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颠覆“常识”
轻松窥探“暗箱”的内部,而无须动刀开颅,始于CT技术诞生的上世纪70年代。
不过,C T虽然能精准透视,迅速找到脑损伤部位,但无力捕捉到人脑在执行某项任务或受到某种刺激时的功能影像图。90年代,两种技术的成型,才使脑研究有了革命性飞跃。
PE T技术(positronem issiontom m ography,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术)和fM RI技术(functional m egneticresonance im aging,功能核磁共振成像),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原理:追踪脑中葡萄糖或氧气的量变。
在全身所有器官中,脑消耗的能量是最多的,哪怕你正在无所事事。当某块脑区工作时,所需葡萄糖和氧气会骤增。探得不同脑区耗能多少,自然可得知眼下的行为与哪个脑区相关。
原理虽一致,但fM R I与PET相比,可谓高下立现。吕粟说,除了敏锐度和清晰度优于PET,使用fM R I时,测试者躺入磁共振扫描仪即可,且尚无证据表明它有辐射之害,费用也只需几百块钱,而使用PET时,被测试者需注入放射性标记物,做一次要近万元,且不宜多次重复。
研究手段的突飞猛进是多国集体发力的结果。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脑的十年”计划。很快,这个计划被欧共体复制。国际脑研究联盟进而宣布,21世纪为“脑科学时代”,日本更是雄心勃勃,计划在20年内投资2万亿日元,用来“了解脑、保护脑、创造脑”。
在此前后,脑科学也被列入中国科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进入新世纪,北大、中科院、华西医院等纷纷成立相应的实验室。四川大地震之前,华西对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患者的脑功能变化已颇有研究。
fM RI与脑科学的关系,就像天文望远镜与天文学,显微镜与生物学。虽然它目前所能看到的,只是大脑这个极度精密的小宇宙的一角,但既往脑科学领域的一些“常识”已被不断颠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布洛克的观点明显错误,几乎所有的认知活动,都是几个脑区同时兴奋。
人们一度以为,先天性盲人的视觉皮质是死亡地带,但透过fM R I的眼睛可以看到,先天性盲人触摸盲文时,初级视觉皮质很活跃。
以往曾有通行说法,精神疾患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后者不以大脑病变为基础,如精神分裂、抑郁症、焦虑症等。吕粟表示,其实功能性精神疾患病人的大脑同样有异动,只是过去的技术手段无法捕捉。
陷于抑郁焦虑的四川地震幸存者脑功能发生改变,就是一个典型佐证。
一把双刃剑
吕粟倍感遗憾的是,对44名幸存者的fM RI没能持续进行。他说,多数人已失去音信,少数几个能联系到的,都不愿意到成都再接受测试。他很想知道,幸存者脑中曾经活跃的区域是否归于平静。
今年年初,华西医院又对130多 名 已 出 现 创 伤 后 应 激 障 碍(PT SD )的地震幸存者进行脑部扫描,再过两三个月,将进行脑区功能活动分析,试图用倒推法弄清一个人从脑区功能活动异常到发病的过程。
这些PTSD患者,有的脑中不断闪现山崩地裂的恐怖记忆,痛失亲朋的伤口无法弥合;有的刻意遗忘,不愿重提地震。相同的是,他们都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烦躁易怒。
以往,PTSD主要发生在男性身上,特别是曾经穿过枪林弹雨的士兵,因此又被称为“炮壳震惊”。日常生活中,交通事故、失业、离婚、抢劫、强奸、虐待等是PT SD的主要导火索。
研究显示,PTSD成人发病率约10%-30%,儿童青少年发病率约30%-50%。据此推算,四川大地震1000万受灾民众中,至少约有100万-300万人可能会饱受PTSD之苦。
最终的分析结果是怎样,吕粟不敢早下断言。他希望能再次证实那个想法:功能性精神疾患病人的大脑同样有异动。
去年底今年初,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派人前往都江堰、北川、青川三地,抽样调查了1.4万名灾民,发现各类精神障碍时点患病率为8.3%,这个数据远比预想的乐观。
面对面询问、发放问卷,仍是这次调查的主要手段。有理由相信,fM RI技术一旦更成熟,并运用其中,心理健康调查或许更为准确。
到那时,一个人是否该进精神病院,可能不再由送治者说了算;索赔“精神损失费”,脑成像也许会成为法律依据之一。吕粟说,这是他们努力的目标之一。
但fM R I技术初露锋芒,即有人担心它变成“凶器”。
比如雇主为获得雇员的某些隐私,可能强行对其做脑部扫描;某人一旦被它预测到将来会患上精神病,可能会被歧视;家长们“读懂”孩子的大脑后,可能通过药物等方法改变孩子的个性或智商……
科学,也是一把双刃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