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新闻频道 >> 医药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周淑芸教授从医60周年纪念今晚在南方医院举行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医人综合 分享
  • 文章导读:


             
    孜孜以求,用智慧和汗水不断攀登血液病防治领域的新高峰
       
    周淑芸教授认为,医院血液科要在广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做大做强,就必须不断在新的领域取得突破。五十年来,周教授呕心沥血,长年致力于探索血液病防治领域的奥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突破。
       
    为了让白血病患者得到更有效的治疗,1985年,周淑芸教授与科室主要成员一起在广东省最早开展骨髓移植,此后又在国内同行中较早开展各种类型的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有相关、无关、HLA不相合、脐血及外周血等约600例。应用LAK细胞的激活及反义寡核苷酸净化微小残留病的研究,在临床上应用获得成功。尤其是近10年来对于难治复发的白血病移植,在国内最先应用超大剂量预处理及无关、HLA不相合移植,应用低剂量ATG均获得较好的效果,根据被移植的600例统计5年生存率:自身干细胞移植60%,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移植前恶性血液病为缓解状态)70%,难治复发异基因干细胞移植44%。血液科的移植条件也由当时仅有的一间隔离室病房发展到今天拥有由广东省政府投入2000万元建造的骨髓移植中心,建立了25间百级和28间万级层流病房,这是南方医院转制后获得的第一笔政府资助,中心仅建成半年就收治了80例移植患者。

    1987年,周淑芸教授领衔科室骨干力量在国内较早开展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的基础研究以及PCR定性、半定量、定量、Ph+染色体检测深入至双色间期荧光原位杂交,又对bcr、abl、C-myc、p53基因在间期细胞核内三维空间的分布并应用DNA芯片等做了CML慢性期及急变期基因表达差异等基础研究,这项研究对该病判断预后以及治疗方案的选择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2001年,周淑芸教授主导研究了难治复发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个体化治疗,在国内最早报导急性髓系白血病存在IgH重排及克隆演化现象,提出白血病临床的不同类型是干细胞病变在不同阶段的结果,其不同类型既取决于基因的异常,同时也与体内各种调节基因有关;在国内最早发现血液病难治复发与微小残留病及克隆演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建立了多重PCR、定量PCR、FISH反向杂交等技术检测白血病基因异常及微小残留病的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发现老人白血病具有特殊性生物学特点,得出了采用个体化治疗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的结论。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周教授在血液病防治领域的辛勤付出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她先后组织负责国家重大疾病攻关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广东省科学基金课题8项,先后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在国内外杂志和报纸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参与编写专著6部。
          
    躬身践行,诠释医德是一名好医生的灵魂

    从医半个世纪以来,周淑芸教授始终躬身践行医德是一名好医生的灵魂,注重加强医德修养。在行医过程中,她率先垂范、身体力行,做病人信赖的医生,做学生尊敬的导师,做同事敬重的战友。

    周淑芸教授对待病人一视同仁,无论是身居高位的领导还是平常百姓,在她这里都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作为知名的血液病专家,前去应诊的患者比较多,且大部分患者需要多次复诊,她为了减轻患者负担,对于复诊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帮他们算经济账,花好每分钱。她不仅在就诊时认真细致,病人的每一个病症都不“放”过,而且看完门诊后还会花大量时间对患者骨髓片进行阅片,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
    对于别人悄悄送上的“红包”,周教授总是想方设法予以拒绝。有一回,由于周教授治好了一位患者非常棘手的病,患者家属非常感激,送上一个里面装着百元大钞的“红包”表示感谢,周教授一看,婉言回绝了。她对患者家属说道,你们在医院看病需要花钱,治病救人是一个医生的天职,这是我应该做的。周教授以自己高尚的医德在人民群众心里树立了一个名医的形象。

    周教授的女儿由于种种原因失业在家,凭着她的名气和声望,要给女儿找份工作也不是件难事,可她为了不给组织上添麻烦,一直没有向单位开口。她的爱人退休时,想要她和领导说说争取得到返聘的机会,她也没有应允。为此,家人曾经一度还抱怨过她,但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时间长了家人会理解的。周淑芸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公、不给自己谋私利的人。

    尽管周淑芸教授的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但她仍坚持不断学习,掌握国内外血液病防治领域的最新进展情况。当我们走进她办公室的时候,她正神情专注地用一面放大镜在阅读一本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关于白血病和淋巴癌分类的著作,并将书中一些重要论断进行整理,准备做成课件传授给学生。周教授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博大的爱心都深深地印在同行和广大患者的脑海里。

    1995年,周淑芸教授接诊过一位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农民患者,患者家庭经济比较拮据,周教授就给她开上经济且又适合他病情的配方,经过她的精心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以痊愈。然而不幸的是,十几年后这位患者又患上了白血病,当他了解到周教授还没有退休时,希望能见上她一面。周教授得知这一情况后,不仅带上营养品去看望这位普通的农民患者,而且精心指导这位患者的治疗,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治疗建议,让这位农民患者非常感动。

    2001年,广东某地一位风华正茂的职员陈女士得了急性白血病,在广州某医院做了两个疗程的化疗之后转来南方医院治疗。当时陈女士的病情十分危急,需做骨髓移植手术。周淑芸教授得知病情后立即组织科室专家会诊,针对陈女士的病情,经过缜密的分析,制定出了专门的治疗方案。尽管周教授的工作每天都安排得满满当当,但她还是尽量挤出时间去看望陈女士,叮嘱她要处理好临床和生活上的一些注意事项,并鼓励她要有一颗坚强和勇敢的心去面对生活。在周教授和专家们的精心诊治下,经过一系列的放射治疗、化学治疗、手术治疗之后,陈女士的病情最终得到了稳定。

    陈女士在后来的病房日记中写道:南方医院血液病专家周舒芸教授是我获得生命的灵魂人物。感谢她精湛的医术和仁爱的关怀助我走过生命的艰险。

    生命因爱而感动,生活因爱而精彩。

    作为一个医生,还有什么能比病人发自内心的赞叹更能让人高兴的事了吗?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周淑芸教授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好的身心素质。其中好的身心素质是前提,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根本,而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是成为一个好医生的“助推剂”,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五十年来,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一个医护人员要想在压力大要求严的环境下有所作为,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奋发图强、坚持不懈,对事业执着追求,对病人关心爱护,对祖国忠诚热爱!”这是从医半个世纪的周淑芸教授发自肺腑的呼声,更是她将自己灿烂的一生献给祖国医学事业的光辉写照!

    上一页  [1] [2]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