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古籍 >> 当代著作 >>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500种中药现代研究-利水渗湿药-茵陈蒿

  • 文章导读:500种中药现代研究-利水渗湿药-茵陈蒿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 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或滨蒿(黄蒿、北茵陈)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aib. 的幼嫩茎叶。亦名因尘(《吴普本草》)、茵陈(《本草经集注》)、因陈蒿(《本草拾遗》)、绵茵陈(《本经逢原》)等。味苦、辛,性凉。入肝、脾、膀胱经。功能:清热利湿、退黄疸。主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疮疥。内服:煎汤,10~30g。外用:煎水洗。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茵陈蒿和滨蒿均含蒿属香豆精(Scoparone,即6,7-二甲氧基香豆精6,7-Dime- thoxycoumar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茵陈炔内酯(Capilarin)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
           亦含香豆酸及其他有机酸类,如茵陈蒿含茵陈香豆酸A(Capillartemisin A)、茵陈香豆酸B、去氧茵陈香豆酸(Deoxycapillartemis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滨蒿含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壬二酸(Azelaic acid)、焦没食子鞣质(Pyrogallol tannins)、草酸(Oxalic acid)。
           尚含挥发油,茵陈蒿含茵陈二炔(Capillen)、邻甲氧基茵陈二炔(O-Metho xycapillen)、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炔醇(Capillanol)、去甲茵陈二炔(Norcapillene)、茵陈二烯酮(Capillon)、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对聚伞花烯(p-Cymene)、甲基丁香酚(Methyleugenol)等;滨蒿含茵陈二炔酮、α-蒎烯、杜松油烯(Cadinene)、环氧石竹烯(Caryophyllene epoxide)、丁香酚(Eugenol)等。
           此外,茵陈蒿还含色原酮类和黄酮类物质,如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茵陈黄酮(Areapillin)、异茵陈黄酮(Isoareapillin)、蓟黄素(Cirsimauitin)、芫花黄素(Genkwanin)、异鼠李黄素(Isorhamnetin)、槲皮黄素(Quercetin)。滨蒿含醛、酮化合物,如甲庚酮(Methylhepthylketone)、香兰醛(Vanillin)、正丁醛(Butylaldehyde)、糠醛(Furaldehyde);亦含有植物雌性激素(Phytoestrogens)、胆碱(Choline)等。
           药理作用:
           1. 利胆、保肝作用 实验证明,茵陈煎剂、热水提取物、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挥发油中的茵陈二炔、茵陈二炔酮和茵陈炔内酯、醇提取物等均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作用。利胆作用强度依次为茵陈香豆酸 A、茵陈香豆酸 B、6,7-二甲氧基香豆素、茵陈色原酮。茵陈煎剂对正常人的胆囊收缩(X线检查)只表现轻度缩小,容积改变不明显。茵陈水浸剂0.25g/kg或精制浸剂1g/kg 给慢性胆囊造瘘犬灌服,不论对健康犬或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均有利胆效果。茵陈色原酮给麻醉犬静脉注射10mg/kg、给大鼠静脉注射100mg/kg 均有显著利胆作用。茵陈煎剂能降低麻醉犬奥狄括约肌紧张度。
           从滨蒿中分离的多种成分均有明显利胆作用,能增加胆汁分泌,亦能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红素和胆酸的含量。对四氯化碳所引起的肝损害,也能增加胆汁分泌。
           茵陈煎剂能减轻四氯化碳引起肝脏的损害程度;茵陈蒿汤、茵陈蒿及栀子大黄煎剂均能降低小鼠四氯化碳中毒性肝炎的死亡率。茵陈蒿汤对四氯化碳造成的大鼠急性肝损伤,能使其肝细胞的肿胀、气球样变、脂肪变及坏死程度有一定的减轻;使肝细胞内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以致接近正常;使血清谷丙转氨酶下降。茵陈蒿汤煎剂对家兔有促进肝细胞再生的作用。茵陈蒿汤复方中的有效成分能非常显著地降低急性黄疸大白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含量,但对血清胆红素的作用比较轻微,其原因可能是茵陈保护了肝细胞膜的完整性,减少了因细胞损伤而引起的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外漏的结果。茵陈浸膏给家兔口服,能使其结扎总胆管升高的血清胆红素降低。
           2. 解热、镇痛、消炎作用 茵陈蒿汤、茵陈浸剂对家兔人工发热有解热作用。茵陈素对正常小鼠体温有明显降温作用。茵陈有明显的镇痛消炎作用,发挥该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蒿属香豆精,其在醋酸扭体法和热板法中均有镇痛作用;在角叉菜胶浮肿法早期有消炎作用。
