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中医教材 >> 中医内科学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第四章 脾胃肠病证

  • 文章导读:主要证候及特征】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异。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输布营养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之功能。大

    【主要证候及特征】

    脾胃同居中焦,互为表里,既密不可分,又功能各异。胃主受纳和腐热水谷,脾主运化而输布营养精微;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纳一化,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输布及生化气血之功能。大小肠为腑,以通降为顺。小肠司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之职,大肠则有传导之能,二者又皆隶属于脾的运化升清和胃的降浊。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胃病多实,常有寒客热积,饮食停滞之患;脾病多虚,易现气虚、阳虚之疾。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因此胃病多热,多燥(津伤);脾为阴土,喜燥恶湿,故脾病多寒,多湿。小肠之疾多表现为脾胃病变,大肠之病则为传导功能失常。若因饮食所伤,情志不遂,寒温不适,渚虫感染,药物损伤,痰饮、瘀血内停,劳逸失度,素禀脾胃虚弱和肝、胆、肾诸病干及,可致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调,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罹患脾胃虚弱,脾阳虚衰,胃阴不足,寒邪客胃,脾胃湿热,胃肠积热,食滞胃肠,湿邪困脾,肝气犯胃,瘀血内停等诸多脾胃肠证候。

    ·脾胃虚弱

    1.主要脉症:食少便溏,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食后尤甚,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2.证候特征:本证以脾胃对水谷吸收、运化、输布的功能障碍并兼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中气下陷与本证有别,中气下陷是在脾胃气虚基础上兼有下坠感或胃下垂、脱肛等脏器组织下垂证候。

    ·脾阳虚衰

    1.主要脉症:脘腹隐痛或不适,喜温喜按,腹胀肠鸣,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面色毗白,肢冷畏寒,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2.证候特征;具有一般脾气虚的表现及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肢冷畏寒等阳虚生内寒的证候特征。

    ·胃阴不足

    1.主要脉症:胃脘不舒或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唇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候特征:具有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一般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饥不欲食,干呕便干等胃纳减少,胃失和降的证候特征。

    ·寒邪客胃

    1.主要脉症:胃脘冷痛,重则拘急作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2.证候特征:具备寒邪袭胃的病史和胃脘冷痛拘急,喜热恶冷等证候特征。

    ·脾胃湿热

    1.主要脉症:胸脘痞闷,脘腹胀痛,终日不解,脘中嘈杂灼热,口粘口苦,渴不欲饮,纳呆,食甜则泛酸,大便粘滞不爽,尿黄短少,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2.证候特征:兼具胸脘痞闷,脘中灼热,口粘口苦;,渴不欲饮,舌苔黄腻等脾湿胃热的证候特征。

    ·胃肠积热

    1.主要脉症:脘腹灼痛,吞酸嘈杂,渴喜冷饮,消谷善饥,或食人即吐,口干口臭,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

    2.证候特征:具有脘腹灼痛,渴饮,便干等胃肠积热伤津,胃失和降的证候特征。

    ·食滞胃肠

    1,主要脉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吐泻后则舒,嗳腐吞酸,厌食,恶心呕吐,吐出物臭秽,泄泻或大便不爽,泻出物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

    2.证候特征:具有暴饮暴食病史和脘腹胀满疼痛,得食更甚,嗳腐吞酸,厌食等食积的证候特征。

    ·湿邪困脾

    1.主要脉症:脘闷纳呆,口中粘腻,肢体困重,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缓。

    2.证候特征:具有脘闷纳呆,肢体困重,苔白腻等湿邪困脾的证候特征。

    ·肝气犯胃

    1.主要脉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忧思恼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

    2.证候特征:具有情志所伤病史及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嗳气叹息等肝胃气滞的证候特征。

