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教材 >> 中医基础理论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文章导读:、气的基本概念气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中国传统哲学中.气通常是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内经》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气一元论学说,并将其应用到医学中来,逐渐形成了中医学的

 

五、气的分类

《内经》以降,历代医家多宗“气本一元”之说。如喻昌认为“气有外气,天地之气也;有内气,人身之元气也。气失其和则为邪气,气得其和则为正气,亦为真气。但真气所在,其义有三,曰上、中、下也。上者,所受于天,以通呼吸者也;中者,生于水谷,以养营卫也;下者,气化于精,藏于命门;……人之所赖,惟此气耳”(《医门法律·先哲格言》)。“身形之中,有营气,有卫气,有宗气,有脏腑之气,有经络之气,各为区分”(《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喻氏将人身所有的气统属于真气。何梦瑶亦认为“气一耳,以其行于脉外,则曰卫气;行于脉中,则曰营气;聚于胸中,则曰宗气。名虽有三,气本无二”(《医碥·气》)。

基于“气本一元”之说,就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而言,元气在生命之初,源于父母之精,是生命物质系统中最高层次、最根本的气,对人体的代谢和机能起推动和调节作用;而宗气、营气、卫气均来自后天的水谷精气与清气,根据其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不同而称谓各异,它们是较低层次的气,能供给人体以营养和动力。

人体的气,从整体而言,是由肾中精气、脾胃化生而来的水谷精气和肺吸人的清气,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综合作用下而生成的,并充沛于全身而无处不到。由于其主要组成部宗气、元气本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范畴,指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在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演变过程中,从秦汉时始,将气释为元气。其中,有以东汉·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论。“元气者,天地之精微也”(《论衡·四纬》),“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宋代至明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多言气,少及元气。明·王廷相认为元气是天地未分的原始混沌总体,“元气化而为万物,万物各受元气而生”(《雅述》),强调元气无形而实有物。元气论者认为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也是智慧生灵的本原。元气按其不同的特性,具体表现为精气、天地之气、阴阳之气、五行之气、五常之气等等,它们相应地产生各种不同的物类。

在中医学上,《内经》只言真气,不言元气。元气、原气,首见于《难经》:“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八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难经·六十六难》)“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不死”(《难经·十四难》)。“原,本作源”,“原,本也”(《释文》)。“元,本也”(《正字通》)。“元,犹原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原,而人之元在焉”(《易,彖》)。谓“乾元”、“坤元”分别为万物所“资始”、“资生”。“要之,元、原同义,本始之意”(《春秋繁露》)。原气又称元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真气又名元气”(《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故中医文献上常常元气、原气、真气通称。但是,人体之气的真气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统称,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元气属真气的下位概念,不应与真气混称。据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故曰:“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所以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总之,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出,而为人身之至宝”(《医原》)。但元气之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阴病论》)。可见,肾为元气之根。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所以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诸气,经历五脏六腑。……所止辄为原”(《难经·三十六难》)。三焦为元气循行的重要脏器。“三焦资始于肾间……下焦禀元气……上达至于中焦,主受五脏六腑精悍之气也,化而为营卫,营卫之气得真元之气相合,主通达乎上焦,始经历五脏六腑也……故以三焦所留止之处辄以为原”(《图注难经》)。说明元气是并营卫之气循环往复于十二经脉之中,且循任督二脉环流不休。冲脉带脉、维脉、挢脉等八条奇经虽不参加元气的循行,但对全身之气的分布有调节作用。元气除并营卫之气行于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之外,运行于本经经别之中。

总之,元气始于肾间,经下、中、上三焦,由手太阴肺经进入十二正经中,布于周身,蓄于奇经,溢三百六十五穴,然后再经腠理和大小络脉汇聚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入本经至经别,直接深入脏腑,继而浅出头颈部经穴、胸腹募穴和背部俞穴,自奇经总集于任督二脉,下归肾脏。

