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中医][图文]余艳红:充分发挥中医 | |
[中医]岐黄学者王伟任广州中医药大 | |
[中医]三部门发文:深化医教协同, | |
[中医]四川发布儿童肺炎支原体肺 | |
[名家医案]夏洪生教授治咳经验 | |
[疾病预防]男子每天三顿腌制品确诊胃 | |
[疾病预防][图文]肺部CT报告中有些“ | |
[社会][组图]女子转卖父母生前处 | |
[调查][图文]医院院长被举报涉嫌 | |
[疾病预防]西医治疗妇科疾病方法多 | |
[新知]研究发现血型与疾病的发生 | |
文章导读: |
现代药学中将剂量和疗效得关系称为量效关系,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大体可分为中成药的量效关系研究和汤剂的量效关系研究。
研究指出,中药的疗效是其所含化学成分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每味药所含的化学成分,从品种、种植、采收、炮制、配伍、调剂、煎煮、服用到机体吸收入血,再到病灶(靶点)等过程中,发生着体外、体内、质、量等诸多变化,而这些变化又随着药材、饮片的质量、处方中药味的数量、药味的剂量、调剂过程的称量、煎出量、服用量等诸多“量”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着中药的疗效。现就中药汤剂中与疗效有关的几个“量”浅议如下。
药材、饮片的质量
所谓中药质量,是指中药所含化学物质的多少,中药质量的优劣则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的效果。
中药质量的保证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从药材品种、产地、采收季节、加工炮制、贮存保管等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控制,方能保证中药疗效的正常发挥,防止“中医毁在中药上”。
处方中药味的数量与用量
从化学成分的角度讲,处方中药味数量、药味剂量的变化,均可引起方药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而导致处方功效的变化。
“大方说”和“小方说”
大方是指药味数量多或药味少而用量大,以治疗邪气盛须重剂,或治疗下焦疾病、量重而需顿服的方剂。大方或味多或剂重,总量大,临床上多用治危重急症,如峻下的大承气汤,或解表清里的大青龙汤等。
小方的含义有三:治疗病势轻浅的方剂;治上焦病,分量轻,分多次内服;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小方或味少或剂轻,总量小。临床上用治邪气轻浅而无兼证者,如治疗外感的葱豉汤,或轻下的小承气汤等。
临证时,我们既赞成“重剂起沉疴”,也赞成“四两拨千斤”。正如岳美中先生所说:“专学‘伤寒’,容易涉于粗疏,专学‘温病’,容易流于轻淡;粗疏常致于偾事,轻淡每流于敷衍。必须学古方而能入细,学时方而能务实。入细则能理复杂纷纭之繁,务实则能举沉疴痼疾之重。”“治重病大证,要用张仲景的经方;治脾胃病,用李东垣的方较好;治温热及小病轻病,叶派时方细密可取。”
用量大者未必是君药
一般情况下君药用量大,然而,用量大的却不一定是君药。如十枣汤,其君药为芫花,臣药为甘遂、大戟,大枣的用量很大,共十枚约30克,却只是一味佐药。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主病之谓君”。
药味药量变则处方功效变
如《伤寒论》中小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大黄汤三方,均由大黄、厚朴、枳实三味药组成。小承气汤中大黄用量倍于厚朴,其功能泻热通便、消痞除满;厚朴三物汤中厚朴倍于大黄,治腹满痛而大便秘结;而厚朴大黄汤则治支饮胸满兼有腑实便秘者。其药量在三方中各不相同,功效侧重点亦不同。
再如《金匮要略》枳术汤与《内外伤辨》枳术丸两方,同由枳实、白术二药组成,但枳实汤中的枳实用量倍于白术,故以消积导滞为主;而枳实丸中之白术用量倍于枳实,故以健脾和中为主。当然,两方功效差别也与其各自剂型有关。
调剂饮片过程中的称量
中药处方是医生对疾病进行诊治的法律文书,一名医生无论技术多么高明,辨证处方如何正确,如果调剂者称量药物不够,或每剂之间的误差很大,甚至少配、错配,便会引起处方药味间比例、甚至药味数量的改变,从而影响疗效的显现。
化学成分煎出量
中药汤剂的煎煮,就是把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或新生成的化学成分转移到煎液(水)中的过程。化学成分的煎出量(率),是临床疗效的物质基础。正确的煎煮方法则是保证化学成分煎出量的关键,具体说来,包括饮片的浸泡、煎煮时间、煎煮次数、水的质量、加量、煎煮火候、特殊处理等。
汤剂服用量
汤剂的服用量包括每服量、日服量及总服量等内容。服用量的多少,决定了化学成分进入体内的量,进而影响吸收量、血药浓度,影响中药的疗效。
若说处方中每味药的剂量规定了该处方药间的用量比,那么服用量则控制该处方对人体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时间。可见,服用量是影响汤剂疗效的重要因素。临证过程中,如何控制服用量值得思考,正如古人所说:“以知为度”“中病即止”“逐增或逐减用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