    ·瘀血内停

    1.主要脉症:脘腹刺痛,痛处不移,按之痛甚,食后加剧,人夜尤甚,或胃肠有包块,舌质紫暗,脉涩。

    2.证候特征:具有刺痛有定处,舌质紫暗等瘀血的证候特征。

    【病机述要】

    1.脾胃虚弱素体脾虚,或久病伤脾,或劳倦过度,或饮食所伤,均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纳运失司,升降失调,而成胃痛、痞满、呕吐、呃逆等病证。

    2.脾阳虚衰,素体阳虚,或脾病日久伤阳,或过服寒凉伤中,或肾阳不足,失于温煦,均可致脾阳虚,中焦虚寒,脾失健运,而成腹痛、呕吐等病证。

    3.胃阴不足素体阴虚,或年老津亏,或热病日久,损伤津液,或久泻久痢,或吐下太过,伤及阴津,或过食辛辣,或过服辛香燥热之药品,损伤胃阴,以致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受纳与和降失司,而成胃痛、呕吐、噎嗝等病证。

    4.寒邪伤胃外感寒邪,或脘腹受凉,寒邪内客于胃,或过服寒凉药物,或恣食生冷,导致寒邪伤中,胃腑受寒,胃气失和,而成胃痛、呃逆等病证。

    5.脾胃湿热素体阳盛,感受湿邪,湿从热化,或嗜食肥甘厚味,或感受湿热之邪,以致脾失健运,胃肠湿热,脾胃纳运失司,升降失调,形成胃痛、腹痛、泄泻等病证。

    6.肠胃积热素体热盛,或寒郁化热,或过食辛热,或感受热邪,阳明热盛,以致肠胃积热,胃失和降,大肠传导功能失常,而成胃痛、腹痛、便秘等病证。

    7.食滞胃肠暴饮暴食,或嗜食粘腻,食而不消,食滞胃肠,损伤脾胃,胃失受纳与和降之职,大小肠失传化与分清别浊之功,致成呕吐、泄泻等病证。

    8.湿邪困脾冒雨涉水,或久卧湿地,或恣食生冷肥甘,以致湿邪内停,困脾碍胃,脾失健运升清,胃失和降,脾胃升降失调,而成痞满、泄泻等病证。

    9.肝气犯胃忧思恼怒,情志不遂,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而成胃痛、呕吐、泄泻等病证。

    10.瘀血内停肝胃气滞,气滞血瘀,或久病人络,或离经之血留滞,以致血络受阻,瘀血内停,而成胃痛、腹痛、噎嗝等病证。

    【治疗要点】

    1.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所以在治疗脾病时,应酌用健脾祛湿之剂,脾湿盛者,少用甘润滋腻之晶;在治疗胃病时,宜酌用甘凉润降之剂,燥热伤阴者,慎用辛香燥热之药,以防伤阴。

    2.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故在治疗脾病时,常用健脾、升提之晶;在治疗胃病时,习用和中、降逆之药。

    3.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故疗脾之虚常用健脾、益气、温中之晶;疗胃之实多用消导、和胃、泻热之药。

    4.胃以通为补,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故治疗胃、大肠病证时,常施通降之法。

    5.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治疗脾胃病时,尤应时时顾护胃气,尽量避免大苦大寒伤脾,大辛大热伤胃。

    6.五脏之邪,皆通脾胃。脾胃肠病证也可由他脏病变所致,如肝克脾土,肾阳不温脾土等,所以在治疗本类病证时,应兼治相关脏腑,全面考虑,整体治疗。

    7.防治脾胃肠病证时,应注意生活调摄,特别应注意饮食。宜进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进食流质饮食,慎食油腻、鱼腥、辛辣,忌食生冷、粗硬、醇酒类食物。营养要平衡,避免偏食。进食要有规律,也可遵医嘱少食多餐。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食腐馊不洁之食物,可配合食疗加以调养。居处要寒温适宜,避免冷湿,防止外邪侵袭。注意劳逸结合,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病情较重时,应适当休息,必要时须卧床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服药时要冷热适宜,对于呕吐病人,应该少量频服。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