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清肺排毒汤正式处方来 | |
[中医][组图]中医抗疫!广州市第八 | |
[中医][组图]治疗不孕不育、颈椎病 | |
[中医][图文]中药国际化重大突破: | |
[中医]国家中医药局:这7个资格证是 | |
[中医][图文]沉痛悼念国医大师邓铁 | |
[中医]国务院修改《中药品种保护条 | |
[中医][组图]科学家尝试用中药治疗 | |
文章导读:2021年中医医师资格考 试辅导:实践技能考 试辅导:中医诊断方法 |
一、脉诊方法
(一)脉诊的部位
1.寸口诊脉的部位和三部九候
寸口的位置在腕后高骨(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所在部位,寸口又分寸、关、尺三部,即以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位即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两手各有寸、关、尺三部,合而为六部脉。每部又分浮、中、沉三候。
2.寸口分候脏腑 左寸候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并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统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二)脉诊时间
1.诊法常以平旦为宜 因为清晨尚未饮食及活动等,体内外环境都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受到的干扰因素最少,故容易诊得病人的真实脉象。虽然临床实际中不可能都在平旦切脉,但诊脉时使病人处于平静的内外环境之中是可以达到的。
2.环境宁静时诊脉 即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使呼吸调匀,气血平静,同时诊室保持安静,以利于医生体会脉象。
3.脉不少于“五十动” 现在临床上以每手不少于1分钟为宜,以有利于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初诊和久按指感之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的意义。
(三)诊脉体位
病人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腕,手心向上,并在腕关节垫上脉枕,以便于切脉。
(四)诊脉指法
1.布指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以左手切按病人的右手脉,以右手按其左手。先用中指定关,接着用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呈弓形,指头平齐,以指尖与指腹交界处的指目按触脉体,因指目感觉较灵敏。布指疏密合适,要和病人的身长相适应,身高臂长者布指宜疏,身矮臂短者布指宜密。小儿寸口部位甚短,一般多用一指定关法诊脉,即用拇指统按寸、关、尺三部脉。
2.运指
总按:三指平布,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单诊:分别用一指单按其中一部脉象,重点体会某一部脉象特征。
举法:医师的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动部位上,又叫浮取。
按法:医师的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又叫沉取。
寻法:医师的手指指力适中,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适当调节指力以体察脉象,又叫中取。
3.调息 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用自己一呼一吸的时间去计算病人脉搏的次数,此外,医生必须思想集中,全神贯注,仔细体会,才能识别指下的脉象。
(五)脉象要素,
脉象要素是构成各种脉象的主要因素。传统的脉象要素包括脉象的位、数、形、势四个方面。位是指脉动部位的浅深,数主要指脉动的频率和节律,形是指脉体的形态,势是指脉搏的力量和趋势。通过反复操练,细心体察,可以对脉搏的部位、至数、形态和力量等方面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指感,才能比较准确地识别各种不同脉象。
二、脉诊内容与运用
(一)正常脉象
1.意义 指正常人在生理条件下出现的脉象,亦称平脉。
2.特点 脉位不浮不沉,沉取不绝。脉数:一息四五至,节律一致。脉形:三部有脉,不大不小。脉势:从容和缓,流利有力。
正常脉象胃、神、根的含义 :其关键又在于“三部有脉,和缓有力”,因为它反映了正常脉象有胃(不浮不沉,从容和缓,节律一致)、有神(柔和有力)、有根(尺脉沉取有力)的特征。
3.常脉的生理变异
(1)季节 外界环境的变化时时影响着机体的生理活动,人体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理性调节又可以反映在脉象上,故平人应四时而有春微弦、夏微洪、秋微浮、冬微沉的脉象变化。
(2)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也能影响脉象。南方地势低下,气候温热潮湿,人体肌腠疏松,故脉多细软或略数;北方地势高峻,空气干燥,气候偏寒,人体肌腠致密,故脉多沉实。
(3)性别 妇女脉象较男子濡弱而略快,妊娠期脉常见滑数而冲和。
(4)年龄 小儿脉象多小数,青年人脉象多平滑,老人脉象多弦硬。
(5)形体 身躯高大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长;矮小的人脉的显现部位较短。瘦人肌肉薄,脉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脉常沉。运动员脉多缓而有力。
(6)情志 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无序,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恢复正常。
(7)劳逸 剧烈运动和远行之后脉多急疾;入睡之后脉多迟缓;脑力劳动之人脉多弱于体力劳动者。
(二)病理脉象
浮、散、芤、革脉要点:1.脉象特征及类比 2.临床意义
