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医师资格考试 >> 实践技能 >> 正文

2021年中医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辅导:第一章 中医诊断方法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繁体中文 分享
  • 文章导读:2021年中医医师资格考 试辅导:实践技能考 试辅导:中医诊断方法

    第一节 问诊


      医生询问病人,了解病情时必须注意:①环境要安静适宜。②一般应直接询问患者本人,若意识不清者或小儿可询问陪诊者。③态度要严肃和蔼,可适当提示,但不能暗示患者。④不用医学术语询问,以使患者能听懂,准确回答问题。
      问诊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和家族史。其中主诉与现病史尤为重要。主诉即主症,一般只有一两个症状,是疾病的主要矛盾所在。现病史包括起病情况、病变诊治过程和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以下均围绕现在症状进行重点询问。

      一、问寒热
      问寒热,应询问寒热新久、轻重程度、持续时间长短及其是否同时出现,寒热出现有无时间规律或局部特点,发热与体温的关系及其兼症等情况。
      临床上常见的寒热症状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四种类型。
      1.恶寒发热
      指患者恶寒与发热同时出现,是外感表证的特征性症状。
      (1)恶寒重发热轻 可简称为恶寒发热,是风寒表证的特征。兼见头痛、鼻塞、喷嚏、鼻流清涕等。
      (2)发热重恶寒轻 可简称为发热恶寒,是风热表证的特征。兼见头痛、鼻塞、鼻流浊涕、口微渴、咽喉肿痛等。
      (3)发热恶风 有轻微发热、遇风觉冷、避风可缓的症状,是伤风表证的特征。兼见鼻塞、全身酸痛、微有汗出等。、
      2.但寒不热
      (1)新病恶寒
      见于风寒表证初期。若同时兼有四肢不温、脘腹冷痛、吐泻、咳喘痰鸣,则为表里实寒证。
      (2)久病畏寒
      主要见于里虚寒证。兼见面色胱白、肢冷以及其他脾、肾阳虚症状等。
      3.但热不寒
      (1)壮热 又称高热或大热。指高热(体温39℃以上)持续不退,属里实热证。兼见面赤、口渴、大汗出等。
      (2)微热 又称低热。体温在38℃以下,或仅有自觉发热症状。常见于某些内伤杂病。气虚发热:常因劳累加剧,兼见疲乏少气、自汗等。
      血虚发热:常见于产后等失血过多者。兼见头晕、面色淡白或面色萎黄等。
      阴虚发热:长期低热,午后或夜间低热。兼见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等。
      (3)潮热 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及按时热退。
      日晡潮热:每于午后3~5时(申时)高热,又称阳明潮热,属阳明腑实证。兼见腹胀腹痛、大便秘结等。
      阴虚潮热:长期低热,午后或夜间低热。兼见五心烦热、盗汗颧红等。
      温病热入营分则以夜间发热为甚,称身热夜甚。
      4.寒热往来
      (1)寒热往来无定时 见于少阳病,为半表半里证。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无时间规律。兼见胸胁苦满、口苦、咽干、不思饮食等。
      (2)寒热往来有定时 见于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有时间规律,定时而发。
      兼见剧烈头痛、多汗、口渴等。

      二、问汗
      病理性汗出,与病邪的性质及正气亏损程度密不可分。询问时应了解汗出的时间、多少、汗出部位及其主要兼症,从而判断病邪性质及机体的阴阳盛衰。
      1.表证汗出 一般伤风表证与风热表证可有轻微汗出,风寒表证者多无汗。
      2.里证汗出
      (1)自汗 指醒时常自汗出,活动时汗出加剧,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兼见相应的气虚或阳虚症状。
      (2)盗汗 指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多见于阴虚证。兼见其他阴虚症状。
      若患者自汗与盗汗并见,则为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3)亡阳、亡阴之汗 又称绝汗。在病情危重时出现大汗淋漓的情况。
      亡阳之汗:汗冷淋漓如水。兼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
      亡阴之汗:汗热而黏如油。兼见肢身尚温、躁扰烦渴、脉细疾数等。
      (4)战汗 指病人先恶寒战栗,继而汗出,是温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表现。若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为邪去正复,疾病向愈;汗后烦躁不安,脉急疾者,为邪气未退,正气已衰,病情恶化。
      3.局部汗出
      (1)头汗 指仅见头部或头颈部汗出量多。
      头部热汗:上焦热盛,见于温病气分证肺热壅盛。兼见身热、烦躁、咳喘、面赤、口渴。
      头部热汗而黏:中焦湿热,见于湿热蕴脾证。兼见身热不扬,脘腹胀满,纳呆呕恶。
      头部冷汗如水:虚阳上越,属亡阳证范畴。兼见肢冷、脉微等。
      正常人情绪高度紧张,或进食辛辣、热食、饮酒等,亦可见头汗。
      (2)半身汗出 身体一侧,或上、下半身汗出。汗出见于健侧,多见于痿病、中风或截瘫患者。
      (3)手足心汗出 汗出量多者,可为阳明燥热、阴经郁热、脾虚运化失常所致。若手足心微有汗出,多为生理现象。

