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过度的体检
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高压力等问题,导致病患及亚健康人口数量持续提升,医疗服务越来越成为“刚需”。中国人对于体检的热情,时常也会让圣西睿智这样身在中国的外国医生感到惊讶。在他看来,“好的政府应该列一个受推荐的检查的清单,其他的检查,则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病史、家族病史、体重,是不是抽烟和其他的一些风险因素。”
今年45岁的圣西睿智(Richard Saint Cyr),原本是美国的一名家庭医生,目前在北京和睦家医院工作。他自2007年来到中国之后,已经做了6次体检,其中3次是在一家民营体检机构,他称之为是“非常有趣的经历”。
体检中心总是显得有些繁忙,但也很干净,井井有条,还有一大堆“炫目的仪器”,圣西睿智回忆道:“进门的时候有人向我点头致意,作为一个老外,我不太知道下一步该做什么,有护士来帮助我,带我去一个个检查室,很多员工都会讲英文。”
圣西睿智觉得和他一起去体检的那些人,看上去都非常的安心和满意,但就是有些地方不对劲。“这里不像是一家医院,更像是一家工厂,一家高效的工厂。而我就像一头屠宰场里的牛,穿行在流水线上。”
这条“工厂流水线”是中国目前最受资本追逐的项目之一。凯雷、高盛等多家投资公司都先后涉足了这一行业。美国市场分析公司Frost & Sullivan认为,目前,中国健康体检市场在国有和私营的分割比例大概是85:15,到2020年,中国体检市场规模会达到3000亿。
而与此同时,中国的体检行业的整体规范性和消费者的体检理念还非常的落后。诸如慈铭这样的体检机构的存在,也加强了中国人普遍深信不疑的一个观念,那就是没事儿检查检查总是好的,检查做得越多就越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在中国空气和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的阴霾下,人们开始将精力和金钱投向自己的健康管理,他们怀抱着对医院、医生和医患关系的复杂情感,把自己送进一台台先进的仪器背后,在一系列健康数据中寻求踏实的安慰或明确的焦虑。
两米长的价目表
在两个小时的体检时间之内,圣西睿智穿着体检中心的睡衣,被护士领着在一间间房间之间穿梭,接受检查。为了体现这种有档次的健康服务,体检结束之后,客人还可以享用面包和汤。
但是在体检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医生或护士向圣西睿智询问健康问题,做风险评估,然后再决定他需要做哪些检查。
当然,在销售接待处,销售员是问了几个象征性的问题的,他们会问一些个人的病史,是否抽烟等问题,但这个步骤就像是个例行公事。销售员最终推荐的套餐并不会依据回答的答案而有所不同。
事实就是,“他们没有能力根据客户的健康需求推荐,因为他们都是销售人员,而不是医生这样的专业人员。” 圣西睿智说,那些销售人员更愿意推荐价格高的套餐。
李剑是上海华山医院心内科的医生,他也有多年的体检经验。“体检中心只是服务性的机构,它是按照人群的需求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想要做什么检查,体检中心就会提供相应的检查,做什么样的体检通常取决于被服务方愿意出多少钱,健康体检就是一个市场行为,而不是医疗行为。”
女大学生袁莳在今年1月刚去了一次体检中心,她想起过去正好赶上单位招工季的体检经历,密密麻麻的人流像读书时,中午12点的学校食堂。所以她有意避开了“高峰期”。此刻,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位于三楼的体检中心,150平米左右的大厅里只有寥寥几个人。
不过,医护人员并没有因为体检人数的稀少,而变得更有亲和力一些。几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过来询问入职体检的价钱,拉卡机不时传来“你好,请付款三百十八元”的机器人声。
咨询台对面贴有一张两米长的价目表,第一栏中从上到下写着“药业、居住证、招工体检、考研升学、家政”等类别,价格在100-300元。由第二栏开始,体检套餐被分为由字母A-J开头的十个类别。价格从A类的355元,一直到J类的2650元,其中并无性别、年龄段等区分提示。
负责接待咨询的是两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员,袁莳上前去问,像她这样的一般女孩,没什么病症的,想做个健康检查,应该选哪个套餐。其中一人指向价目表中基础型的A-D类套餐,说年轻人做便宜的就够了。
袁莳注意到在自选项目里有个“HCV”(hepatitis C virus,丙型肝炎病毒),“这是什么检查?”对方说不知道。袁莳又问幽门螺旋杆菌是什么检查?“是胃里的一种东西。”对方看袁莳还想再问,又加了一句:“你要做了检查,医生会告诉你的。”袁莳就这样悻悻然被打发了。
