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方剂学院 >> 方药研用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由仲景方说细辛运用

  • 文章导读:

      中医理论认为,细辛主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治风冷头痛,鼻渊,齿痛,痰饮咳逆,风湿痹痛。细辛辛香透窜、解表通窍温脉之力皆强;其用途较多,但有“用不过钱”或“用不过五分”之说。笔者认为,丸散剂可遵此说,汤剂则不尽然。在此从仲景方讨论细辛的运用。

      临证运用

      发散风寒:细辛辛温,能发散风寒,尤善散少阴经之风寒。伤寒少阴病,脉沉发热,仲景有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中附子温阳,细辛麻黄入里使风寒外达而散。

      温经祛寒:细辛辛温,能达经脉,与桂枝配伍,温经祛寒。如伤寒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仲景用当归四逆汤,以归芍养血,细辛桂枝温经祛寒,通草通血脉,草枣益气,合为养血温通经脉之方,临床用之以治下肢寒凝厥冷痹痛,往往收效。

      行滞止痛:细辛香窜,具有行滞散结止痛之功,经络脏腑无处不到,故胸腹疼痛亦可用之。如胁腹疼痛,阳郁发热,脉弦紧者,为阴寒聚着所致,仲景以温寒之法,立大黄附子汤,以大黄之通下,配附子之辛热祛寒,细辛去痛,组成温下行滞止痛之剂。另如乌梅丸,在寒热并用中,复加细辛,而起行滞止痛的作用。

      温肺化饮:风寒闭肺,痰饮咳逆,常用细辛五味子干姜等同用,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痰饮为水所化,水为少阴所主。

      清代名医唐容川曰:“少阴为寒水之脏,寒则水气上泛,细辛散少阴之寒,故能逐水饮。”寒痰咳逆,则细辛辛开温化痰饮,五味子之酸以敛肺降气,以成开合相济之妙。

      行阳化水:细辛温肾,有行阳化气行水之功。如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治疗心下坚大如盘,水饮所作。本病阳虚阴凝,水饮积于胃脘。尤在泾注:此证水停气结,“不直攻其气,而以辛温药,行阳化气,视后人袭用枳朴香砂者,工拙悬殊矣。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者,盖欲使既结之阳,复行周身而愈也。”

      唐容川说:“用细辛以达水中之阳,用附子以助水中之阳……阳出则阴消,而寒饮之水自化。”即说明细辛行阳化水之功。

      剂量特点

      《伤寒论》中细辛用量最重者乌梅丸6两,最轻者真武汤用1两,一般用2~3两。观其凡用细辛于汤剂者,在1~3两之间,约相当于今之3~10克。

      而用于丸剂者,则用量远较汤剂为轻。如乌梅丸共10味药,总量可达258克,其中细辛18克,占总量7%。其服法,“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则每服乌梅丸所含细辛量甚少。赤丸由4味药组成,总量11两,约合今之33克,细辛占1/10强,约4克,其丸如麻子大,每服3丸,则每服赤丸所含细辛量亦甚少。

      后世发挥

      后世对于细辛的运用,在仲景基础上多有发展。或取其辛散风寒,或取其香窜去滞止痛,或取其辛润祛痰,或取其温阳行气治水液诸病,未可尽述。

      至于其用量,宋唐以前亦承仲景法。丸散不及数分,汤剂可用2~3两(约6~10克)。如孙思邈治肝气不足,两胁下满,筋急不得太息等症,用补肝汤。其方甘草、桂心、山茱萸各1两,细辛桃仁、柏仁、茯苓防风各2两,大枣24枚煎服。(《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肝脏》)

      其他凡用细辛之汤方者,用量与相组方之药无甚悬殊,多在2~3两。又如“治胸痹达背痛短气”之细辛散方,用细辛甘草、桂心、茯苓各2两,枳实、生姜、白术、瓜蒌实、干地黄各3两,为末酒服方寸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脏》),其散剂每服含细辛量亦甚少。

      至宋代陈承明确指出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1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近年开平狱中尝治此,不可不记。非本有毒,但不识多寡耳。”(《本草纲目》卷十三)

      陈承系元祐年间名医,为将仕郎,曾参与校正《和剂局方》,其所记之事可信,而影响亦较深远,以后多遵其说。

      然而,明代张隐苍则非之,谓细辛“乃辛香之药,岂能闭气?上品无毒之药,善详察而遵信之,伊黄之门终身不能人矣”。(《本草经读》卷一)

      张氏不分汤剂丸散,混而抨击陈说,实属欠当矣。不过细辛入汤剂配伍之用量,原不拘服不过钱之说,观仲景用法可知。

      笔者于临床治疗内伤病时,即遵仲景用法用量;而治腰腿痹痛,于方中配用细辛,每在6~20克之间,并无大弊。当然过大剂量使用细辛应慎重。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