      三、问疼痛
      疼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有虚实之分。属实者为“不通则痛”,属虚者多为“不荣则痛”。应详细询问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时间。
      1.问疼痛性质
      (1)胀痛 胸、胁、脘、腹部胀痛,且常兼有走窜不定的特点,属气滞。若头目胀痛者,为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2)刺痛 痛如针刺,固定不移,属瘀血阻滞。可见于胸、胁、脘、腹、四肢、头颅。
      (3)绞痛 痛如绞割,在诸种疼痛中程度最为严重,属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如胆结石之胆绞痛,或寒邪阻滞气机,寒凝心脉之真心痛。
      (4)冷痛 疼痛有冷感且喜暖,常见于腰脊、四肢关节。属实者为寒邪阻滞经络脏腑,属虚者为阳虚脏腑经脉失养。
      (5)重痛 疼痛兼有沉重感,常见于头、腰、四肢部位,如“头重如裹”,属湿邪困阻气机。
      (6)酸痛 疼痛兼有酸软感。属实者为湿邪困阻肌肉关节,属虚者为肾虚腰府失养之腰部酸痛。
      (7)隐痛 亦称绵绵作痛。疼痛虽不剧烈,但绵绵不休,属典型的“因虚致痛”。多因阳气精血亏虚,脏腑经脉失养。常见于胸、腹、头部。
      上述诸种性质的疼痛,属实者多起病急、病程短,属虚者多起病缓、病程长。
      2.问疼痛部位 
      通过问疼痛部位,可以掌握病变所在脏腑经络,再结合疼痛的性质、程度、时间规律以及相兼症状,做出全面准确的辨证。
      (1)头痛 根据头痛部位,可以确定病变所属经脉。前额连及眉棱骨痛,为阳明经头痛。后头痛连项,为太阳经头痛。头两侧连及太阳穴痛,为少阳经头痛。颠顶头痛,为厥阴经头痛。
      (2)胸痛 胸居上焦,内藏心肺,故胸痛多与心肺病变有关。左胸心前区憋闷疼痛,时痛时止,为痰、瘀、寒邪阻滞心脉,见于胸痹。胸痛剧烈,兼见面色青灰,手足清冷,为心脉急骤闭塞,见于真心痛。胸痛,兼见颧赤盗汗,午后潮热,为肺阴亏虚,见于肺痨病。胸痛,兼见咳喘气粗,壮热面赤,为热邪壅盛,见于肺热病证。胸痛,兼见壮热,咳吐腥臭脓血痰,为痰热阻肺,见于肺痈病。
      (3)胃脘痛 胃痛剧烈,起病急,病程短,进食后疼痛加剧,属实证,为寒、热、气滞、食积所致。胃脘隐痛,绵绵不休,病程较长,进食后缓解,属虚证,为胃阴虚或胃阳虚所致。胃脘疼痛无规律,痛无休止,明显消瘦,应考虑胃癌的可能性。胃脘、腹部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多因腹部脏器穿孔所致。
      (4)腰痛 腰部经常酸软而痛,多因肾虚所致。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多因寒湿所致。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多因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所致。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伴血尿,多因结石阻滞所致。
      (5)四肢关节痛 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为风邪侵袭筋骨关节。四肢关节冷痛,固定不移,属寒邪浸淫关节。四肢关节肌肉酸痛重着,为湿邪浸淫肌肉关节。

      四、问耳目
      肾开窍于耳,手足少阳经脉分布于耳;肝开窍于目,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问耳目不仅能了解其局部病变,还可以了解肝、胆、肾、三焦等脏腑病变情况。
      1.问耳 
      突发耳鸣,声大如雷,以手掩耳尤甚,或新起耳暴聋者,属实证,多因肝胆火盛、肝阳上亢、痰火壅结、气血瘀阻所致。渐起耳鸣,声细如蝉,以手掩耳可减,或耳渐失聪者,属虚证,多由肾精亏虚、脾气亏虚,或肝阴、肝血亏虚所致。
      2.问目
      (1)目眩 即眼花。患者自觉视物旋转,如坐舟船。因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及痰湿上蒙清窍所致者,属实证。因气血亏虚、阴精不足所致者,属虚证。
      (2)目痛 目剧痛难忍,面红目赤,为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羞明多眵,为风热上扰。目微痛微赤,时而干涩,为阴虚火旺。
      (3)目昏 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者,可见于久病、虚证及老年人,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4)雀目 即一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属肝虚为病。