1.浮脉
(1)脉象特征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2)临床意义 主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
(3)脉义分析 邪盛而正气不虚,多见脉浮而有力。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多见脉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多见脉浮紧。外感风热,多见脉浮数。久病体虚,虚阳外越,多见脉浮无根,病情危重。形瘦脉浅,或夏秋阳浮,出现浮脉,不属病脉。
散脉:浮大无根,散漫似无,节律不齐,脉力不匀。为元气耗散,精气欲绝,病重。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浮大而软,边实中空。常见于失血、伤阴之病。
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证。
沉、伏、牢脉、 要点: 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
2.沉脉
(1)脉象特征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
(2)临床意义 为里证的主脉。亦可见于常人。
(3)脉义分析 脉沉有力,见于里实证。脉沉无力,见于里虚证。形胖脉沉,或冬季气阳潜藏,脉象偏沉,不属病脉。两手六脉沉细,但无病候,为六阴脉,属于生理现象。
伏脉:脉位比沉脉更深,重按推筋着骨始应。见于邪闭、厥病和痛极的病人。
牢脉:沉取始得,实、大、弦、长。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实证。
迟、缓脉 要点: 1.脉象特征及类比 2.临床意义
3.迟脉
(1)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不足四至(少于60次/分)。
(2)临床意义 多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实热证。
(3)脉义分析 迟而有力,多主实寒证。迟而无力,多主虚寒证。迟而有力,伴腹满便秘、发热,见于阳明腑实证。久经锻炼之人,脉来迟而缓和。常人入睡后脉率见迟,属生理性迟脉。
缓脉: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为平缓脉,是脉有胃气之象,见于健康人;脉势纵缓,缓怠无力为势缓脉,见于湿病、脾胃虚弱。
数、疾脉 要点: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
4.数脉
(1)脉象特征 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不满七至(每分钟90—130次)。
(2)临床意义 多主热证,亦可见于里虚证。
(3)脉义分析 数而有力,多主实热证。数而无力,多主虚热证。浮大虚数,多主虚阳外浮。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脉率加速。小儿年龄越小脉率越快,为生理脉象。
(4)相类脉
疾脉:一息七至以上(每分钟140~160次)为疾脉。多见于阳极阴竭,元气欲脱之证。
虚、实脉 要点: 1.脉象特征 2.临床意义
5.虚脉
(1)脉象特征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是一切无力脉的总称。
(2)临床意义 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3)脉义分析 迟而无力,主阳虚证。数而无力,主阴虚证。
6.实脉
(1)脉象特征 脉来充盛有力,应指满幅,举按皆然,为一切有力脉的总称。
(2)临床意义 主实证。
(3)脉义分析 实而浮数,主实热证。实而沉迟,主实寒证。久病见实脉,为孤阳外脱的先兆。实而和缓,见于健康人,表示气血充盛。两手六脉均实大而无病象者,为六阳脉。
洪、大、长脉 要点: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
7.洪脉
(1)脉象特征 脉形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浮大满指,呈汹涌之势。
(2)临床意义 主阳明气分热甚。
(3)脉义分析 脉洪有力,主邪热亢盛。夏令脉稍洪大,为夏令之平脉。
(4)相类脉
大脉:脉体宽大,但无脉来汹涌之势。三部脉皆大、从容和缓者为体魄健壮之征象;病中见脉大为病情加重。脉大而数实为邪实,脉大而无力为正虚。
8.长脉
(1)脉象特征 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
(2)临床意义 主阳证、实证、热证。
(3)脉义分析 长而洪数,主阳毒内蕴。
长而洪大,主热深、癫狂
脉长而弦,主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夹痰
长而柔和,为强壮之象。老人两尺脉长而滑实,多长寿。
细、濡、弱、微、短脉 要点: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
9.细脉
(1)脉象特征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细直而软,按之不绝。
(2)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湿病。
(3)脉义分析 脉细小而软,主营血亏虚。脉细而弦紧,主暴寒或疼痛。脉象细缓,主湿遏脉道。
濡脉
(1)脉象特征 浮而细软,应指少力,轻取可得,重按不显。又称软脉。
(2)临床意义 主诸虚或湿困。
(3)脉义分析 久病精亏,脾虚血亏,阳虚卫表不固,阴虚不能敛阳,湿困阻遏阳气等,均可以出现濡脉。
弱脉:沉细无力而软,主阳气虚衰及气血俱衰,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
微脉: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多为气血大虚,阳气衰微。久病脉微为正气将绝,新病脉微为阳气暴脱。
10.短脉
(1)脉象特征 脉动应指范围不足本位,只出现在关部,寸尺脉常不显。
(2)临床意义 主气病。
(3)脉义分析 短而有力,属气郁。短而无力,属气虚。