实际上,像袁莳这样的普通人,没有专业的知识,也没有办法做出明智的决定,为自己挑选合适的体检项目。体检不是一项标准的产品,你不知道你需要什么,“这就是医生的重要性”,圣西睿智认为,但在中国的体检,医生看上去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人们只需要一个合格的设备操作员。
正是利用体检者的蒙昧和对健康消费的价格低敏感性,很多体检机构从中渔利。于文灏在2012年的一次体检中,被牙科医生告知有两个蛀牙。于文灏从来没有蛀牙,但医生这么一说,他也就重视起来。
医生说现场就能补,于是于文灏就补了两个蛀牙,花费500元钱。直到3个月后,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蛀牙,而当时体检机构的牙科医生给他补上的,只是两个牙缝。很多消费者都不清楚,体检机构并没有完整的诊断、治疗和开药资质。
沈阳64岁的姚辉去做的体检更是源于对体检促销的一时冲动,他获得了一张“28元享受原价350元体检”的广告单,到沈阳一家医院去做前列腺检查,大夫说他的前列腺问题“挺严重”,让他又做了进一步检查并开了多种药物共20盒,直接刷爆了他的医保卡。
而随后姚辉在另一家三甲医院做复查,却被告知他的“前列腺增生”只是一种不必太过理会的老年人常见病。28元的体检就像是一个诱饵,钓了许多贪小便宜的客户,然后再用“医疗恐吓”去进行不必要的过度治疗。
一位在外企从事销售工作长达10年的白领,向记者总结了自己这些年的单位体检经历,他提到:“一、没人耐心细致地为你解释专业的数字;二、没有一个大家基准的标尺来解释问题的客观严重性;三、一切向钱看,你不是病人而是赤裸裸的‘客户’。对于没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一笔带过;对于有后续服务可能的病情苗头,利用知识的不对称性,夸大严重性和吓唬你,让你乖乖买单。”
不必要的检查
圣西睿智也发觉自己做了许多不必要的检查。
一些在美国需要花费大价钱才能做的检查,在中国的一些体检机构,几百块钱的人民币就可以全部做好,比如癌症酶检查、幽门螺杆菌呼吸检测、中医的体质分析、腹部、颈动脉、心脏、前列腺、子宫等所有重要器官的超声波检查、CT扫描全身和X射线照片,还有更高级的经颅多普勒检查(一种用来检查颅内血管状况的超声波检查)。在中国的体检机构,他们的营业理念是把昂贵的高级检测廉价化,并薄利多销。
“其中最奇怪的,一个是全身热扫描(full body thermal scan),以前我从未在美国的医院见过。”圣西睿智回忆说,他举起双手,几乎全裸地站在热探测仪前面,大约30秒,然后出现一些热图像,用不同的颜色区分身体的各个部位,并借此解读他身体的异常信号。
“还有一个叫‘生物体微弱磁场测定分析仪(Quantum FAFA bio-energy screening tracing system)’,坐在一个机器面前,手掌放在机器上,操作人员按下按钮,不到1分钟就结束了。”
根据这个检测,体检中心得出一份长达4页的报告,涵盖其身体中各种重金属水平,比如汞含量的高低,圣西睿智调侃说,“这是一份让人印象深刻的,巨长的报告”。但这份检测从他的专业知识来看是非常不严谨的—要检测身体中的重金属含量,应该做血液检查或头发检查。
在体检中心,这些检查是否必要?比如,学界公认超声波检查在一些情况下确实能提示疾病的风险,但不是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都需要的。
“像颈部的超声波,60岁以上或是有心脏问题时才需要做。”圣西睿智说,“还有我做的经颅多普勒(TCD),为什么要给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做TCD?那是为筛选中风病人而做的检查。这种检查的泛滥是在浪费公共卫生的投入。”
在圣西睿智的体检套餐里,还有一项关于肿瘤标记物的血液检查。“我知道很多中国人都非常喜欢并且在意这项检查,但针对健康人的癌症标记物检查是非常不准确的。”
圣西睿智有个表妹在中国也做了个癌症标记物的检查,其中有一项非常高,把她吓坏了。她打电话给圣西睿智,沮丧地说自己“要得癌症了,要死了”。但几天之后的复查,又是一切正常的。
其实美国癌症协会认为,肿瘤标记物主要是用于已经患有癌症的病人,评估他们对治疗的反应,或是用于检测癌症病人是否有复发的迹象。而中国人并不清楚这一点,他们看到表示正常的检查结果,或者异常的检查结果时,错误地安心,以为自己没有癌症,或者被错误地惊吓,其实这项检查对健康的人是非常不准确的。
美国顶尖的医学协会,推荐烟龄在30年以上的烟民每年做一次肺部的CT,但并不是针对所有的人。对于健康的年轻人,CT是有害的,一个年轻人如果每年都做一次CT,把自己暴露在辐射中,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
但有些检查确实是必要的,比如血压、血糖、胆固醇,50岁之后的结肠镜检查,23岁以上的女性宫颈抹片检查,50岁之后女性的乳腺X光检查……这些检查都是建立在充足的科学证据基础上的,拯救过不少生命。
“好的政府应该列一个受推荐的检查的清单,其他的检查,则要取决于年龄、性别、病史、家族病史、体重,是不是抽烟和其他的一些风险因素。”圣西睿智解释,这就是为什么在体检之初,应该先和医生聊一聊,让他为你做个评估,然后才决定做哪些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