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图文]余艳红已担任国家中医 | |
[中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 | |
[中医]中医院学科专科学术影响力排 | |
[中医][图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 | |
[中医][组图]重磅!针灸专业硕士提 | |
[中医][图文]王永炎院士:做立大志 | |
[中医][组图]喜讯!广东新增1名国医 | |
[中医]2022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 | |
[心血管科名中医][图文]毛德西 | |
[名家医案]四妙丸加减治疗肺结节经验 | |
[皮肤科名中医][图文]王萍 | |
[骨伤科名中医][图文]林晓生 | |
[名家医案]仝小林院士治疗老年性痴呆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辨治反流性 | |
[名家医案]国医大师杨春波治疗脾胃湿 | |
[名家医案]王昌俊教授中医辨治肠癌经 | |
文章导读: |
中风发病率、病死率、病残率均较高, 是中医四大难治性病证之一, 历代中医学家都将本病作为重要疾病进行研究。中医对其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千余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代名老中医(以下简称名中医) 承前启后, 治疗中风经验趋于成熟, 积累了丰富的成功医案资料, 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临床实用价值。10 年来笔者从28 部名中医医案著作中摘录了张锡纯、黄文东、岳美中、董建华等近80 余位现代及当代名中医治疗中风成功医案142 例, 进行初步整理和研究, 对临床资料、辨证治疗及独特经验进行总结归纳,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代中医治疗中风的学术水平。
1 临床资料
142 例中, 男99 例, 女43 例, 男女之比为2. 3∶1 ; 年龄29~85 岁, 平均59. 4 岁; 病程: 1~14 d 95 例, 15~30 d 14例, 31 d~6 个月20 例, 6 个月~5 年13 例。中风主要症状:头痛45 例次; 头晕66 例次; 意识障碍(常描述为不省人事、昏迷、昏睡、嗜睡、意识朦胧、意识不清、意识模糊、神昏谵语、昏愦等) 53 例次; 运动障碍(常描述为半身不遂, 口舌歪斜, 常伴有偏身麻木) 129 例次, 其中右侧肢体运动障碍60例次, 左侧肢体运动障碍59 例次, 10 例记载不详; 大便干结或闭结37 例次; 有明显痰浊证候(主要表现喉间痰鸣, 咳嗽咯痰, 口角流涎, 苔腻脉滑) 78 例次。中风证候类型: 142 例中中脏腑53 例, 其中阳闭证44 例, 阴闭证6 例, 脱证3 例;中经络89 例。
2 辨证治疗
142 例中风医案均按中医辨证治疗, 根据病程记载分急性期(1~14 d) 、稳定期(15~30 d) 、恢复期(31 d~6 个月) 及后遗症期(6 个月~5 年) 4 期分别叙述中医辨证治疗过程。并根据不同中医辨证的医案分析初期治疗, 以后药物加减及治愈时的治法方药, 从而初步揭示现代名中医治疗中风治法方药方面的规律。
211 急性期辨证治疗 95 例中中脏腑46 例, 闭证43 例,脱证3 例; 中经络49 例。肝阳上亢类20 例, 阴虚阳亢类19例, 阳明腑实类20 例, 脉络空虚风邪阻络类8 例, 肝风与风邪相挟阻络类9 例, 痰浊阻络类7 例, 血瘀阻络类1 例, 气虚血瘀类8 例。95 例治疗时间3 d~6 个月, 平均为30. 9 d。
21111 肝阳上亢类辨证治疗 肝阳上亢、痰瘀阻络常用天麻、钩藤、菊花、茺蔚子、天虫、制半夏、茯苓、胆南星、竹茹、石菖蒲、竹沥、郁金、白芍、赤芍、桃仁及三七等治疗。肝阳上亢、痰热内蕴常用羚羊角、珍珠母、石决明、钩藤、菊花、天麻、夏枯草、玄参、白蒺藜、黛蛤散、远志、天竺黄、川贝、瓜蒌皮、竹沥、枳实、竹茹、郁金、石菖蒲及黄连等治疗。肝阳上亢、化火动风、痰火内盛常用羚羊角、龙胆草、黄芩、夏枯草、地龙、天虫、生地、玄参、当归、竹沥、全瓜蒌、远志、石菖蒲等治疗。
21112 阴虚阳亢类辨证治疗 阴虚阳亢、痰浊内盛常用药物为麦冬、生地、玄参、丹皮、菊花、羚羊角、珍珠母、龙骨、牡蛎、怀牛膝、桑寄生、远志、石菖蒲、胆南星、法半夏、陈皮、天竺黄等。肾阴虚衰、虚风内动、痰浊上泛常用药物为熟地、山茱萸、石斛、麦冬、五味子、肉苁蓉、巴戟天、菊花、钩藤、远志、石菖蒲。阴虚阳亢、痰热内盛常用药物为石斛、麦冬、生地、玄参、龟板、菊花、钩藤、牡蛎、黄芩、栀子、竹沥、天竺黄。
肝肾不足、阴血亏虚、痰瘀阻络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赤芍、胡麻仁、麦冬、枸杞子、石菖蒲、胆南星、远志、丹参、桑枝、鸡血藤、地龙、天虫、全蝎。
阴血不足、脉络瘀阻常用药物为生熟地、当归、白芍、丹参、赤芍、红花、地龙、郁金。
肝肾阴虚、虚风内动常用药物为生地、龟板、麦冬、西洋参、白芍、石斛、沙苑子、怀牛膝、全蝎、天麻、槐米、钩藤、龙齿、玳瑁、代赭石。
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常用药物为当归、白芍、生地、玉竹、胡麻仁、何首乌、丹皮、怀牛膝、天麻、钩藤、白蒺藜、夏枯草。
阴血不足挟痰浊阻络常用药物为当归、玉竹、白芍、生地、川芎、竹茹、石菖蒲、胆南星、茯苓、法半夏、天竺黄、钩藤、丝瓜络、桑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