滑、涩、动脉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
11.滑脉
(1)脉象特征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2)临床意义 主痰饮、食滞、实热等病证。滑脉亦是青壮年人的常脉、妇人的孕脉。
(3)脉义分析 脉滑而实,主痰饮、食滞。脉滑而数,多见于热入血分。滑而和缓,为常脉,多见于青壮年人。妇人脉滑而停经,应考虑妊娠。
动脉:多见于关部滑数有力。常见于惊恐、疼痛等症。
12.涩脉
(1)脉象特征 形细行迟,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为不流利脉。
(2)临床意义 主伤精、血少、痰食内停、气滞血瘀等证。
(3)脉义分析 涩而有力,主实证。涩而无力,主虚证。
弦、紧脉 1.脉象特征及类比2.临床意义
13.弦脉
(1)脉象特征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2)临床意义 主肝胆病、诸痛症、痰饮等。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3)脉义分析 脉弦而紧,多属阴寒为病。脉弦而数,多为阳热所伤。脉弦而滑,主痰饮内蓄。春令乎人脉象微弦,多为春季平脉。健康中老年人脉象多弦硬,为精血衰减,生理性退化之征象。
紧脉:脉形紧急弹指,如按转索。多见于风寒实证、痛证和宿食内阻等。
结、代、促脉 1.脉象特征及类比 2.临床意义
14.结脉
(1)脉象特征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2)临床意义 主阴盛气结,寒痰瘀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
(3)脉义分析 阴盛气结,脉气阻滞,多见脉结有力。
气血虚弱,脉气迟至,多见脉结无力。
15.代脉
(1)脉象特征 脉来迟缓,时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
(2)临床意义 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3)脉义分析 脉代无力,多属脏气衰微,气血虚衰。脉代有力,多属邪阻脉道,血行涩滞,常见于痹证疼痛、跌打损伤或七情过极等。
16.促脉
(1)脉象特征 脉来数而时有一止,止无定数。
(2)临床意义 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可见于脏气衰败。
(3)脉义分析 阳邪亢盛,实邪阻滞,见于脉促有力。
脏气衰败,气血不顺,见于脉促无力。
(三)常见病脉归类
表1-1 常见病脉归类
脉类 | 共同特点 | 脉名 | 脉象 | 主病 |
浮脉类 | 轻取即得 | 浮 |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 表证 |
洪 | 脉来浮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 热盛 | ||
濡 | 浮而细软 | 虚、湿 | ||
散 | 浮散无根,稍按则无 | 元气离散,脏气将绝 | ||
芤 |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 失血、伤阴 | ||
革 | 浮而弦硬,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 亡血、失精、崩漏 | ||
沉脉类 | 重按始得 | 沉 |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 里证 |
伏 | 脉位深沉,推盘着骨始得,甚则伏而不见 | 邪闭、厥证、痛极 | ||
牢 | 脉形沉而实大弦长 | 阴寒内实、疝气、癜瘕 | ||
弱 | 极软而沉细 | 气血不足 | ||
迟脉类 | 一息不足四至 | 迟 | 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 寒证 |
缓 | 一息四至,脉来缓怠 | 脾胃虚弱、湿证 | ||
涩 | 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 | ||
结 | 脉来缓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 | ||
数脉类 | 一息五至以上 | 数 | 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 | 热证 |
促 | 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 阳盛实热、瘀滞、痰食停滞 | ||
疾 |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 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 ||
动 | 脉短如豆,滑数有力 | 痛、惊 | ||
虚脉类 | 应指无力 | 虚 | 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虚 | 气血两虚 |
微 | 极细极软,似有似无 | 阴阳气血诸虚、阳气暴脱 | ||
细 |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 | 气血俱虚、诸虚劳损、湿病 | ||
代 |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跌打损伤 | ||
短 | 首尾俱短,不及三部 |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损 | ||
实脉类 | 应指有力 | 实 | 三部脉举按均有力 | 实证 |
滑 | 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 痰饮、食滞、实热 | ||
紧 | 脉来紧张,状如牵绳转索 | 寒、痛、宿食 | ||
长 | 脉形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 肝阳有余、阳盛内热 | ||
弦 |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 | 肝胆病、诸痛、痰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