           3. 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体外实验证明,茵陈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牛型及人型结核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茵陈挥发油在试管内对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和奥杜盎小孢子菌等皮肤病原性真菌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是茵陈炔酮。茵陈挥发油膏外用,能完全治愈实验性大鼠皮肤絮状表皮癣菌病。
           茵陈乙醇提取物对流感病毒、水煎剂对 ECHO11 病毒有抑制作用。
           体外实验发现,高浓度茵陈煎剂有抑杀钩端螺旋体作用。茵陈煎剂和挥发油对人蛔虫、猪蛔虫有麻痹作用。
           4.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茵陈水浸液、乙醇浸液及挥发油均有降压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静脉注射及十二指肠用药,对大鼠、猫、兔及犬均有显著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中枢及内脏血管扩张所致;对离体心室纤颤兔心冠脉流量明显增加,并使其恢复节律收缩。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扩血管、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而用于冠心病。6,7-二甲氧基香豆素亦有抗凝作用。对实验性高胆固醇血症家兔,茵陈煎剂组较对照组的血脂明显下降,动脉壁粥样硬化轻、内脏脂肪沉着减少,主动脉壁胆固醇含量降低。
           5. 其他作用 茵陈煎剂灌胃给药,有抑杀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作用。其抗肿瘤作用是直接阻碍肿瘤细胞的增殖所致。
           茵陈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 T 细胞的免疫活性,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从多方面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茵陈的咖啡酸成分有升高白细胞数目、利胆止血、抗生育等作用。
           茵陈水煎剂或精制水浸液、挥发油、绿原酸、咖啡酸、6,7-二甲氧基香豆素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6,7-二甲氧基香豆素尚有平喘作用。
           有报告指出,茵陈水煎液能使小鼠肝P450含量增加、肝/体重比增大、异戊巴比妥钠诱导的睡眠时间缩短,因此可以初步说明茵陈水煎液对小鼠肝药酶有诱导作用。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感冒 茵陈全草,每人6~10g,加水熬至药液相当于生药量的3~4 倍时即得。每人口服20~30ml,预防用药时,每日1次,连服3~5日;作治疗时,每日2次。或将茵陈全草加入45%~47%乙醇中,浸过药面静置。一般每3000g 茵陈制取200ml药液(每毫升药浸液相当于原生药 15g),预防用:每次4~5ml,日服1次;或每次2~3ml,日服2次。治疗用:每次3~5ml ,每日2次;或每次2~3ml,日服3次。用此方法,于1970年给44000人服用此剂,没发生流感。1972年流感流行时,内服此剂无1人发病。临床治疗普通感冒18 例,疗效满意。〔新医药通讯 1973;(2):23〕
           2. 治疗高脂蛋白血症a. 茵陈 、泽泻葛根各15g,水煎或制成片剂分3次口服。治疗高血脂症104例。结果: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均有明显下降。〔新中医 1976;(3):36〕
           b. 茵陈15g,代茶饮,每日1剂,1月为1疗程,治疗高脂血症82例,胆固醇平均下降42.4mg%,平均下降率为14.3%。〔中医杂志 1980;(1);39〕
           c. 茵陈 30g,生山楂、生麦芽各15g,为1日量,加工成糖浆500ml,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连服3个疗程。治疗44例,甘油三酯平均降低148mg%;胆固醇平均降低104mg%,β-脂蛋白平均降低206mg%。〔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2;(5):8〕
           3. 治疗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a. 茵陈30~45g,水煎服,日3次,治疗32例,全部治愈。能迅速退黄与退热,缩小肿大的肝脏。疗程最长15天,最短3天,平均7天。〔福建中医药1959;(7):42〕
           b. 茵陈500~1 250g、栀子10g、大黄10g、龙胆草15g、红花10g、白茅根50g、柴胡15g、茯苓20g,水煎服。先用2 500ml 水煎茵陈,煎至1 500ml 左右,去渣再于茵陈液中加入其他药。治疗84例,治愈72例,显效10例,无效2例。〔吉林中医药 1984;(3):19〕
           4. 治疗急、慢性胆囊炎 茵陈30g,金钱草30g,紫丹参30g,龙胆草10g。水煎,早晚2次分服,日1剂。治疗68例,有效率75%。平均服药6天即可取得疗效。可随证加减。〔中草药通讯 1977;8(3):43〕
           5. 治疗胆绞痛 茵陈30~60g,水煎服,每日 1剂。治疗50例,服药后均在20分钟左右止痛,1 剂而愈。〔山东医刊 1965;(6):44〕
           6. 治疗胆道蛔虫症a. 茵陈60g煎服或制成糖浆剂内服,配合针刺内关止痛,再以其他措施驱虫,治疗70例,临床治愈67例,好转2例,平均治愈天数为3.72天,疼痛缓解时间平均为1.47天。〔人民军医 1974;(5):54〕
           b. 茵陈30~60g,水煎服,每日1剂。治疗50 例,服药后均在20分钟左右止痛,1剂而愈。〔山东医刊 1965;(12):44〕
           7. 治疗胆结石 茵陈20~50g,郁金10~15g,柴胡10g,黄芩10g,枳壳10g,木香10g,大黄6~10g(后下)。水煎服。治疗胆结石等胆道疾患31例,结果痊愈24例,有效6例,无效1例。治愈病例平均服药23剂。主要症状于服药3~5剂时开始改善。〔中医杂志 1983;(5):22〕