      五、问睡眠
      1.失眠 主要由于阴阳平衡失调,阳不入阴,神不守舍所致。失眠多梦,兼见头晕眼花、面色淡白,为心血亏虚,心神失养。失眠多梦,兼见心悸心烦、潮热盗汗,为阴虚火旺,心神受扰。失眠多梦,兼见惊悸不宁、胆怯易惊,为胆郁失宣,痰热内扰心神。
      2.嗜睡 亦称多寐、多睡眠。多因阴阳平衡失调,阳虚阴盛或痰湿内盛所致。困倦嗜睡,神识蒙眬,兼见精神疲惫、肢冷脉微,为心肾阳虚,神失温养。困倦嗜睡,兼见头目昏沉、胸脘痞闷,为痰湿困脾,清阳不升。饭后困倦嗜睡,兼见纳呆腹胀、少气懒言,为脾失健运,脑失所养。嗜睡与昏睡、昏迷不同,后者难以唤醒,强行唤醒而仍神志模糊,甚至呼之不醒。

      六、问饮食口味
      1.口渴与饮水 口渴与饮水异常,反映机体内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以及证候的寒热虚实。
      (1)口不渴饮 提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湿证以及无明显燥热的病证。
      (2)口渴欲饮 口渴咽干,鼻唇干燥,为燥邪伤津。大渴喜冷饮,兼见大热、大汗出,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口渴多饮,兼见多尿、消瘦,为消渴病。渴不多饮,兼见身热不扬、心中烦闷,为湿热病证。渴不多饮,兼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为温病营分证。渴喜热饮而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为痰饮内停。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为瘀血证。
      2.食欲与食量 询问患者的食欲与食量情况,对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有重要意义。
      (1)食欲减退 久病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为脾胃虚弱,运化无力。纳呆食少,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为湿邪困脾,运化障碍。纳呆食少甚则厌食,兼见脘
      腹胀满、嗳腐吞酸,为食滞胃脘,腐熟不及。
      (2)厌食 指厌恶食物,甚至恶闻食臭的症状。厌食油腻,兼见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为湿热蕴脾,运化障碍。厌食油腻,兼见胁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为肝胆湿热,肝失疏泄,脾失健运。
      (3)消谷善饥 亦称多食易饥。消谷善饥,兼见多饮多尿、形体消瘦,为消渴病。消谷善饥,兼见大便溏泻,为胃强脾弱。
      3.口味 口味异常可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及七情失调等因素导致脏腑失和,引起脏气上溢于口使然。
      (1)口淡 患者味觉减退,口中乏味。多见于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及寒邪犯胃。
      (2)口甜 患者口中有甜味。是因湿热蕴脾,与谷气相搏,上蒸于口。
      (3)口黏腻 患者口中黏腻不爽。多见于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及寒湿困脾。
      (4)口酸 患者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至有酸腐气味。多见于伤食、肝胃蕴热。
      (5)口苦 患者口中有苦味。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热盛。
      (6)口涩 患者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状。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气火上逆。
      (7)口咸 患者口中有咸味,多见于肾病以及寒水上犯。

