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通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中医人旗下网站:医学眺望医师考试认识中医人日文英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中医人 >> 名医学院 >> 内科 >> 名家医案 >> 正文

广告赞助more>>

杨牧祥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

  • 文章导读:

      导师杨牧祥为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诊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主任医师。并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第二、三批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他从医40余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擅治多种疑难杂病,笔者有幸随师临床,受益匪浅。其从痰瘀辨治高脂血症屡获良效,现举一案例说明之,以飨读者。

      一、典型病案

      张某,女,56岁。2004年6月25日初诊:眩晕头痛、头重如蒙三年余,近日加剧,并常伴胸闷腹胀,便溏不爽,舌淡红而暗,苔白腻,脉弦涩。血脂:总胆固醇5.73mmol/L,甘油三酯2.3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86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57mmol/L。西医诊断:高脂血症。中医诊断:眩晕,痰瘀互结证。杨牧祥教授认为,该患者由于痰浊蒙蔽清阳,故眩晕,头重如蒙;痰浊阻滞,血行不畅,故头痛;痰浊中阻,浊阴不降,气机不畅,则见胸闷;痰浊困脾,脾失健运,因而腹胀,便溏不爽;舌淡红而暗,苔白腻,脉弦涩,为痰瘀互结,气机不畅之征。治以健脾化湿,祛痰降浊,活血化瘀。处方:橘络6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泽泻10g,丹参15g,姜黄10g,虎杖15g,日一剂,水煎服,共14剂。嘱患者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物,忌酒。复诊:眩晕头痛已减,仍胸闷腹胀,便溏不爽,舌淡红而暗,白腻苔渐退,脉弦略涩。上方加薤白10g,栝楼10g,薏苡仁10g,茯苓15g,砂仁6g,继服14剂。三诊:眩晕头痛,头重如蒙已基本消失,胸闷腹胀诸症明显减轻,舌淡红稍暗,苔白略腻,脉弦。前方减栝楼、薤白、砂仁,继服14剂。四诊:诸症悉平,舌淡红,苔薄白,脉略弦。复查各项指标:总胆固醇4.96mmol/L,甘油三酯1.63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5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91mmol/L。随访未复发,达到临床控制标准。

      二、悉求病机

      高脂血症是由于脂类代谢异常,使血浆中脂质水平超过正常范围的病症。在中医学中无此病名,根据临床表现,中医将其归属于气血津液病变范畴,与痰浊、瘀血病证相似。杨牧祥教授认为,血脂由水谷精微所化,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含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有荣养机体作用;若血脂超过了正常范围,则成为致病因素。其病机虽然复杂,但不外虚、郁、痰、湿、瘀五端。从脏腑而论,脾主运化和布精,脾的运化功能正常,不仅使水谷精微化生有源,而且通过布精作用输布周身,为机体提供营养,一旦脾失健运,津液输布失常,则酿湿成痰;肾主藏精,为元气之所居,元气通行三焦,对人体津液有主宰作用,一旦肾的蒸腾气化功能失常,则水湿停聚,酿生痰浊;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关系着人体气血津液在体内的输布及运行,一旦肝失疏泄,气机不利,必将导致津液停聚,血行不畅,酿生痰瘀。综上所述,高脂血症的形成与肝脾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肝脾肾功能失调为病之本,痰瘀阻滞为病之标。病成之后,标本因果形成恶性循环,痰浊愈滞,血瘀愈甚,日久脉络受损,将成为引发心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

      三、精于组方

      杨牧祥教授针对高脂血症的主要病机,通过多年临床验证,筛选具有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功效药物组成临床效方“脂调康”,治疗本病。该方由橘络6g,炙黄芪15g,炒白术10g,清半夏10g,泽泻10g,丹参15g,姜黄10g,虎杖15g等组成。其中橘络化痰通络、行气活血为主药,经文献查新证实,该药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尚属首次;半夏功擅燥湿消痰,泽泻渗湿降浊,以乏生痰之源;丹参活血化瘀,姜黄活血行气,虎杖活血散瘀兼能清热利湿,三药以助橘络顺气活血之功;炙黄芪、炒白术健脾益气化湿,以助化痰降浊行气祛瘀之力。诸药相合,共奏化痰降浊、活血化瘀、健脾益气之功效,标本兼治,直切病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半夏泽泻丹参、姜黄、虎杖等均有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前β-脂蛋白的作用。

      四、细在化裁

      杨牧祥教授临证之时,在本方基础上随证化裁:若腰膝酸软,肾亏体弱者,酌加桑寄生15g,杜仲10g,以补肾壮腰;若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不移,入夜尤甚,血瘀脑络者,酌加川芎15g,水蛭3g(研末装胶囊冲服),以增强祛瘀通络之力;若胁肋胀痛,急躁易怒,肝郁气滞者,酌加柴胡10g,郁金10g,香附10g,川楝子10g,以疏肝理气;若头晕且胀,面红目赤,胁肋灼痛,肝郁化火者,酌加栀子10g,龙胆草6g,黄芩10g,以清肝泻火;若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头重脚轻,肝阳偏亢者,酌加钩藤(后下)15g,刺蒺藜15g,生石决明(先煎)15g,以平肝潜阳;若胸闷刺痛阵作,胸阳不宣,心脉瘀阻者,酌加薤白10g,栝楼15g,赤芍10g,川芎15g,以宣通心阳,活血通脉;若肢体麻木,痰瘀阻络者,酌加胆南星10g,地龙10g,鸡血藤30g,以化痰祛瘀,活血通络;若大便干结难下,热郁津亏者,酌加大黄(后下)10g,生地15g,玄参15g,麦冬15g,以泻热增液通便;若月经后期或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者,酌加泽兰10g,益母草15g,桃仁10g,红花10g,以化瘀调经。在辨证中,杨牧祥教授注重从舌脉变化探知痰瘀之侧重,如苔白厚腻,脉缓者,为痰浊偏盛;舌淡红瘀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者,为瘀血偏重;舌质淡暗,苔白腻,脉细涩者,则为气虚血瘀痰阻之征,脉证合参,随证加减,每获良效。

    昵称:  (欢迎留言,注意文明用词!
      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内容:
    *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中医人保持中立