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过度诊疗困扰病患、排队约号费时费力、医疗信息不共享重复诊断……未来,医疗领域的这些“短板”将有望逐步补齐。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2020年初步形成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体系。
健康医疗大数据将为百姓带来哪些“健康红利”?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大数据+慢病管理”覆盖全生命周期
在成都市锦江区狮子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管理师唐兰正在指导社区居民侯玉国的饮食锻炼。“通过上周血糖曲线和走路步数来看,侯爷爷您还需要管住嘴、迈开腿哦。”指着电脑里的监测数据,唐兰认真劝说他。
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联合成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探索打造的糖尿病管理新模式——“社区糖管家”,通过健康数据实时监控及大数据分析,对糖尿病患者的患病、服药、治疗等进行多角度测评,并针对患者个人情况开展个性化的指导和健康教育,提高慢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治疗支出。
未来,这种模式将被广泛推广。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成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分级开放应用平台,依托现有资源建成100个区域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拥有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和功能完备的健康卡,适应国情的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模式基本建立。
“利用大数据,将各种健康数据、各种生命体征的指标,集合在每个人的数据库和电子健康档案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应用,推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的一体化健康服务,这是未来健康服务管理的新趋势。”国家卫计委副主任金小桃说。
借大数据之手1分钟查过度医疗
医生有没有为了绩效而多开药、多做检查?因为信息不对称等缘故,患者往往没有发言权,有时还得吃哑巴亏。现在,借助大数据之手,可以对千千万万份医疗费用单据——“把脉”。
2013年,成都市利用大数据建立了医疗保险智能辅助审核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市1328.46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2221家医保定点医院、6790家医保定点零售药店、22个医保经办机构医保行为的全过程监管。
“同样审核一份医疗费用单据,要筛查出疑点,以前人工审核平均需要20分钟左右,而智能辅助审核信息系统不到一分钟。”成都市医保局信息管理处处长王进说。
王进介绍,利用大数据不仅能筛出疑似过度医疗,还能初步判断医生用药是否符合“临床规则”,在智能辅助审核系统面前,每一单违规用药、过度诊疗行为将无所遁形,这也倒逼医院加强管理、规范医疗行为。
网络预约诊疗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看病挂号难在一些大医院是常态。针对种种不便,意见强调要从人民群众迫切需求的领域入手,重点推进网上预约分诊、远程医疗和检查检验结果共享互认等便民惠民应用。
打开手机“微医”APP,搜索“严律南”三个字,几秒钟后,一个“严律南专家团队”跃然眼前,方便患者有序就医。这个团队里既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著名肝脏外科专家严律南作为首席专家,还有该院的主治医师和基层医生。
“我们专门在网络上给医生专家团队配备了专门秘书,患者一旦选择该专家团队,将根据初步病情分配相应级别医生,促进分级诊疗落地。”微医集团四川负责人尤佳告诉记者,以前,患者一出现肝脏方面的问题,总是挤到大医院找专家,大约有三分之一的门诊病人其实是常见病、多发病,根本不需要到三级大医院来。
“这背后是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医疗。”微医集团首席运营官张群华认为,“大数据+医疗”一个优势就是能够对医生和患者的需求进行精确匹配,通过互联网及其背后的大数据分析实现“点对点”传播,促进分级诊疗及医患关系和谐。
专家家门口“坐堂” 群众“零距离”享服务
“三甲门前熙熙攘攘,社区医院门可罗雀”是一些医院的真实写照,这种情况加剧了医疗资源不均。对此,意见提出,推动健康医疗大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全面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加强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健康医疗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等。
“二甲双胍药要坚持吃,还要每天自己测餐后血糖,不能马虎哦。”在成都苏坡社区医院家庭远程医疗社区诊断室里,四川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专家杨毅正在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下处方。屏幕前,61岁的苏坡社区居民刘昌贵正在认真地听,旁边坐着苏坡社区医院全科门诊主治医生。自从社区医院有了远程诊断室,老刘再也不跑去大医院“折腾”了。
通过连接基层与专家资源,大数据正在为千万个家庭打造更加可靠的健康“守门人”。刚刚结束的互联网医疗大会上启动了全国家庭健康服务平台,这个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实现资深专家对家庭医生的传帮带,同时也可通过互联网对区域专家医生的签约以及服务情况实现实时的统计分析与监测。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说,未来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全新医疗云计算模式和以家庭为云终端的健康服务将贯穿家庭、社区和医院,推动医学取得突破,帮助百姓获得实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