入健康态,这个相变是好的,是我们希望的;而由健康变为疾病呢?这就不是我们所希望的相变了。我们能否利用上述药物的特殊作用,通过适当的方法,适当的配伍来直接参与相变,影响相变,使相变的方向朝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尤其是对那些突变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类疾病,这应该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路子。(2)东西法门我们由柴胡、大黄的“推陈致新”作用引入了“临界相变”这个概念,当然这还是一个很粗的思路,但是,把它作为与现代接轨的一个切入点还是值得提出来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谈到柴胡、大黄在功用方面的另一个特点,是它对结气、积聚、瘀血、血闭的破决、通达作用。如果用现代一些的语言来描述柴胡、大黄的上述特点,就是它具有扫清障碍的作用。结气、积聚、瘀血、血闭,这些都是什么呢?这些就是人体五藏六府、四肢百骸、经络隧道中的阻滞和障碍。古人云:但使五藏元真通畅,则百病不生。人为什么会生百病,就因为五藏元真不通畅。而五藏元真为什么不通畅呢?因为阻滞了,障碍了。因此,你能拿掉阻滞,疏通障碍,也就解决了导致疾病的一个关键问题。柴胡、大黄有这样一个共性特点,那么,在这个共性上有没有区别呢?有一个很重要的区别。这就要连带扯出东西的问题。中国人讲东西很特别,英文的“thing”是完全翻译不出“东西”的。为什么呢?因为东西太大了,什么都可以包括进去,什么都可以叫东西。什么都可以叫东西,那东西又是什么呢?记得前面谈人中的时候,我们说人中这个称谓透着中医的三昧。其实这个“东西”也具有这样的内涵,而且更宽更广。中国人认识事物离不开阴阳,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开首即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而阴阳的问题有如前述,都可以归结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上来。什么是阳生?东就是阳生。什么是阳杀?西就是阳杀。而惟有生才有长,惟有杀才有藏。是以一个东西已然包赅“生长杀藏”。所以,东西的内涵很深刻,没法用“thing”来翻译。就像周汝昌先生说“红楼梦”没法用“A Dream ofRed Chamber”来翻译一样。用“A Dream ofRed Chamber”来翻译“红楼梦”,不但这个内涵表达不了,而且所有的义趣、境界也荡然无存。一个“东西”,生杀在里面了,变化在里面了,无常在里面了,传统的基本理念也在里面了。为什么孔子老是强调“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什么老子慎言,却要不停地唠叨“知足不辱,知足常乐”?因为事事生灭,事事无常。你要想在这个生灭里求一个永恒的东西,在这个无常里求常,那你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及早回头,不在物器里打转,而在道里面用功。因此,“东西”这个称谓确实透着理性的三昧。另一方面,在器这个层面,《素问》讲:“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升者出者,亦东也;降者入者,亦西也。一个东西,升降出入在其中,器亦在其中。升降出入对于维系生命,维系健康,都太重要了。所以,《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而出入升降为什么会废息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出入升降的这个“道”阻滞了,障碍了。道路不通,你怎么出入?怎么升降?那就只好作罢。上述这个“道”粗分起来不外两条,一条是东边的道,它管升出,一条是西边的道,它管入降。这两条道都要通畅,通畅了,升降出入有保证,神机气立有保证,那当然健康就有保证。阻滞了,障碍了,神机化灭,气立孤危,怎么还会有健康。这就要设法疏通它。前面我们谈到柴胡和大黄在扫除阻滞,清理障碍方面有共同的地方,但也有区别。这个区别在哪呢?就在上述两条道上。柴胡善于清扫东道上,也就是升出这条道上的障碍,而大黄则善于清扫西道上,也就是入降这条道上的障碍。有些时候引起疾病是因为东道上的阻滞,有些时候引起疾病是因为西道上的障碍,而有的时候东西两道都障碍了。这就需要根据脉证来分别对待。东道上的问题当然用柴胡,西道上的问题当然用大黄,东西两道都有问题,那就柴胡、大黄一起上。太阳篇的大柴胡汤不就是一起上的吗?所以,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的功用我们应该很清楚。小柴胡汤是解决东道的问题,而大柴胡汤则是解决东西两道的问题。从上面这个切入点,是不是又引申出一个法门?这就叫东西法门,升降法门,出入法门。任何疾病,也都不出这个法门。要么是东道的问题,要么是西道的问题,要么是东西两道都有问题。而从这个法门,我们看到柴胡、大黄这两味药的重要性。先师在世时,对柴胡、大黄二味药特别重视,曾言:用好柴胡、大黄,横行天下无双。对此中奥秘,既可以从“推陈出新”言,从“临界相变”言,亦可以从东西法门言。前面讨论阳明篇的时候,我们曾经谈到了高血压的一个思路,高血压病很根本的一个起因就是阻滞。而谈阻滞,这又回到了东西的问题上来。在阳明篇的时候,我们谈阻滞还比较笼统,现在我们讨论少阳,讨论东西法门,这个问题就比较具体了。阻滞无非就是东西两道的阻滞,前面谈阳明重的是西道,这里讲少阳似乎重东道。东道也好,西道也好,只要阻滞了,都有可能导致血压升高。这就要求我们在治疗的时候区别对待。现在许多中医被西医这个“高血压”框死了,跳不出来。一想到高血压,就离不开平肝熄风。这就叫“辨病施治”吗?这个不叫“辨病施治”!这叫认奴为主。中医的主张没有了,你凭什么施治?西医治疗高血压,它用降压的方法,这是应该的。因为它有一个理在。如果中医你也如此这般,那就糟了!高血压是个什么“东西”?你降它的什么?临床上有的高血压服用西药不理想,中医也看了一大堆,都是平肝潜阳,镇肝熄风一类,血压还是降不下来。一看脉证,一派阳虚、水饮之证。你一温阳,一化饮,血压反而慢慢降下来。为什么呢?因为阳气一温,水饮一化,东道上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搞中医的一定要分清本末,主次,不要被西医的一个病名牵着你到处跑。这一牵着跑,那中医的本性就迷失了。6.少阳之脉下面我们简单地讲一讲少阳病的两个常见脉象。少阳病的两脉,我们一看书就知道了。一个是 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一个是 266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一个是弦细,一个是沉紧。弦细也好,沉紧也好,都是少阳病脉。为什么呢?我们回看前面的内容,知道少阳病是在升达的过程中受到了压抑,产生郁结。一压抑,一郁结,脉气就无法升浮起来,条畅起来。或弦、或细、或沉、或紧便由兹产生。此如清代医家周岩所云:“然当阴尽生阳之后,未离乎阴,易为寒气所郁,寒气郁,则阳不得伸而与阴争。”故脉现弦细、沉紧也。少阳的问题就讨论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