      七、问二便
      询问大小便的情况,不仅可以直接了解消化功能和水液的盈亏与代谢情况,也是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重要依据。
      问二便应注意询问二便的排便次数、性状、颜色、气味、时间、便量以及排便时的感觉和兼有症状,为整体辨证提供重要依据。
      1.大便异常
      (1)便次异常
      1)便秘:大便数日一行,燥结难下。大便秘结,兼见脐腹胀满、高热口渴,为热结大肠,腑气不通。大便秘结,燥如羊屎,数日一行,兼见口干舌燥,为肠燥津亏,传道失职。大便秘结,兼见腹胀,胃脘、腹部冷痛,为寒凝胃肠,腑气不通。
      2)泄泻:大便一日数行,粪质稀薄,甚至呈现水样大便。泄泻,大便稀薄,兼见纳差腹胀、乏力神疲,为脾虚水湿不运,下注肠道。泄泻,腹痛便溏,兼见口腻纳呆、脘腹胀满,为寒湿困脾,水湿下渗大肠。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兼见畏寒肢凉,腰膝、下腹冷痛,为脾肾阳虚,水谷失于温运腐熟。泄泻,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为肝郁脾虚,气滞湿阻。
      (2)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即大便中含有未消化食物,新起者属食滞胃肠,久病者属脾虚、肾虚。
      溏结不调:即大便时干时稀,为肝郁脾虚,气滞湿阻。
      大便先干后稀: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
      大便脓血:见于痢疾或肠癌,为湿热疫毒交阻肠道,肠络受阻。
      便血:首先需分清远血与近血。远血,便血色暗红紫黑,或大便黑如柏油,见于胃脘部位病变的出血。近血,便血鲜红,或血附大便表面或滴出,见于直肠、肛门部位病变的出血。
      (3)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为大肠湿热,热迫直肠。
      里急后重:为湿热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
      排便不爽:泻下黄糜而黏滞不爽,为湿热蕴结大肠,传道不利。
      腹痛欲便而排出不爽:为肝郁脾虚,肠道气滞。
      腹泻不爽,大便酸腐臭秽:为食积化腐,肠道气机不畅。。
      (4)大便失禁 大便失控,滑出不禁,甚至便出而不自知。常因久病正虚、年老体衰、脾虚气陷以及脊柱损伤所致。
      2.小便异常
      (1)尿次异常 新病小便频数,并见尿急、尿痛、小便短赤,为湿热蕴结膀胱,见于淋病类疾病。久病小便频数,色清量多,夜间尿多,为肾阳虚或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2)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尿次、尿量皆明显超过正常量、次。小便清长量多,为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津直下膀胱。多尿、多饮,形体消瘦,为消渴病
      尿量减少:尿次、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量次。尿量减少,兼见口燥咽干,为热盛、腹泻、汗吐伤津,化源不足。尿量减少,兼见畏寒肢冷、心悸、浮肿,为心肾阳虚,水液内停。
      (3)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兼见尿频、尿急、小便短赤,为湿热蕴结膀胱;兼见排尿困难,或有血尿,为结石或瘀血阻滞尿路。
      余溺不尽:兼见乏力神疲、腰膝酸软,为肾阳亏虚,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小便不能控制而自行溢出。多因肾气亏虚,下元不固,膀胱失约,或因腰脊受损,气机失常所致。若神昏中小便失禁,多因邪陷心包,心神失其主宰作用。
      遗尿:成人或小儿在睡眠中不自主地排尿。多因禀赋不足、肾气亏虚或脾虚气陷及膀胱虚寒所致。

      八、问经带
      1.月经 问月经主要询问月经的周期,行经的天数,月经的色、量、质以及有无闭经或经行腹痛等情况。
      (1)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连续两个月经周期出现月经提前7天以上的病变。月经先期,兼见神疲乏力、食少、便溏,为脾不统血,冲任不固。月经先期,经色深红,为热扰冲任,血海不宁。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的病变。月经后期,月经量少、色淡,兼见面色淡白、唇爪淡白,为营血亏虚,血海不能按时蓄溢。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兼见胁肋少腹胀痛,为气滞血瘀,冲任不畅。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时或提前,时或延后7天以上,连续3个月经周期以上的病变,亦称月经愆期。月经愆期,兼见胁肋、少腹胀痛、情志抑郁,为肝郁气滞,气机逆乱。月经愆期,兼见乏力纳差、腰膝酸软,为脾肾虚损,冲任失调。
      (2)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的病变。月经过多,经色深红,兼面赤、心烦,为血热内扰,迫血妄行。月经过多,兼见少气乏力,为气虚,冲任不固,经血失约。月经过多,经色紫暗或有血块,为瘀血阻滞冲任,血不归经。
      月经过少: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甚至点滴即净的病变。月经过少,经色淡,兼见面、唇、爪甲色淡白,为营血亏虚,血海不盈。月经过少,经色紫暗,兼见小腹冷痛,为寒凝血瘀,血行不畅。
      2.带下 问带下,应注意询问带下量的多少,色、质和气味等情况。
      (1)白带 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而无臭味,为脾肾阳虚,寒湿下注。
      (2)黄带 带下色黄;质黏稠而臭秽,为湿热下注或湿毒蕴结。
      (3)赤白带 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为肝经部热,或湿毒蕴结。绝经之后,仍见赤白带淋漓不断,可能是由癌瘤引起。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篇教程: 没有了

    • 下一篇教程: 没有了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