           8. 治疗荨麻疹 茵陈、地肤子各30g,黄柏 15g,甘草12g。用水1500ml,煎至1000ml,过滤后置盆内温洗全身。每天1~2次,日1剂,7天为 1疗程。
           治疗86例,其中用药1~2天痊愈者44例,3~4天痊愈者34例,5~7天痊愈者8例。〔赤脚医生杂志 1976;(2):13〕
           9. 治疗婴儿湿疹 茵陈120g,青黛15g,冰片 5g,制成散剂,高压灭菌后备用,外敷,配合苍黄止痒汤(苍术20g,黄柏15g,苦参20g,水煎500ml 洗患处,每2日1次)外洗治疗。用时以棉签蘸药液擦洗患处,随后将药粉以香油调糊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敷药后以消毒布包扎。治疗30例,用药 1~3周后,痊愈27例,显效3例。经1~5年随访无一例复发。〔山东中医杂志 1989;8(6):22〕
           方剂选用:
           1. 治疗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淤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2. 治疗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黏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3. 治疗风瘙瘾胗,皮肤肿痒:茵陈蒿一两,荷叶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散。每服一钱匕,冷蜜水调下,食后服。(《圣济总录》茵陈蒿散)
           4. 治疗遍身风痒生疥疮:茵陈不计多少,煮浓汁洗之。(《备急千金要方》)
           配伍效用:
           茵陈配伍附子 茵陈利胆退黄;附子辛热助阳而除寒湿。二者伍用,有温里助阳、利湿退黄之功效,用于治疗寒湿郁滞之身目发黄而晦暗、神倦畏寒、脘闷食少等阴黄诸症。
           茵陈配伍泽泻 茵陈利湿退黄;泽泻利水渗湿。二者合用,有利湿退黄之功,且利水之力尤增,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湿重于热而小便不利者。
           【注意事项】
           宜忌:非因湿热引起的发黄忌服。
           毒副作用:茵陈二炔酮给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6.98mg/kg。6,7-二甲氧基香豆素给小鼠口服的半数致死量为497.6mg/kg。30~50mg/kg 静脉注射,可使部分猫、兔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房室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对羟基苯乙酮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0.5g/kg;口服给药为2.2g/kg,为其利胆作用的10倍以上;亚急性毒性实验,对大鼠连用3个月,对体重、血常规和肝组织无明显影响,仅在大剂量时对胃肠道有轻微刺激作用。
           茵陈毒性很低,临床应用本品至30g 亦不会引起不良反应。但曾有报告,日服茵陈24g,连服30日,21例中有7例出现头昏、恶心,上腹饱胀与灼热感,多在服药第一日内出现,以后反应逐渐减轻或消失。另外,还有2例轻度腹泻,1例出现短暂心慌。
           亦有报告,两例女性成人分别在服茵陈大枣汤(茵陈60g,大枣18枚,水煎,早晚各1次)的第1天和第4天发生心律紊乱及阿-斯综合征,经及时抢救脱险。
           【医家论药】
           “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证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本草经疏》)
           “茵陈,用此者用其利湿逐热,故能通关节,解热滞,疗天行时疾,热狂头痛,利小水。专治黄疸,宜佐栀子。黄而湿者多肿,再加渗利,黄而燥者干涩,再加凉润,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又解伤寒、瘴疟火热,散热痰、风热疼痛,湿热为痢,尤其所宜。”(《本草正义》)
           “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湿疸、酒疸,身黄溲赤如酱,皆胃土蕴湿积热之证,古今皆以此物为主,其效甚捷。荡涤肠胃,外达皮毛,非此不可。盖行水最捷,故凡下焦湿热瘙痒,及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本草正义》)
           “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热也;栀子檗皮汤,治燥热也;湿则泻之,燥则润之可也。此二药治阳黄也。”(《汤液本草》)
           “茵陈有两种:一种叶细如青蒿者名绵茵陈,专于利水,为湿热黄疸要药。一种生子如铃者,名山茵陈,又名角蒿,其味苦辛小毒,专于杀虫,治口齿疮绝胜。《本经》主风湿寒热,热结黄疸,湿伏阳明所生之病,皆指绵茵陈而言。”(《本经逢原》)
           附注:市售茵陈药材品种主要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 的干燥幼嫩茎叶(亦名茵陈、绵茵陈)。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山西、陕西、安徽等地。此外,尚有同属植物滨蒿 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aib. (亦名黄蒿、北茵陈)在东北地区、北京、甘肃、新疆等地作茵陈使用;小白蒿 A. frigida Willd. 在东北地区作茵陈使用;劲直蒿 A. stricta Edgew. 在西藏地区作茵陈使用;玄参科植物阴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 (亦名刘寄奴),在江苏、浙江、江西、云南、广西、贵州等地充作茵陈用,药材名称为“铃茵陈”、“土茵陈”。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