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记者观察
瘦肉精最大源头躲在公众视野之外
十年来“瘦肉精猪”引发的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国家关于加强对瘦肉精监管的呼声也没有停止过。各种规定、办法陆续出台,但十年后的今天,瘦肉精依然能够通过层层关卡,流到市民的餐桌上。
就像之前出事一样,当下对瘦肉精检测不力的批评又开始频见报端。然而,仅仅依赖临时加大抽检率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养猪业还是以散养为主,以及耳标等可追溯制度的形同虚设,这就注定了加大抽检率是各地财政长期内难以支撑的。以目前的财政安排与人员设置,2%-3%的抽检率已不易,更别奢谈100%了。所以说,从较长的一段时间来看,检测这一环并不能确保无问题猪流入市场。运动式的检测只会导致监管成本增加和养猪户们的暂时收敛,风头过后,瘦肉精还会卷土重来。
或许我们应当像郑风田教授所呼吁的那样,在盯着猪肉的同时,别忘了堵住瘦肉精生产源头。我们应该扩充视野,改变原有思路,将目光从猪所涉及的养殖、流通环节转移到瘦肉精本身。瘦肉精是什么?由哪里生产?是怎么流通到市场上的?只有从源头上卡住瘦肉精生产环节,才能真正让“瘦肉精猪” 消失。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盐酸克伦特罗等已被国家划入******************管理范畴,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盐酸克伦特罗作为一种药品,药品生产企业在其生产、销售过程中将接受严格监管。但仍有不法分子在网上公开出售,其中不乏一些地区知名医药生产企业,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查处打击力度。
事实上,令人最为忧心的是,瘦肉精最大的流出源头———化工厂长期处于被忽视中。多方市场人士以及专家表示,对该药品的原料提供方———化工厂在生产时,不需要药品的生产许可证,其在生产盐酸克伦特罗和向具备资质的生产企业销售盐酸克伦特罗原料均不违法,且目前也缺乏强有力的措施约束这些原料不得卖给其他人。整个监管链条可能就这一环节比较松散,因此大量盐酸克伦特罗便以原粉的形式从化工厂流出。
应当对化工企业生产起到引导规范作用的是各级经委(经济局)以及化工行业协会,但事实上,目前仅有工商部门对该类企业有一定约束力。然而,目前在控制瘦肉精生产、流通及销售等方面,各方都缺乏对化工企业形成有效的监管。这一块还存在很大的监管漏洞。
从最近的广州瘦肉精中毒,再到阳江市查获九肚鱼含有禁用防腐剂甲醛,广东省查获使用双氧水浸泡的鱼翅等等,纵观最近几年里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危害最严重、影响面最大的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往往就是化学物品“不小心过了界”,杀进了食品领域———“三聚氰胺”只是影响最恶劣的例子而已。
如何管住化工产品“不越界”、时刻把守住食品安全大门,值得全社会高度重视与深思。
回到瘦肉精问题,更加复杂,从原料的生产、流通以及养殖、检测等各环节,涉及的监管部门不在少数。只有把从生产源头到各个流通环节以及衔接处的漏洞都堵住了,才能真正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肉。
而管死瘦肉精源头,加强对化工、医药等企业的监管以及严厉打击各种地下生产交易活动,从源头上堵住瘦肉精方是长久治本之计。
■背景
瘦肉精:是盐酸克伦特罗的俗称,最初用于治疗哮喘。该药物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上世纪80年代,美国一家公司偶然发现,瘦肉精可以促进蛋白质合成,提高脂肪的分解和转化,于是便把它引入到饲料添加剂,发现它可使动物生长速率、饲料转化率和胴体的瘦肉率提高10%以上。随后瘦肉精被用于养殖业,在全球极为盛行。
据业内人士称,瘦肉精最早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引入我国的,由南方的部分供港猪场为提高供港猪的售价而率先使用。1998年春,香港发生瘦肉精中毒事件后,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于1998年5月份后开始在供港猪生产中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