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导读: |
据财经网等报道,陕西安康一位怀孕7个月的母亲,在镇干部的“反复思想疏导”下终止了政策外二胎的妊娠。这件事在互联网上引起强烈反响。怀孕6个月以上就属于“大月份妊娠”,国家政策明确禁止引产。安康这件事如果属实,属于严重违反政策,应当受到谴责。
计划生育总体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良性发展,它不等于“一胎制”,也不是“一刀切”,它在中国一直以省为单位制定政策。但基层也的确出过不少过激的案例,增加了整个计生工作的复杂性。
过去的事过去了,无法用今天的道德放大镜去看历史。但时代在变,计划生育的道德环境在变,中国的人权观念也在快速发展。在这种时候,推行计划生育的方法需要与社会道德的演进更加协调,决不能再搞公众无法接受的过激手段。
基层政府必须在观念上与时俱进,了解这个信息化世界对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快速卷入。今天的基层政府一方面要做好事情,同时必须有宽阔视野,坚决提升开展工作时不能突破的各种底线。
中国在以跳跃的方式获得人权和多方面进步,很多人道主义观念通过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在进入中国,或者得到强化,与此相关,大量压力沉降到基层社会,带来中国社会治理机制很多环节的紧张,形成实实在在的倒逼。
基层政府必须对这种倒逼顺势而为,将压力变成动力,实现工作方式的较快改善。像7个月的胎儿被引产,政策上就不允许,无论基层干部的初衷是什么,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发生都是对政策的破坏。它发生在今天尤其是对社会舆论的刺激,伤害了计生工作的形象。
有人或许会说,计划生育没点“狠招”根本做不了,“文明计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这种观念在今天尤其要不得。计生的总形势早与30年前有了深刻变化,不顾一切超生的压力呈下降趋势,把计生工作做在前面有了更多可能。对于已经出现的“大月份妊娠”,我们只能接受。这是全社会的道德要求。
当然,我们同时反对因安康的这一案例,否定整个计划生育带给中国的正面影响。计划生育是在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政策,它的执行过程一直伴随着种种微调。它的负面效应虽然逐渐显现,但计生对中国功大于过仍然是学术界的严肃主流看法。
对不再搞计划生育,严肃学者中支持的人也不多。真实情况是很多人支持调整具体计生政策,对如何调整,大家存有争议。
互联网上全盘否定计划生育的声音是非理性的,一些人拿日本人口密度高来证明中国可以“随便生”,甚至宣称“30亿人也不怕”是非常幼稚的。日本、香港等人口高密度地区的总人口都不多,而且发展早,形成了使用全世界资源养活域内人口的局面。而中国内地人口基数太大,13亿人的现代化都在同世界争资源,世界接受不了人口规模更大的、富裕的中国。
一是一二是二,大月份堕胎应当谴责并坚决制止,同时这种谴责不应针对整个计划生育政策。计生使今天的中国少了4亿多人口,它正在有序调整,并面临中国人口老龄化等新情况的考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