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旋转360度,能在患者体内“穿针引线”
与人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人形机器人不同,“达芬奇”的结构要复杂得多,它身高近1.8米,拥有三头四臂,宛如大蜘蛛一样端坐在手术室。而所谓三头四臂,是指它拥有3个操作平台及4只机器手臂,即手术医师操作的主控台、手术器械组成的移动平台、三维成像视频影像平台和4只操作臂。3个看似独立的平台在为病人实施手术时各有分工,各司其职。
尽管“达芬奇”个头硕大、体型笨重,但在手术中却是异常心灵手巧,这一点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外科医生也自叹弗如。
在军区总院外科手术室记者看到,“达芬奇”为患者手术时,手术医师通过主控台可观察并发出指令。这时,在患者身边的它会伸出4个操作臂,与患者的身体“亲密接触”,虽然4只机械手臂显得很笨重,却可轻易地将患者体内绿豆大小的胆结石精确地取出来。除了完成医生能做的事情,例如分离血管、止血、结扎等,“达芬奇”还能做许多医生不能做的事情,例如360度旋转,到达人手不能触及的狭小空间内工作。在狭窄空间内穿针引线,比人手更灵活,可辅助完成精细复杂的各类高难度手术。不仅如此,“达芬奇”的双“手”一个是剪刀,一个是钳子,能根据手术需求调换双“手”的配置或其他“刀”。
嵇武介绍,精准堪称它最大的特点,由于机械手上有稳定器,可过滤掉主刀医生拿刀时手不由自主颤动的现象,避免了手术中因手抖动划伤
神经和血管的意外。
医生趴在3D屏幕上做手术,像看《阿凡达》 有了“达芬奇”,手术室空间一下子大了很多。原本一台手术需要十来个人在手术室,现在只要一名外科医生、一名麻醉师及一两名护士就够了。
与传统手术不同的是,主刀医生不拿刀,而是坐在座位上,将头“埋入”操作台,双手套在两个控制环内,宛如开飞机时握着方向舵一样来操纵机器人。在主刀医生的目镜内,一切都是立体的,如同电影《阿凡达》一样,是三维立体成像,借助这个被放大了20倍的立体图像,病人的一切被看得清清楚楚,就像主刀医生自己钻进病人的肚子里一样。
手术室上方,三维成像视频影像负责将手术视野放大、成像,在手术室内的多个屏幕上做“现场直播”,其他医护人员看到的影像同样也是3D立体的。
医生犯了错,它会停下来给出提醒 对于患者而言,除了精准让人放心之外,不用开刀是病人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该院心胸外科主任景华教授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心脏搭桥手术,传统手术需要在病人胸口切一个30厘米长的切口,病人痛苦大,恢复慢,还会留下一道永久的
蜈蚣疤。但用“达芬奇”,只需要在胸口打三个小洞口就可以了,而每个切口直径仅有1厘米,出血少恢复快。
手术时,医生只需要在控制系统前遥控机械臂和腹腔镜头,做出一定的动作,“达芬奇”的机械手就会根据医生的手指和手腕动作做出相同的动作。动刀快而准,还不会出现疲倦等状况。一旦医生犯错了,机器人还会主动停下来,用语音及画面提示错误。如果手术医生用力过大,屏幕上还会出现“轻一点”的提示语。
南京军区总院易学明院长
不过,手术机器人的使用成本昂贵。南京军区总院院长易学明介绍,由于购置费用高、维修和一次性耗材昂贵,在国外,利用手术机器人做常规手术、大手术、高难度手术分别需患者增加费用1000美元、1500-2500美元、3000-4000美元。“因为公司免费赠送了我们50套耗材,所以前50例用机器人进行手术的依然按普通手术收费,后面的手术价格可能会贵一倍。”易学明透露。
病人忧虑手术做到一半机器人罢工
医生是修机器还是动手术
面对新鲜登场的手术机器人,采访中,一些病人表示了自己的忧虑。“国内刚刚开始机器人手术,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们的水平怎么样,能很好地驾驭吗?”患者王伦说,作为患者,如果让他选择,他还是会选择医生亲自动刀,不敢让机器人来冒险。
“我最担心的是,手术进行到一半,万一机器人突然罢工了怎么办?”一位患者说,像做心脏搭桥手术,一旦罢工了,医生是停下来修机器人,还是重新给病人开胸手术,将面临艰难的选择。“要是我,我还是不敢选择机器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另外一些患者表示,机器人手术是一个新技术,出现故障后会对患者造成多大风险,目前不得而知。尤为关键的是,机器人做手术时,如果主刀者发现危险停住了,机器人却沿着错误的思路手术,岂不很危险?
此外,也有外科专家表示,机器人手术系统在临床使用的时间不长,还有很多新技术、新器件正在研究中,新的问题亟待发现。同其他任何手术技术一样,机器人手术系统也有手术适应症,哪些手术不适合用机器人来做,这个禁忌手术名单还需要健全。
医学猜想手术机器人“上岗”
万里之外遥控手术成为可能
手术机器人“上岗”,是否意味着大批外科医生要“下岗”呢?“再先进的机器都是要人来操作的,它不会自动为病人手术。”易学明说,手术机器人的运用,对外科医生而言,只是又多了需要掌握的一项技术而已,必须学会并熟练使用。进入机器人时代后,除了练刀技之外,如今外科医生圈内开始流行一种说法:为了能够熟练地操纵机器人,在练刀技的同时,国外外科医生已普遍“玩”起了电子游戏,通过电子游戏来训练自己的手眼敏锐性以及与机器人的配合程度。
对此,专家表示,一种新技术的运用,都会带来训练方法的革新,玩电子游戏的说法有点过,仿真游戏训练倒是有可能的。随着“达芬奇”的运用,相隔千里,医生遥控机器人进行手术将不再是梦想。易学明介绍,机器人手术中,医生已不用站在病人的身旁进行手术,而是在离病人几十厘米远的计算机平台旁控制机器人手臂,下一步将是在更远的位置来进行手术。而远程手术的主要障碍就是医生手的移动和机器人手臂作出的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这一问题解决了,远程手术就水到渠成了。
此外,专家介绍,随着计算机水平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在本世纪可能会设计出一种机器人,可以找出人体中的异常,进行分析并校正这些异常而不需要任何人指导。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