元气在循行过程中,经过了人体的各脏腑、经络及体表组织。元气循此路径,周而复始地循环,以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3.主要功能:元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本始物质,有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元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三十六难》)。元气为其生身之精气,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盾。“所以发生吾身者,即真阳之气也”,“所以成立吾身者,即真阴之气也”(《类经附翼’求正录》)。故人之所生,全赖此气。元气的存亡,即生命的存亡,“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医学源流论·元气存亡论》)。

元气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与元气的盛衰密切相关。人从幼年开始,肾气与肾精逐渐充盛,则有齿更发长等生理现象。到了青壮年,肾气、肾精进一步充盈,乃至达到极点,机体也因之发育到壮盛期,则真牙生,体壮实,筋骨强健。待到老年,肾气、肾精衰退,形体也逐渐衰老,全身筋骨运动不灵活,齿摇发脱,呈现出老态龙钟之象。由此可见,肾气、肾精决定着机体的生长发育,为人体生长发育之根本。如果元气亏少,影响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会出现生长发育障碍,如发育迟缓、筋骨痿软等;成年则现未老先衰,齿摇发落。

元气能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命门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心得命门而神明有主,始可以应物;肝得命门而能决断;胃得命门而能受纳;脾得命门而能转输;肺得命门而能治节;大肠得命门而能传导;小肠得命门而能布化;肾得命门而体强;三焦得命门而决断;膀胱得命门而收藏”(《石室秘录》)。反之,“肾无此则无以作强,伎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则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矣;脾胃无此,则不能腐熟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医贯》)。所以,元气者性命系之。元气充足,则精神昌盛。若元气微虚,则神微去;若元气衰竭,则神去机息。元气虚损之治重在治肾,“务使阴阳和平,水升火降,归于中庸之道而已”(《医权初编》)。

(二)宗气

1.基本含义:宗气又名大气,“膻中者,大气之所在也。大气亦谓之宗气”(《靖盒说医》)。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其形成于肺,聚于胸中者,谓之宗气;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名膻中。因此宗气为后天之气运动输布的本始,故名曰宗气。实际上宗气是合营卫二气而成的。所以说“宗气者,营卫之所合也,出于肺,积于气海,行于气脉之中,动而以息往来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宗气是由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所生成的。饮食物经过脾胃的受纳、腐熟,化生为水谷精气,水谷精气赖脾之升清而转输于肺,与由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相互结合而化生为宗气。肺和脾胃在宗气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故曰:“膻中宗气主上焦息道,恒与肺胃关通”(《医门法律·明辨息之法》)。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运化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宗气的盛衰。

(2)分布: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其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经肺的作用而布散于胸中上气海。所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灵枢,五味》)。其向下赖肺之肃降而蓄于丹田(下气海),并注入足阳明之气街(相当于腹股沟部位)而下行于足:所以说:“宗气留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灵枢·刺节真邪》)。

3.主要功能:宗气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个方面。

(1)走息道而司呼吸: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即“助肺司呼吸。”所以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故临床上对语声低微,呼吸微弱,脉软无力之候,称肺气虚弱或宗气不足。

(2)贯心脉而行气血:宗气贯注入心脉之中,帮助心脏推动血液循行,即“助心行血”,所以气血的运行与宗气盛衰有关。由于宗气具有推动心脏的搏动、调节心率和心律等功能,故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相当于心尖搏动部位),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手),脉宗气也。……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以临床上常常以“虚里”的搏动和脉象状况,来测知宗气的旺盛与衰少。宗气不足,不能助心行血,就会引起血行瘀滞,所谓“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灵枢,刺节真邪》)。

(3)人体的视、听、言、动等机能与之相关:“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言语、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力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综上所述,宗气对呼吸运动和血液循行具有推动作用,故云:“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灵枢·邪客》)。此外,“宗气者,营卫之所合”,所以宗气、营气、卫气,“三气互为体用,有两得而无两离者也”(《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